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琴+梁东丽+郭亮+李志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环境管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特点,提出了系统分析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性。作者多年《环境管理学》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缺乏环境管理所必具的系统思维方式,强调了系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环境管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并提出了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以案例为载体的启发式教学来实现的方式。
关键词:系统思维;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213-02
自上个世纪50年代空气及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在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来,各种环境与生态问题已相继出现在世界各国,现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虽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为治理污染提供了可用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基础,但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并未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缓解,可见仅依靠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无法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既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是一个发展观问题,更多地体现为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即社会和个人发展倾向于人与自然和谐还是只关注人类社会利益。因此,只有协调好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容性,引导人类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才有助于缓解环境问题,而这正是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环境管理作为一种综合应用科技、经济、法律、政治与文化教育等手段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方法,在改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管理的特点及系统思维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的产生存在三个层次上的原因[1]:首先是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的思想观念;其次是这种思想观念衍生了不考虑自然环境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最后是这些不考虑自然环境承载力的行为导致了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大量污染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管理不仅涉及自上而下的人类环境行为,也涉及思想观念,既考虑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它所面对的是“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系统,要处理的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赢,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管理需要从系统、整体、通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
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和属性并非局部的简单叠加,有益于局部的并不一定有益于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涉及资源开采、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使用与废弃等多个环节,环境问题发生在每一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彼此影响的。例如,水处理工艺中“连续式微过滤+反渗透+消毒”虽然可达到更高的水质标准,但其耗电量却远高于普通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而消耗更多的电就意味着为了生产更多电而排放更多的污染物[3]。电动汽车虽然没有行驶过程的尾气排放问题,但它的排放在发电厂,同时也面临着电池废弃以后的处理问题。因此,基于解决局部环节问题的措施并不一定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可能只是转移了问题而已。可见,只有从整体的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去分析环境问题,才有望找到改善整体环境的方案。
二、系统思维训练在环境管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环境管理学》作为一门启蒙学生环境管理理念、传授环境管理实践知识的学科,其核心分析方式也如环境管理本身一样应该是系统思维。本人根据多年讲授《环境管理学》的经验,发现学生分析环境问题时倾向于微观思维,即只能考虑到一些直观的、直接的、简单的影响因素,而无法用系统思维方式从整体、全局和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角度去思考。现有的多种《环境管理学》版本虽然其体系和内容方面均有不同[4],但很少涉及系统分析方法。多数《环境管理学》教学研究虽然提出了很多改善的建议[5-7],但都没有提到系统思维的训练。环境管理本身要协调的是社会-自然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各子系统以及各因素之间充满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些特点注定了系统思维恰恰是环境管理所必备的思维方式,也是环境管理学思想的核心分析方式。因此,要培养真正能协调社会-自然系统的优秀环境管理人才、环境管理学的优秀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系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环境管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系统思维训练在环境管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首先,系统思维训练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来实现。环境管理领域新兴的分析工具——生命周期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分析工具,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介绍生命周期评价的章节,并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另外,系统思维的理念需要熏陶,可从国内外经典的系统思维书籍中精选出适宜环境管理的内容,根据简明易懂和实用的原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精心编辑纳入原有课程体系中,使之更适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系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并使具体的实用技能和抽象宏观的思维模式、思想意识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系统思维训练需要通过启发、互动式教学实现。除了在课程内容中安排相应的方法学内容,系统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通过引导学生扩展性地分析和思辨来训练,适当应用归纳和演绎推理把系统思维的分析方法贯穿于整个課堂教学过程中。
最后,系统思维训练需要以案例为载体。环境与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政治、科技与文化,甚至人类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很多环境事件以及一些典型的环境政策适合作为案例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现象和事件,还原到事情的最初阶段,先让学生分析,再根据学生分析情况通过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外延展,协助学生建立起站在整体的角度看问题的分析模式,最后,把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的方式形成一个较清晰的系统脉络呈现给学生,以起到启发、示范和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贤智.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效琴,王启山,李金河,等.不同中水回用模式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6):73-76.
[4]郭廷忠,周艳梅,王琳.环境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陈卫民,刘浩.环境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些改善建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38):213-214.
[6]王馨,郭传友,包先明.范例教学在环境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77-78.
[7]张勇,赵雯,王东宇.等.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04):129-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