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煜
文化秀
创新!金鸡湖美术馆迎来首个雕塑展错过这次展览,你一定会后悔!
记者 向煜
如果一座当代美术馆在举办展览时,失去了自己对待艺术的态度,那么其中的展览也就变成了一种简单陈列。一座优秀的美术馆,前来参观的观众,一定可以在展览中,读到美术馆对艺术的态度,从中受到启发和感动。
成立五年来,金鸡湖美术馆每一次的展览,总会带给苏城观众一份惊喜。9月9日,由刘礼宾担任策展人的“敲山震虎——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以雕塑为主题,邀请了黄智涛、刘戎路、仇越、杨淞、尹朝阳、曾健勇、张伟、郅敏八位艺术家,共计27组作品。
此次是金鸡湖美术馆首次举办雕塑展,为期两个多月的展览将从艺术与空间的美感来挖掘力量的来源,通过对传统艺术在转型中的思考,来进行一场艺术、空间与人文的对话。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次所展出的27组作品,将艺术家对于传统与当代的理解弥漫于其中。“我们不是为了传统而生搬硬套,将传统元素挤出来、拧出来、抠出来”,策展人刘礼宾表示,“不同于以往面对‘传统’这一问题时简单的符号挪用、材料转换、图像拼接,或是现在仍较流行的、以西方抽象样式图解的风气,本次展出的雕塑作品,是艺术家开始从自身心性入手、从材料的物性入手,将长时间浸润在传统中的自我体验、深入思考融于作品之中,希望可在当下传统转型的开端,震勇猛之虎,引蛰伏之虎、醒沉睡之虎……”
金鸡湖美术馆馆长殷卫东表示,中国传统雕塑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在诸多石窟寺、古代寺院和墓葬发掘品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雕塑艺术品。与西方雕塑的出发点不同,中国传统雕塑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备鲜明的东方属性,注重神韵,追求艺术审美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本次展览将目光集中于8位当代年轻的中国雕塑家,他们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对历史予以借鉴,加以自身状态、经验与思考进行创作,摒弃浮躁之气,通过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先锋的雕塑创作理念及独到的美学运用方式。
“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在空间上具备更多的可能性”,刘礼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品独特“场域”的形成,将艺术家对于传统与当代的理解弥漫于其中。除了作品的本身意味,观者在展场观展时更能发现特定时空中自身潜藏的多种文化基因。八位艺术家将在传统文化引导下对自我心性的磨练之外,艺术创作还探究了雕塑语言的“物性”。将物性与心性相交融,呈现出一种气韵贯通,但有别于当下西方类型雕塑,或是传统雕塑的独特面貌。
“虽然当今对于传统的普遍认知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在尚未明确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提下,如何定义传统与当代的界限?何为评价二者融合作品的标准?也仍悬而未决。但新的传统转型趋势已无法被忽视。增强对自身传统的自信、真正进入传统、沉静下来领悟传统内涵,可能还需要时间的宽容。” 刘礼宾认为,中国传统文人画家在“慢”中品味天地自然,体会俯仰之间的一招一式。当今的艺术创作,期望也能在“慢”中激发出超越日常经验的全新状态。
在展览现场,记者观察到,雕塑作品在材料上涉及到石料、木材、树脂、陶瓷、金箔等,作品的表现形式既有抽象也有具象,形态更是各具特色。事实上,这次展览通过雕塑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做了完全当代性的再表达,也揭示了生活在现代环境中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重塑。恰巧,苏州工业园区又是一个既受到传统文化气息影响,又深受现代化、国际化文化影响的新城,将这个展览放置于此,再合适不过。
而参展的8位艺术家,也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借鉴,再结合自身理解,以及当下生活经验、对西方艺术经验的认知,创作出了27组艺术作品作为传统艺术精神的当代再现。
如果你走进金鸡湖美术馆,第一眼看到的是郅敏的陶瓷作品《天象四神》。艺术家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等形象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构成元素,将之用陶瓷组片加以组合重塑,艺术的提炼和升华,使其以小见大,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出对当代艺术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杨淞创作的《艮》。作为此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杨淞将一整棵大树置于展厅内,让观者觉得好像身处森林一般。而巨大的树根部位,艺术家则在其中雕刻了一个卧禅者的形象。这种将人和自然结为一体的创作方式,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艺术家仇越带来了作品《睡》和《大眼》,试图在作品中寻找光明与温暖。在她看来,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它与人的生命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与观众互动的责任。
金鸡湖美术馆希望通过举办这个公益性、学术性、前沿性的雕塑艺术展,展现当代雕塑的最新创作成果,挖掘当代雕塑与空间艺术的内在联系,探讨雕塑、生态、人文和谐共融的展览理念,为打造城市人文公共空间探寻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