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先生为官之道初探

2017-09-21 12:49刘聪杰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6期
关键词:担当

刘聪杰

摘要:黄道周是明末名臣,儒学大师,其学问操守冠绝一时。由于身处明末乱世,社会风气萎靡,政治昏暗,给黄道周的仕途带来不少挫折,也使得黄道周的为官之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黄道周的为官之道既有刚正不阿的品格、不贪不占的操守,更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黄道周;为官之道;担当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在福建漳浦县铜山深井村(现在东山县)。黄道周先生是明末儒学大师、书画家,他学贯天人,极博穷微,经史百家,无不精通,尤以易象学为最。黄道周一生著述颇丰,有《儒行集传》、《易象正》、《春秋揆》、《孝经集传》、《三易洞玑》、《榕坛问业》等。黄道周于天启二年(1622)三十八岁时,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院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左谕德兼翰林侍讲、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隆武朝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和兵部尚书等职。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即顺治三年)北上抗清兵败被俘,壮烈殉国,谥忠烈。纵观黄道周一生,由于外在的政治环境不断恶化,再加上其自身品格刚正不阿,正道直行、勇于担当,使得他一生仕途跌宕起伏,充满波折,险象环生;但同时也造就了黄道周独具特色的为官之道,对于后世仍有启迪。

纵观黄道周先生一生,无论学识,还是人品,均堪称楷模;而其刚正不阿的政治品格、不贪不占的清廉操守、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尤为难能可贵。

一、刚正不阿的政治品格

《明史》评价黄道周先生“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清朝乾隆帝评价黄道周先生“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议溢於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可见黄道周先生刚直不阿的风骨和直言敢谏的行事作风是青史留名。明末内忧外患、政局不稳、奸臣得势、陷害忠良,黄道周不顾个人安危屡屡上疏,仅崇祯朝就上疏30多次,召对3次,规劝崇祯帝要爱护重用清正耿直之士,疏远阴险狡诈之徒,每每义正词严,犯颜直谏,毫不顾及自己的前程和性命;无奈崇祯帝刚愎自用,不听规劝,屡以呵斥、降调、削籍,乃至下狱拷掠对待黄道周,黄道周仍然不改初衷。崇祯十一年七月五日的平台召对,崇祯帝质疑黄道周上疏谏言廷推阁臣是出于自己的私心,黄道周回答:“为利者,以功名利禄私之于己,事事专为己之私,此是人欲。为义者,以天下国家为心,事事在天下国家做,便是天理。臣三疏,皆是为天下国家、纲常名教,不曾为一己之功名爵禄”,表明心迹,上疏谏言出于公心;又讲“方念独立敢言之人少,谗谄面谀之人多,臣不得不言”,正是因为崇祯帝固执偏狭,导致了大臣不敢讲真话。崇祯帝却斥责黄道周:“一生学问,止学得这佞口”。黄道周正言回辩:“今臣还将忠佞二字奏明:夫人臣在君父之前,独立敢言的为佞,岂谗谄面谀者为忠乎?”他毫无惧色直责崇祯帝,“忠佞不分,则邪正亦不明,何以致治”,敢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当朝皇帝争辩,实属罕见。

二、不贪不占的清廉操守

黄道周先生虽生活清苦,却守身如玉。作为晚明的书法大家,黄道周先生对于笔墨砚台的喜爱应是不言而喻,但他日常所用是一方断碑砚,一生曾三次谢绝友人赠砚。一次发生在天启二年(1622年)黄道周到北京参加春闱考试,暂住在漳州会馆,友人之中有位叫林湖长,看他连一方规整的砚台都没有,就想把自己砚台赠予黄道周,道周不受,友人偷偷留下砚台,黄道周先生还特地追到数百里之外的彰义奉还。另一次是天启四年(1624年),有清客朱振渠也以一方砚台赠予道周,砚台外环青石,雕刻成海燕葡萄,甚为精美,道周由于事务繁忙,奉还不及,但他还是坚持在第二年完成告假归家前缴公;又一次是座师朱国祚的儿子朱大定要把家藏的珍贵的米芾砚山赠予道周,道周认为这是先师所宝,不敢领受,仅题绝句四章而去。这些轶事分别记载在黄道周的《墨池偶谈卷》和清人朱辰应的《记黄石斋断碑砚后》。从三却赠砚的事迹,可以看出黄道周先生持身甚严,慎独慎微,对于自身喜好之物尤其自律。

