陈海文
摘要:“手机成瘾症”主要是指案主因使用手机频率高、时间太多,难以自我控制,导致其生理、心理、学习、交际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本文通过对高职班级中“手机成瘾”的学生,采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案主进行个体干预研究,经过行为认知干预,利用行为契约、行为消退等技术进行脱瘾矫正治疗。通过个案研究表明,该疗法对轻度的“手机成瘾症”学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改善。
关键词:高职生;手机成瘾;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08C-0044-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已经在高职学生中广泛普及,大量学生无节制地、频繁地使用手机,已经对其生活、工作、学习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俨然形成了“手机成瘾”症状。与药物成瘾类似,案主神经中枢发生了某种生理或生化方面的变化,对某种物品产生了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手机成瘾症”更多的是心理上对手机的依赖,一般建议更多地从心理层面对案主进行研究、处治和矫正。
一、“手机成瘾症”的表现、危害及成因
“手机成瘾”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方案。屠斌斌等人[1]认为,“手机成瘾症”是由于高度频繁地、无节制地使用手机,从而导致慢性、周期性的痴迷状态,并对手机产生持续的、强烈的依赖感、成瘾感的心理和身体行为,并分为了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曲星羽、陆爱桃等人[2]从概念上将其定义为一种类似于网络、游戏成瘾的,过分使用现代技术所致的行为成瘾并受损,即由于滥用手机而导致案主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着迷状态。胡敏[3]则着重研究了高职学生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与手机成瘾行为关系,很多学生缺乏时间管理观念,无法自主监控时间或是运用时间而导致手机成瘾行为产生。毛俊青[4]对手机成瘾的判断表述为三个方面:滥用手机;手机干扰案主生活、工作和学习;无手機时身心表现不适反应。本文综合以上意见,所谓“手机成瘾症”,区别于对药物的依赖,使用手机频率、时间太多,难以自我控制,导致其生理、心理、学习、交际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亦可称为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
“手机成瘾”者严重时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5][6],更为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猝死。对于广大高职学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损害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手机成瘾”者,很多出现了颈椎、手指关节、视力、睡眠问题,甚至走路、骑车过马路也“机不离手”,成为马路杀手、被马路杀死者。(2)影响正常学业。学习时间不够导致的成绩下降,学习进度跟不上导致的自我放弃,习惯性通过手机网络接触大量、不完整的信息和资讯,而导致理解能力降低、学习思维方式落后,注意力难以集中、整体意识和思考力缺乏。(3)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手机成瘾”者由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手机上,行为往往表现冷淡,不关心集体生活,加上长时间沉迷于手机网络,使他们更远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以至加剧自卑、退缩、孤独等人格特征。
王丽[7]则利用大数据对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1)手机使用趋向无意识化,难以戒断;(2)手机使用失控影响生活和学习;(3)手机社交替代正常的人际交往凸显;(4)手机建构虚拟化生活空间,逃避现象;(5)手机情感依赖明显导致非理性情绪突出。
二、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可行性分析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认知行为矫正方法,属于心理治疗范畴,具有很强大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际案例支撑。该疗法亦称“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针对案主心理和精神问题而创立的一种认知治疗行为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对案主进行逻辑思辨,结合理性分析,以期转变其持有的非理性观念,继而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而,通过提高认知水平来调整情绪、改善行为的研究从来都是心理学界和思想教育界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有关运用REBT改善认知、改变态度、改善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均颇为重视。大量实证研究已证明,REBT是一种针对各种心理疾病、情境和问题的有效疗法。它可用于大量传统心理治疗背景下的临床问题,也可用于非临床问题,例如帮助人们解决诸如人际关系、社交技能、职业选择、压力管理、自信训练、正视学习、控制自我等生活学习问题[8][9][10][11]。
按照艾里斯的人性观点,从人的社会性来看,人有理性思考的潜能,而从生物本能上来考察,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作为本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高职学生的入校年龄一般在15—16周岁左右,在校时间较长,达5年之久。在此期间,生理上经历了懵懂少年到性成熟青年的过程,而心理上会经历未成年人的情绪化阶段到成年人的成熟理智——非理性到理性的重要心理发育过程,这一过程中会由于手机的介入导致他们的认知出现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泛化、夸大或缩小、双极式思维、个人化等非理性的偏差,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一关键时期,激发他们认同自我、迎接挑战、改变不合理信念的本能,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偏差,形成理性的思维和行为,对非理性的认知和信念进行重建是高职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运用REBT疗法帮助解决该学生在此期间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三观”,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案例中使用了角色游戏、自信训练、脱敏作用、幽默、操作条件作用、暗示和支持等等“诀窍”。
