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力力
规范办学行为切实推动我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向力力
继2016年全省教育局长暑期研讨班研究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之后,今年,我们再次举办全省教育局长暑期研讨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研讨如何进一步统一思想,下大力气整治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去年研讨班主题的延续和深化,主题和形式都很好,也很有必要。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要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动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显著加强,教育精准扶贫纵深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教育行风明显好转。成绩固然令人欣慰,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违规招生、违规办班、违规补课、违规收费等不规范办学行为。这些违规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总体看,这些年我们履了职,尽了责。但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必须认识上再提高、思想上再重视,方能做得更好。
(一)规范办学行为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并且将立德摆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学校只重视知识技能教育,忽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和身心健康;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尖子”学生,一定程度上忽视一般学生。这些办学思想不端正、办学行为不规范的做法,严重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进一步强调规范办学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对教育的正本清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才能对教育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又要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约。这一本质联系反映了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只有掌握并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是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服务的。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违背教育内在规律的现象,没有真正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实于具体的办学实践中,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影响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最近几天,舆论热议的几个小青年穿日军军装自拍事件,以及“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等,暴露了我们的教育在树人过程中立德的短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素质教育说易行难,是个老大难问题。说是老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原国家教委分别在我省汨罗和山东烟台举行推进素质教育研讨会与经验交流会。进入21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可以说,素质教育几十年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推动。说是大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以及每一代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千钧的责任和重担,容不得我们忽视,更不能歪曲变形。说是难问题,是因为它不仅涉及教育的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水平、利益结构、社会氛围、制度体制等方面,解决起来是一项浩大繁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与素质教育方向背道而驰的行为。比如,家长盲目跟风择校补课,一些单位用人只注重学历,社会舆论过度炒作高考状元,培训机构有意夸大培训作用等。这些行为无形中助长了社会上的“应试教育”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规范办学行为的主体,我们的定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如果经不起利益的诱惑、经不住社会不良影响的考验,就不可能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底气和勇气。各级党政领导如果认识不到违规办学行为的危害性,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把教育这本经念歪了,那么整个地方的教育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鼓励、支持学校和教师推进素质教育,对违规办学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三)规范办学行为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规范办学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体现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有了新的提高。但是,由于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导致一些地方和学校违规招生、违规收费、违规补课等现象比较普遍,偏离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加剧了学校之间的过度竞争,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这当中有体制、机制问题,有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问题,也有政策不完全符合实际、工作不规范等问题。我们要正视教育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总体来说,我省大部分地方和学校都在按规矩办学,对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及时进行了纠正。比如,前段时间对教辅资料的治理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不能过于乐观,当前违规办学的现象和问题仍然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推进治理违规办学行动。
(一)从更高政治站位认识规范办学行为。
一要有大局意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会触及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利益问题。有的地方无视办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为减轻财政负担,将保障学生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转嫁给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学校,增加人民群众负担。有的地方把公办学校优质资源用于办民办学校,默许、纵容学校“掐尖”抢生源,靠办几所好学校撑门面,表面上迎合了群众的现实需求,实际上严重地破坏了教育生态,严重地挫伤了其他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甚至形成了新的教育不均衡和不公平,阻碍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着眼全局,着眼长远,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把规范办学行为放到维系社会稳定、优化教育结构、理顺教育治理体系的整体发展中来考量。基层的教育局长、校长做的虽然是具体琐细的工作,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同样应该做到对全局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提高支持全局工作的自觉性。
二要有法纪意识。“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要把治理违规办学问题落到实处,关键是要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究其根本,是执行层面出了问题。比如,《义务教育法》明确禁止举办重点班,有的地方仍然我行我素。国家明确规定“一教一辅”,一些地方随意扩大教辅材料征订范围和数量,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些地方对于违规问题,处理上失之宽、松、软,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从近年来教育系统查处的一系列违规违纪案件看,法纪意识淡薄是许多局长和校长走上违纪违法之路的重要原因。教育局长和校长是治理违规办学的领头人,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带头敬畏法纪的威严、尊重法纪的神圣,培养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
三要有红线意识。红线是不能踩踏、不能跨越、不能侵犯的禁区。划定红线,就是让大家知道哪里是危险区,哪里是安全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头脑中没有红线,就没有敬畏。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有些同志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行为上走进误区,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缺失。教育系统的干部必须增强政治红线、道德红线、安全红线、纪律红线意识。教学内容就是政治红线。最近国家加大了对统编教材的使用管理力度,确保三尺讲台不能信口开河。师德师风就是道德红线。有辱师道尊严、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坚决遏制。学生安全就是安全红线,必须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腐败就是纪律红线。有偿招生、有偿补课、搭车收费,把教育当成牟利工具,不但影响了教育的行风政风,而且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安全问题。今年暑期以来,我省连续发生几起学生溺亡事件,十几个孩子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十几个家庭指望的幸福说毁就毁了,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家毫书记刚来湖南任省长时,就学生溺亡事件多发而亲自给学生家长编发安全短信,达哲省长也十分重视学生安全工作。经过努力,现在学生意外死亡人数急剧下降,但绝对数字还是不少。千万不要以为学生放假了,监管责任就不在教育部门和学校了。作为学校和老师,多想想办法避免学生溺亡事件的发生,是我们的良心所在、职责所系、使命所托。比如,联合社会和家长成立志愿队,对学区附近的山塘、水库等进行暑期巡视;在学校开设游泳课,教会学生游泳以提高自救能力……俗话说师生如父子,如果大家真把学生视为己出,办法就一定比困难多。
