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然
(河南省禹州市中医院外二科禹州461670)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效果观察
刘绍然
(河南省禹州市中医院外二科禹州461670)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64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清除股骨及胫骨止点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行保留股骨踝间窝和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本体感觉功能:踝关节主动位置觉(JPSA)、踝关节被动关节位置觉(JPSP)和踝关节“运动觉”(KT)。结果:术前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JPSA、JPSP、KT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JPSA、JPSP、K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ACL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功能恢复。
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为膝关节重要韧带结构,在膝部各韧带中最易受损,多见于篮球、足球等运动损伤。ACL损伤后,可导致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缺失,甚至使膝关节软骨过早老化[1]。因此,为恢复膝关节结构及功能,重建ACL已成为治疗ACL损伤的首选方案。传统ACL重建手术建议清除股骨及胫骨止点的残端,手术效果良好,但患者预后不佳。研究发现[2],残端损伤后依然可起到维持膝关节前后向旋转稳定及本体感觉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ACL,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关节镜下重建ACL的患者64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82± 7.25)岁;ACL完全断裂20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12例;左膝损伤15例,右膝损伤17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13± 7.11)岁;ACL完全断裂2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11例;左膝损伤16例,右膝损伤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行清除股骨及胫骨止点残端重建ACL术。常规置入关节镜,探查关节内结构及ACL损伤情况;置入手术器械,取自体腓骨长肌肌腱,清除肌腱表面脂肪组织、肌肉等,进行肌腱预张后对折为两股,用2号Ethibond不可吸收线将两端缝合成双股,用5号Ethibond不可吸收线作牵引;清除ACL股骨及胫骨止点残端后,选取常规位置入路打入导针,建立股骨隧道;选取胫骨内侧踝间嵴与外侧半月板前角后缘交点,置入ACL定位器,打入导针,建立胫骨隧道。从胫骨外隧道口将肌腱经关节腔牵入股骨隧道,牵拉肌腱做膝关节屈伸运动20次左右,拉紧胫骨侧牵引线,将胫骨平台向后推压,沿导针向胫骨隧道拧入可吸收界面螺钉以固定移植肌腱。
1.2.2 观察组行保留股骨踝间窝和胫骨残端重建ACL术。术前准备及韧带重建后方法同对照组。术中保留ACL股骨踝间窝和胫骨残端,于股骨踝间窝ACL残端附着点中间,屈膝100°,由前内侧入路打入导针,建立股骨隧道;在胫骨内侧踝间嵴足印前缘后方处置入ACL定位器,打入导针,建立胫骨隧道;从胫骨外隧道口将肌腱经关节腔牵入股骨隧道,牵拉肌腱做膝关节屈伸运动20次左右,拉紧胫骨侧牵引线,将胫骨平台向后推压,沿导针向胫骨隧道拧入可吸收界面螺钉以固定移植肌腱。
1.2.3 术后康复训练待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术后第1~2天可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踝泵练习;术后第3~7天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1周开始进行肌肉协调性及关节本体感觉训练;术后2个月进行负重加强锻炼;术后3个月加强肌力和本体感觉能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性,必要时戴护膝;术后6个月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1.3 观察指标(1)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评估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越高提示膝关节功能越高。(2)采用Biod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估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本体感觉功能,包括踝关节主动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Active,JPSA)、踝关节被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Passive,JPSP)和踝关节“运动觉”(Kinaesthesia,KT)。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术前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JPSA、JPSP、KT比较术前,观察组JPSA为(11.12±3.06)°,JPSP为(9.76± 2.76)°,KT为(3.28±1.87)°;对照组JPSA为(11.03±3.11)°,JPSP为(9.73±2.80)°,KT为(3.31±1.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JPSA为(9.03±3.75)°,JPSP为(6.48±2.52)°,KT为(2.81±1.34)°;对照组为JPSA为(10.12±2.69)°,JPSP为(7.56± 2.73)°,KT为(3.07±1.35)°,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表1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Lysholm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观察组对照组组别n IKDC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32 32 t P 43.25±2.41 43.32±2.36 0.117>0.05 76.53±4.16 64.22±5.21 10.445<0.05 55.36±4.17 56.14±3.89 0.774>0.05 86.32±2.51 76.34±3.62 12.816<0.05
ACL位于膝关节内股骨与胫骨连接处,其机械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股骨及胫骨支点附近的滑膜内膜结构中,可通过神经反射刺激肌肉收缩维持膝关节稳定,具有感知膝关节的平衡觉及位置觉的作用。ACL一旦发生损伤后,会极大地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膝关节的继发损伤将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运动,甚至引发一系列远期后遗症[3]。因此,及早给予ACL损伤患者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重建ACL时完全清除残端,有利于获得清楚的关节镜视野,便于股骨和胫骨隧道的建立,能够较快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但对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及肌腱愈合均有不利影响。研究发现[4],在重建ACL时保留股骨踝间窝和胫骨残端有利于移植肌腱早期建立血运,增加移植物的滑膜包裹,促进移植物血管化,促进本体感觉恢复。同时,保留股骨踝间窝和胫骨残端能增加重建韧带直径及弹性,使软性组织与残端紧密结合,阻止关节液进入骨髓道,避免清除关节液对腱骨愈合的影响[5]。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踝关节JPSA、JPSP、K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ACL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龙杰,张磊,张为民,等.PNF技术在解剖止点中点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2):5660-5661
[2]张德新,陈德生,马丽艳,等.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保留残端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 (8):1116-1120
[3]赵意华,余进伟,杨志远,等.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8): 864-865
[4]尹东,黄宇,孙可,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保留残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9):938-942
[5]左金增,史福东.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6,11(10):1530-1534
R68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8.050
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