三、个案研究分析及结论
(一)案例背景
严某某,男,18岁,某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网络高职班学生。刚从紧张的初三毕业,进入相对轻松自由的高职,面对新环境感到新奇,对一切事物有着新鲜感。因为住校,父母为其配备了手机,当时的手机功能是与父母、中学同学联系,他并没有迷恋手机,上课也比较认真。从二年级开始,他一方面觉得大学生活枯燥乏味,另一方面觉得学校考试简单,用不着像初中阶段需要认真听每一节课完成很多作业,加之他的父母忙于生意,常年在外奔波,很难见面,联系只能通过手机。于是他常常与同学窝在宿舍用手机看新闻看电视剧,整天使用手机QQ与同学聊天,手机使用时间直线上升,最后发展到课堂上玩手机了,机不离手,“手机成瘾”逐渐显现。endprint
(二)案例描述
在数学课上,严同学因再次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强行没收,他因向老师索要不成,竟采取了报警这样极端方式。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分析: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强行没收严同学手机;Beliefs(信念):严同学挑衅了学校和老师的权威,必须要受罚;Consequences(行为结果):严同学报警。此时教师认为严同学挑衅了学校和老师的权威,必须要受罚这一非理念信念(B),引起了强行没收严同学手机这一活动事件(A),导致了严同学报警(C)这一教师极不愿接受的行为结果。面对此情况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驳斥(B)非理性信念。教师应采取较为合理的信念是:严同学上课玩手机并不是向学校和老师权威的挑衅行为,他可能是因为克制不了自己对手机的依赖。
从严同学的角度来分析:诱发事件(A)我的手机被老师强行拿走了;信念(B)别人不能拿走我的手机;行为结果(C)我要警察帮忙拿回手机。他此时的非理性信念是(B)别人不能拿走我的手机,我一定要拿回,于是产生了(C)报警行为。
笔者用理性情绪行为ABC法向严同学分析整个过程的诱发事件、信念、行为结果;通过夸张式的提问与他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严同学认识到自己最初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接下来对他进行了一个《手机依赖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测试,确认他目前是轻度手机成瘾的状况,并为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采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其进行个体干预,为期两个月。
首先要求严同学对自己手机使用进行梳理,进行手机成瘾根源分析。严同学一开始是因为无聊、孤单,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一年级的时候那么紧凑和新鲜了,在宿舍同学们总是用手机上网,谈的不是网络新闻就是手机游戏。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开始迷恋手机上网时快乐的感觉了。他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总能找到感兴趣的软件,时間长了也忘记孤单、无聊。他拿起手机就感觉开心、踏实,晚上睡得越来越晚,休息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有时即便上课他也放不下手机,于是就开始偷偷玩。他有时也会很自责,想着自己又浪费时间没有好好学习,虽然也想控制不玩手机,但总是克制不住。他上课开始走神,渐渐地学习成绩下降了,学习兴趣也不浓了,却仍整天想着玩手机。他平时使用手机主要是看信息、上网和打游戏。
根据以上情况梳理为三点成因:(1)对高职生活感觉无聊。(2)认为进入高职就是进了大学门,不需要再像初中那样认真学习了,从而降低了对自已的要求。(3)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据此,笔者和该生共同制定了目标:A、近期目标:帮助自己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保障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信心。B、远期目标:在达到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基础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三)干预过程
根据理性行为疗法观点,非理性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发生偏差的根源。因此,首要任务是通过咨询、分析、发现并纠正非理性的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回归到理性认知方式上来。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方法来帮助案主明确问题,发现他的不合理信念,并运用思辨等行为矫正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非理性观念,经和家庭等和案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巩固刚建立起来的理性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使案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中能逐渐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
秉承以上原则,笔者将严同学的“手机成瘾”矫正过程分为三步:前期非理性信念矫正、中期行为矫正、后期学习目标激励。首先,纠正非理性认知观念。严同学已形成的非理性认知观念主要有,高职学习阶段时间漫长,生活缺乏激情,兴趣爱好不多,性格内向导致朋友很少等,玩玩手机可以获得片刻快乐、结识网友代替现实中朋友的片面认知,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的不切实际、非理性的观念。其次,手机成瘾行为矫正。控制严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身体锻炼,用班级中坚持健身的同学的精气神和体魄来鼓励他;要求他每天记录手机使用情况,鼓励他每天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监督他每天阅读纸质书籍一小时,健身、跑步、球类运动锻炼至少一小时。再次,学习目标激励。一方面,以成功人士等榜样激励他,恰当地辅之以名人格言鼓励他,使他对自我有积极心理暗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以班级、学校的优秀学生为榜样,形成学习互助小组,帮助他找回学习兴趣、稳步提高学习成绩等。
