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测试提高知识学习的强劲效应已被大量研究证明,但目前教育者缺乏把测试当作一种学习策略的元认知,部分原因是教育者对其的偏见。事实上,测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且即使测试时回答错误也没有损害学习,相反,提高了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学者和学习者应把测试当作一种学习工具,融入在日常的教学与学习中。
【关键词】测试效应 前测 意义学习 认知负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19-01
测试效应(又称提取练习效应,在等值的时间里对某个学习材料进行一次或多次的测试比重复学习这个材料在将来产生更持久的记忆保持)已被不同材料和不同形式的测试任务多次证实,其在真实课堂中的益处也陆续被发现与实验室中的研究相佐证。最近,John Dunlosky等人从学习的不同考察指标调查测试、精细加工以及自我总结等在内的10种学习方法,发现测试是两种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以上研究表明关于测试效应的实验证据非常丰富可靠,足以让教学者把测试作为一项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
然而当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出测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强有力作用,并对传统的教学策略提出挑战时,有批评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些批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在测试时难免出现错误,有研究者基于无误主义的观点认为,错误的回答问题,使学习者建立了错误的刺激——反应连接,因此在在将来学习相关知识时更容易犯错误。另一个对测试效应的批评是,测试只是使学习者学会了对给定问题的答案,只是训练了学习者的固定反应,对知识的获得和之后的应用毫无益处,是一种机械学习。
在测试中错误的回答问题,即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失败,其实也不会损害知识的学习,因为提取信息失败并不等于失败的学习。面对问题尝试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即使没有正确提取信息也激活了和问题相关的概念,使学习者在头脑中建立了丰富的语义网络,相当于构建了先行组织者。并且最近的研究用意义材料和意义评估指标证明了在测试时即使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失败也不会损害知识的学习,相反会促进知识的保持和迁移,这被称为测试中的“吃一堑长一智”效应。[1]研究给有关测试效应的批评一个有力的回击,说明测试并不是一种机械学习,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教与学的策略。
从记忆中提取知识本身促进了知识的重构,增加了其再次提取的可能性;即使在测试时提取信息失败(测试时错误回答)也因激活了搜索集,从而提高了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因此毋庸置疑,测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意义学习策略。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课业负担不仅仅是减少作业、考试等表面化的措施,而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学习,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從这个角度来说,测试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但目前的情况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并不使用被科学证明是最有效的策略,他们很少把测试当作一种学习策略。测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学习者缺乏对它的元认知,其有效性并未受到重视。一项调查中询问大学生是否把测试当作一种学习工具,只有16%的学生回答是,其余都表示把测试当作一种评估工具。[2]为什么许多学生不坚持使用有效的学习技术? 一种可能性是,学生没有被指示哪些技术是有效的,因为教师本身可能并没有被告知各种策略的有效性。鉴于教师最有可能在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中学到学习策略,有研究者调查了六类教育心理学课本,发现提取练习这类有效的学习策略并未收录在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中。另外,对于某一内容的学习,重复学习比测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自信。相对比重复学习,测试显得更让人“费心”。一些传统的学习策略使学习者自我感觉较快地习得了知识,但知识的保持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划重点、重复阅读等这类被认知研究表明效率不高的学习策略往往更受学生的欢迎。此外,很多学生都有考试焦虑。但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倡导的测试并不是提倡教育者增加用于评价和选拔的标准测试,而是把测试当作一种学习工具,融入在日常的教学与学习中。
当然,没有一种教学或学习策略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是说测试对于学生学习的提高就是万无一失的。只有合理的利用测试这种学习工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说测试与其他学习策略相结合,如分散学习,有研究表明,分散测试就比等间隔测试和集中测试效果更好。将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的使用测试这种学习策略,使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爱保、崔丹、马小凤.尝试提取复杂信息失败的学习:吃一堑长一智[J].心理科学,2014,37(3):661-667
[2]Kornell N, Bjork R A. 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self-regulated study[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7, 14(2):219-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