(二)突出治理重点。
一要解决影响改革全局的问题。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些突出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严重阻碍改革进程。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要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逐步扭转“唯分数论”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方面,要改变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做法,既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要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落实“放权、管理、服务”治理理念,既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又要更多运用法规、标准、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支持学校发展,引导学校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
二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基础教育关系到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孩子读书,三代人关注。全省有1100多万名中小学生,涉及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至少有4000万人。如果基础教育不稳定,社会就会不稳定。当前,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寄宿条件差、优质教育资源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爱保护,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地区“择校热”“补课热”“考级热”高烧不退,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这些问题关系到教育公平、群众利益、社会和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当起治理主体责任,把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作为攻坚重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三是要解决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障。一些学校追求片面的质量观,以特长班、实验班、课改班等名义举办重点班,或者以学生获奖、竞赛、各类考试成绩作为编班依据,表面上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质上是把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依靠“尖子生”“高升学率”等制造高质量的假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教师的自尊心与积极性;一些学校和教师依靠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依靠课后补习拔苗助长,不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一些学校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甚至歧视后进生,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面向所有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防止把“尊重知识”异化为“尊重考试”、“尊重人才”异化为“尊重状元”,真正让基础教育回归到国家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素养上来。
(三)把握工作方法。
一是坚持一般与重点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教育治理工作千头万绪,违规办学问题成因复杂,要从立德树人的全局把握方向,从一般性问题中总结、归纳经验与教训,从重点难点问题中找到突破口,用精准的政策、策略、行动一步一步去贯彻落实顶层设计。省会城区及市州、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走在前列,教育供求矛盾也相对突出,是工作的重点区域;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其他优质学校是老百姓关注和追求的焦点,是示范、辐射的源头,是工作的重点对象;教育局长、校长和骨干教师是教育方针的落实者,是科学施教的执行者,是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少数。这些重点区域、重点学校和关键人员,就是教育的主音域和主音符,如果错位或缺位了,就弹奏不出和谐的曲子。因此,在治理违规办学问题上,必须找准源头,把握力道,抓好关键少数,才能收到实效。
二是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中小学办学行为不规范问题,我们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既治标也治本。一方面要从严治标,按照“政策管用,可操作,见效快”的思路,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尽快解决好相对容易且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遏制不规范行为的蔓延势头。另一方面要着力治本,在构建机制、完善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教育理念、招生入学、教育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规范、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机制体制,营造良好的规范办学行为的制度环境。
三是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对于违规办学,无论什么人、什么学校、什么地方,都要一查到底,追责问责,不能以影响发展、影响稳定为由拖而不决,不了了之。对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偶尔过失,要充分发挥督学的检查监督作用,防微杜渐,以教育预防为主。对一般性问题,要重在教育,立纠立改。对涉及教育腐败的行为、个别师德败坏的教师,要严肃查处。对顶风违纪者所在地区、部门和学校,既严肃处分直接责任人,又对领导责任、监督责任进行追究,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基础教育,推动中小学校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坚持以县为主。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规划建设、人员调配、财力保障的责任都在县。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县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将教育质量等同于升学率,成为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推手。我们要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这一伟大论断,要有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广阔气度。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党委政府重视不重视,用心不用心,有没有这个战略眼光,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要谋在长远、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在坚持以县为主的同时,市州政府要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要发挥好联结省级与县级政府的桥梁作用,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家和省里的政策举措。要创新管理方式,协调好县区政府在财政资金、师资配置、学生招生等方面存在的冲突。要以身作则,管理好直属学校,为县级政府带好头、引好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省里要加强宏观指导,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
(二)加强政府统筹。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职责,需要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各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把履行教育职能纳入到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之中,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好。要协调宣传部门树立正面典型,解剖负面案例,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良好氛围。要综合编制、人社、财政、科技、文化等部门力量,提供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资源、场所。要统筹纪检监察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及时查处违规办学的案件,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的正能量。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社会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三)强化条件保障。一些地方由于教育投入不到位、教育结构不合理,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偏低,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现了不规范的办学行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条件保障。当前,既要着重改善办学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又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等软件水平。我们要抓好义务教育这个重中之重,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撬动基础教育全面提质这个大局。今年6月,省政府召开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十大举措。但现在调度了解到的情况,各地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近期,我将给44个今年要接受国家标准化建设验收县的县长写封信进行督促,责成教育厅对各县(市、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度,对工作滞后的县(市、区)进行一次通报,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情况牵头开展一次督查,对工作依然落后的三五个县的政府负责人实行约谈。到10月,我们再召开一次现场会进行推进。希望通过这些动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收到实效,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强保障,为建设科教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此文系向力力副省长在2017年8月18日全省教育局长暑期研讨班上的讲话,刊发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