实施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周),收集整理有关“怎样正确使用手机”“使用手机上网过度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等资料,让他认真阅读并反思,让他充分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比如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没有足够的休息损害身体健康;迷恋虚拟世界,产生自我封闭,影响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引导他分析过分依赖手机的利弊,从而帮助他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态度。第二阶段(第二周至第五周),(1)在上课时间将手机交由老师代为保管,上课认真听讲。规定控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时使用手机。(2)加强与同学、朋友、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使用QQ、微信的频率,尽量多采用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3)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打篮球一小时。(4)阅读传统纸质书籍,而不是通过手机上网阅读。阅读内容以优秀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科学趣闻为主,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逐渐转移到学习上来。阅读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第三阶段(第六周至第八周)制定本阶段学习目标。与同学组建兴趣小组,培养业余兴趣。每周参加一次校内外的集体活动或公益活动。坚持每天写日记,给自己拟定每天学习计划和要求,同时记录学习上的进步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和使用手机情况,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我认知的评价的能力。
在实施了两个阶段的个体干预、行为矫正后,严同学已经能够主动控制手机的使用,上课效率明显提高,期中考试排名提高了12名;成为了班级篮球队的队长,阅读了乔布斯传记等书籍,成功主持了与读书有关的主题班会活动。第八周通过量表测试,结果显示严同学已经摆脱了对手机的依赖。
(四)研究结论endprint
从REBT的基础理论、矫正治疗方案及特色出发,运用REBT的各种技术论述了成功解决一位典型的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症”的过程和结果。该个案前后测结果比较,证实了REBT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促进性,并从中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启示。需要注意的是,在 REBT技术的对高职学生的应用中,教师不仅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的传授者,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将这些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不仅感觉到教育者的专业课程知识、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能采用上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教授知识的权威性和学生接受干预方案、改变不良行为的信心。相较于传统的说服法或说教法,REBT让学生接受的正确观念并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我否定-自我肯定的辩证认识的方式,纠正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形成正确的理性观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矫正“手机成瘾症”、“网络成瘾症”等高职学生易出现的思想、行为偏差。
参考文献:
[1]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10(4).
[2]曲星羽,陸爱桃,宋萍芳,等.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学业拖延为中介[J].应用心理学,2017(1).
[3]胡敏.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时间管理关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
[4]毛俊青.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7(3).
[5]Yen C F, Tang T C, Yen J Y, et al. 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9,32(4):863.
[6]Thomee S, Herenstam A, Hagberg M. Mobile phone use and stress, sleep disturbance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young adul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 2011(1).
[7]王丽.大数据时代高职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的探索[J].金融经济月刊,2017(3).
[8]俞光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南华大学,2014.
[9]王静伟.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美】埃利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11]【美】埃利斯·兰格.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M].北京: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2016.
责任编辑:夏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