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设计
①孩子回家时候,妈正在烧饭。切好的火腿摆进盘子,盛开如一朵花。孩子嘴急,顺手抓一片,妈虚张声势,筷子敲过去,孩子往旁边一闪,火腿塞进嘴巴,笑着跑出去。小院阳光灿烂,残雪堆在墙角,柔软并且刺眼。孩子打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妈在厨房里喊,别跑那么快!她追出来,将孩子往屋里拖,孩子任妈拽着,顺从地回到厨房。砂锅里炖着鸭,香气袅袅,孩子看着砂锅,又从盘子里抓起一片火腿。妈扬扬手里的锅铲,喊,先去洗手。
②炕头很热。每到一年里这几天,土炕都能烙得熟烧饼。孩子赤脚在炕上走,因为烫,他走得一蹦一跳。妈将饭菜端上来,孩子早已迫不及待。他被烫了一下,两手放到耳后,嘴巴“嘶嘶”有声。妈骂他,真是饿死鬼投胎!表情却笑着——孩子喜欢她烧的菜,这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砂锅端上来,汤仍然在沸腾,窗玻璃蒙上雾气,小院朦朦胧胧。雪花落下来了,纷纷洒洒,孩子将脸贴上窗户,雾气弥漫的玻璃上,便多出一个鼻子的轮廓。妈喊一声,赶紧吃饭!孩子吐吐舌头,见他面前的盘子里,妈夹过来的菜,已经堆成小山。
③孩子走在村路,踩着薄薄的积雪,听脚底发出“吱吱”的声音。他一直喜歡这种声音,几近迷恋。记得有一次,他拖着鼻涕,踩着雪,走出村子,走进田野,掉进一口枯井。他在枯井里嚎哭,他认为他必将冻死在漫长的冬夜。后来月亮升起来了,淡蓝色的光影里,他看见妈。妈将他从枯井里救出,然后,整整一个冬天,再不让他出门。有时候,妈会牵着他的手,在院子里走走,看灰色的麻雀从天空里掠过。那个冬天,他总想甩开妈的手,却总也甩不开。
④孩子坐在滚烫的土炕上,看妈给他缝补袜子。磨出洞的袜子,他想扔掉,妈偏要把它补好。妈手里的缝衣针在头发上蹭一下,妈的头发比缝衣针还要耀眼。妈找到一块布,袜子上量量,放下。妈对他说,颜色不太搭。妈又找出一块布,袜子上量量,然后一针一针,细细地补。他凑过来看,妈说,睡觉去!语气是命令式的,那是妈跟他讲话的固定口吻。他盖上被子,躺下,静静地看妈,妈在灯光里飞速地变老。
⑤孩子被妈叫起了床。土炕仍然暖着,孩子知道,在夜里,妈起来两次,往灶坑里续了些柴。此时,透过窗玻璃上丛林般的冰花,妈正在小院里扫雪。孩子起来,厨房里的灶上,文火舔着砂锅,香气浓郁。这些天里,几乎每一顿饭都有砂锅。砂锅里炖着豆腐、蘑菇、白肉、青菜、鸡鸭……妈让每一顿的砂锅,都不一样。妈说,这么早就起来了?小院里已经堆出一个雪人。孩子拖一把扫帚过去,插上雪人,雪人就有了生机。妈说,先洗脸!妈开始往脸盆里倒热水,再倒凉水,试试温,再倒热水。妈总是把水温调到恰好。
⑥孩子要离开了。妈将他送出小院,送到村头。孩子提着妈为他烙的烧饼,腌的咸菜,妈跟在后面,不停地唠叨着,雪地上留下两排脚印。孩子打一个趔趄,妈伸手去扶,自己却摔倒了。妈爬起来,冲孩子喊,走路看着点!仍是责怪的口气,却低下头,看看手里的鸡蛋,有没有摔碎。
⑦孩子也有孩子。孩子的孩子也有了孩子。孩子今年五十岁。妈今年七十五岁。
⑧妈在,哪怕孩子五十岁,七十岁,一百岁,也是个让人不放心的孩子。
【训练题目】
1.本文多处运用伏笔手法,请举一例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请从文中找出与“妈妈喊”前后照应的句子,并简析其作用。
3.小说中反复叙说家中的暖炕,这样的照应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⑦⑧两段属于续写式照应,请简要地分析一下。
【参考答案】
1.示例:(1)选文第②段“雪花落下来了,纷纷洒洒”描写天气寒冷的雪景,为第④段中的“小院里已经堆出一个雪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衬托出妈妈的勤劳以及给予孩子的温暖和疼爱。(2)第①段“孩子回家时候,妈正在烧饭”,为第⑥段中的“孩子要离开了。妈将他送出小院,送到村头”埋下伏笔,其间叙述了妈妈烧饭做菜、缝补袜子等生活细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蕴含在平常之中的伟大母爱。
2.示例:“别跑那么快”、“先去洗手”、“赶紧吃饭”、“睡觉去”、“先洗脸”“走路看着点”。这些“喊”出来的句子虽是命令或者责怪的口气,但这些语言细节却真实地展示了妈妈对孩子百般的疼爱之情,令人感动。
3.小说前后反复叙说“炕头很热”、“滚烫的土炕”、“土炕仍然暖着”,这样前后照应,不仅点明了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暖,也表现了妈妈的勤快与辛劳。
4.第⑦⑧两段交代母子年龄都增长了,唯有妈妈对孩子的“不放心”及关爱是不变的,这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延伸和深化,含蓄地表明了文章主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