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陷落,清兵入关,崇祯皇朝覆亡。时年六十岁的黄道周北望中原,忧心如焚。不久,凤阳总督马士英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偏安江左。黄道周奉召入京,任礼部尚书。他报国心切,上任后立即陈述自己收复失地的七条办法,矢志力挽狂澜。但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福王昏庸,朝政日非,以马士英为首官僚集团,极力争权夺利,排斥异己。没有多久,福王小朝廷即为清军消灭。隆武朝时,朝政为郑芝龙把持,郑芝龙狐疑观望,不敢出一兵北上抗清,黄道周看到昏庸无能为奸臣所摆布的统治者,不能组织各种抗清力量以挽救危亡,虽然自己既无兵卒,又无粮饷,明知几无胜算,毅然挺身而出,北上抗清,最后兵败被俘,慷慨就义,用自己的生命,为晚明颓世,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

四、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黄道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前半生多半在传道求学,著书立说中度过,儒家的伦理纲常早已深深地渗透思想之中,同时,黄道周出身贫贱,从小就目睹了百姓的艰难困苦,仁政爱民是他一直坚守的为官理念。

正确认识君民关系是黄道周民本思想的基础。黄道周认为君与民的关系好比足与地、鱼和水的关系。“百姓, 地也;君,足也。托足于地, 临厕视崖, 凛然若刺。”又引子夏曰:君“犹鱼也。鱼失水则死, 水失鱼则犹水也”,黄道周还把百姓比作“天地之心”,给“民”以很高的地位并指出人心是“立国之根”。因此,他要求“凡举事先顺人情,因人之心为力,因人之力为心,必强人之力。……强人之心以从其力,虽万举而不当也。”并指出,与百姓图危者无不安,与百姓图亡者无不存。”这里强调了百姓人心在国家兴衰存亡中的重要作用。

施行仁政是黄道周为民思想的指归。黄道周倡议执政者要实行仁政,他转引贾生曰:“易喜而难怒者宜为君,识人之功而忘人之过者宜为贵”。又说 “畴咨美政,乐闻善言。毋轻暴人之过,毋急罗人之罪。功当而后赏,辜蔽而后诛。毋与小人而谋君子,毋与辱人而图贵士。” 同时,黄道周还主张要养民,“为国在养民,养民以致贤,则国乃治矣”。他说:“天意焉存?曰生人;治术焉存?曰养民。生者与天,养者与君。故天曰大父,君曰保母,此赤子所以戴亲,上灵所以眷顾也”。在养民策略上,黄道周主張“民未骏发而天子先来,女红未动而元后先桑。灾珍未行,辉兆告端,而天子先为优攘坐叹”。此外,他还倡导省刑、薄税,亦主张“求言”和“清狱”。

综上所述,黄道周的为官之道蕴含着深刻矛盾。黄道周先生的一生似乎在充满着矛盾之中度过,一方面,事君以忠是黄道周的为官之道的核心,而面对明末乱世,君主治国无方,用人不贤,致使国事日非,国家治理一片混乱,忠君须敢于劝谏皇帝,为此黄道周屡次上疏,犯颜直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治理的思想,但其结果是遭到最高统治者贬斥、降调、削籍甚至下狱,个人政治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君臣关系陷入困局;另一方面,当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出于忠君为民的情怀,黄道周先生又不得不挺身而出,用一己之力,欲挽狂澜于既倒,虽九死其不悔,最终以身殉国。

当前我们研究黄道周先生的为官之道,首先要清楚黄道周的为官之道诞生于明末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难免有诸多历史的局限,对于其忠君的封建糟粕,须客观地加以批判;其次,对其为国为民的情怀、刚正不阿的品格、不贪不占的操守等,对于今天的政治实践仍然具有裨益,意义深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担当
教育良知:不能缺失“担当”
帮助学生寻找“担当”
舆论引导中广播的责任担当及实现路径
继承发展 提高质量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你的名字叫担当
浅论“六破六树”思想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担当
英语教师如何担当育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