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外交礼宾礼仪的面纱

2020-03-16 03:35周加李
世界知识 2020年5期
关键词:礼宾国际性礼仪

周加李

2019年6月7日,中国新任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孔铉佑乘坐日方提供的皇家专用礼宾马车通过正门进入皇宫,向日本天皇递交国书。

外交礼宾礼仪是外交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国家间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其政治性、神秘性与高端特点吸引着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很多民众是通过礼宾礼仪认识外交的。提到礼宾礼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隆重排场、盛大仪式、美酒华服等,那么,礼宾礼仪到底是什么?它有何价值?有哪些显著特点?让我们揭开外交礼宾礼仪的神秘面纱,一探真容。

外交礼宾礼仪的价值

外交礼宾礼仪又称为礼宾礼仪、外交礼宾、外交礼仪,简称“礼宾”。它是国家在外交仪式中遵循的正式行为准则或程序原则,是国家、政府及其代表在对外活动中奉行的一套符合良好行为举止要求的规范。礼宾工作的主体限定为具有较高级别的领导人与外交人员,最典型的代表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等。

外交是用和平手段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任何一类“礼”都是以“和”为目的,礼宾礼仪也就成为外交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外交礼宾礼仪贯穿外交活动的始终,为外交营造氛围、设置程序,体现的是国家政策的意图,展现的是国家关系的状况,其存在使得国家间交往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外交礼宾礼仪务实性强,工作内容具体琐碎,看似是细枝末节,但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微观上能反映外交主体的特色和性格,宏观上能体现一国的对外政策,展现国家间关系的实际状态。由于外交礼宾的直观性、外在性,因此也成为观察国家和部门领导人外交风格以及该国内政与外交的关联、对外政策走向、对外关系亲疏远近等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以小见大、从形式窥本质的作用。

外交礼宾礼仪的内容

礼宾的内容相当丰富,既展现在迎送仪式、礼宾次序、宴会安排、谒陵仪式、外交特权与豁免、国旗国歌国礼等宏观层面,也体现在外交主体的言谈方式、行为举止、着装服饰、会场布置等细微之处。礼宾是不同国家在交往和处理相互关系过程中,经过几百年实践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为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接受与践行的规范,作为一套成熟的“交流信号系统”具有国际性与共享性。

这种国际性充分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会议会谈会见坐席设置中的礼宾次序按照1815年维也纳会议制定的新规定执行,采取依据外交代表的头衔、(驻外使节)递交国书的时间先后确定次序标准,为“无争议”创造了条件。世界各国公认的尊卑标准如以中、以右、以前、以先为尊等又为合理地安排位次提供了依据。外交礼宾中仪式感最强的内容之一是欢迎仪式,其中走红地毯、奏国歌、鸣礼炮、检阅仪仗队等是仪式上的程序性内容。奏国歌时先奏来访国国歌,后奏东道国国歌,是为了体现东道主对来访领导人的尊重;为到访的国家元首鸣放21响、为政府首脑鸣放19响礼炮是给予的高规格礼遇;来访国领导人检阅东道国仪仗队也成为一种尊荣。这套程序是外交礼宾中各国共享的规范。国宴也是外交礼宾的重要内容,在丰俭之间突显民族特色,逐渐形成一些共性特征,如身着华美的服饰、富丽堂皇的场地、精致唯美的器皿、精心烹制的菜肴、高贵典雅的氛围等,使国宴成为国事访问的重头戏。

外交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的个人礼仪素养也是礼宾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因此外交主体的服饰衣着、言谈举止等也影响交往,具有政治色彩,关乎国家间关系。与举止相关的致意礼节如握手、拥抱、亲吻礼等被广泛使用,每一种礼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要求,比如何时行礼、什么人之间行何种礼、行礼的正确姿势与禁忌等。外交领域还有一套与服饰相关的着装规范,它们以软约束的方式限定着参加者在什么场合穿何种正式程度的服装。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着装规范,不同场合应该穿着不同的服饰。这些规范是现代国家外交中共享的“信号系统”,国家之间基于这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可以通过礼宾相互表达尊重,也可以通过违反礼宾规则采取常规性做法表示不满和抗议。

外交礼宾礼仪的特点

外交礼宾礼仪的特点大致有四个方面:重要性、政治性、国际性、文化性。

礼宾礼仪因其承载国家利益、代表国家形象,影响巨大,往往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待,一旦违反或者弄错可能会引起较大的争议。外交领域曾发生因升错国旗、奏错国歌引发抗议的事件。2000年2月23日,时任法国总理若斯潘访问以色列,以色列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在该市主要交通干道悬挂法国国旗,然而挂出来的却是荷兰国旗(两者虽都是红、白、蓝三色旗,但法国国旗是三色纵向排列,荷兰国旗是三色横向排列),造成巨大尴尬。

礼宾活动代表政府进行,可以反映政治上的考量和影响,政治属性是外交礼宾区别于商务礼宾、学术礼宾、酒店礼宾的最典型之处。外交礼宾是为落实对外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的,其表现形式如接待规格、冷热程度等,无不体现一国对另一国的政策和态度,展现国家间关系的实际状况。1989年5月1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同志指示与戈氏见面时的礼节是“只握手、不拥抱”,表明两国虽然结束了敌对关系,但未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结盟程度。这些礼宾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当时的国内政治、外交政策、两国关系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性是外交礼宾作为一套通行国际惯例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具有国际性与世界性,外交礼宾就不能作为一套信号系统在主权国家之间共享,以传递热情、尊重、友好等信息。同样,如果没有这套公认的规范,一方刻意降低礼宾规格另一方也就无从领会,使得两国关系交恶常常从礼宾开始的表现也无从判断。礼宾的国际性是礼宾作为国家间关系“指南针”“温度计”的前提条件。

文化性是外交礼宾活动的重要方面,尽管国际性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由于礼宾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国在践行约定俗成的礼宾规范时一定会打上本国文化的烙印。比如,世界各国的民族服装如西方欧美国家的“塔式多”礼服、中国的“中山装”和“旗袍”、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大袍”、日本的“和服”等已成为世界人民熟知的国家符号,登得上国宴场合。国宴中的菜肴也能体现各国的特色,如中国的“烤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牛排”、阿拉伯国家的“烤全羊”等。这些文化特性点缀着具有统一性的外交礼宾,让礼宾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外交礼宾看似高端、神秘,但在媒体的高曝光率下,具有了很强的直观性,让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屏幕、纸媒领略其风采。礼宾的高度实操性、外在性,使其存在于错综复杂国家间关系的表层,然而也是判断一国内政、对外政策、國家间关系亲疏远近的切入点和风向标之一,具有“一叶知秋”的效果,而这正是礼宾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礼宾国际性礼仪
外交礼宾一线见闻
县级融媒体国际性大会报道创新探索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