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熊朝阳
把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谋划
——迁安市优化教育布局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纪实
■ 本刊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熊朝阳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城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凸显。反映在教育上,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育资源布局不当,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并城乡教育差距过大——城镇学校挤破头,农村学校没人留。也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棋局下,如何走好教育这步棋已经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新思考。迁安市按照教育服务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和新民居、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思路,将教育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逐渐形成了以优化教育布局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双赢格局。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全市1208平方公里被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定位于重点开发新型工业的西部工业区、定位于优化开发都市文化的中部和南部生活区,以及定位于限制工业开发的东部和北部农业生态区。”站在迁安规划展馆巨大的市域立体模型前,全市三大主体功能区规划一目了然。
“想要了解全市学校规划思路,必须先要了解全市城乡布局规划。”伴随着宣传片的讲解,迁安市教育局局长刘东友说,迁安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市加快实施“大城区”战略的背景之下,“两个规划”几乎是前后脚制定的。
刘东友所说的“两个规划”指的是关系到全市城镇化建设的《迁安市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和涉及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布点的《迁安市学校布局规划》,两个规划的起止时间都是从2011年到2020年,后者的制定是以前者为依据。这从侧面印证了刘东友的话。
按照市域规划,该市在三大主体功能区下将建设“中心城区—城镇组团—社区—村庄”四级城乡体系结构,推进组团式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农民居住向中心城区、城镇组团和新型社区集聚。计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2万人,城镇组团人口规模和社区人口规模均达到10万人。
人口骤然聚集必然导致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在这份“全市十年城乡布局”文件中,强调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而在重点设施布局规划部分,首要提及的就是教育设施规划,文件明确要“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布局,使高中、初中、小学逐步向中心城区、城镇组团和大中型社区集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办学”,学校布局与全市人口聚集走向相吻合。也就是说,要在人口相对集中或人口即将聚集的区域规划学校建设,未雨绸缪,增强教育在这些区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这种思路在与前一个规划“前后脚”出台的学校布局规划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即“按照高中向中心城区集中、农村初中向城镇组团和大型社区集中、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向一级社区集中,将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工作与陈旧校舍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相结合”。
至此,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三集中”原则,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的思路得到明确。
以位于迁安市北部的五重安乡为例,对照城乡布局规划图,该乡29个村庄中,除3个特色村保留外,其他村庄均被迁并。在迁并的村庄中,相对集中的更新庄、东陈庄、苏家沟等11个村抱团组建成五重安社区。
来到五重安社区,记者看到,新民居一期工程的4栋居民楼已经全部入住,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来自之前撤并的11个村子。
依据规划,“农民进城镇购房定居后,子女按居住地就近入托、入学,享受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包括11个村子在内的农民到五重安社新民居购房后,子女便可以就近入学。
按照学校布局“三集中”原则,该市政府投入资金,在五重安社区人口、商业集中地,高标准配建了旭阳幼儿园和九年一贯制的旭阳学校。旭阳幼儿园就建在了新民居小区内,是首批河北省农村示范园,而旭阳学校历经多次合并改建,实现了软硬件提档升级,教育教学成绩优异,是迁安市“十星级学校”先进单位,与新民居仅有一条马路之隔,“孩子起床下楼就到学校了”。可以说,在这个新型社区居住的适龄儿童,从幼儿园到初中,足不出区便可接受以前一直向往的优质教育。
“办好城镇学校并不意味着就要丢掉农村学校。”在办好城镇学校的同时,迁安市特别注重农村小学建设。红峪口村是五重安乡其中一个保留下来的特色村,由于地处山区,以前的红峪口小学四面环山且依山而建,太阳受群山阻隔影响,日照时间短,学校里,每天上午9点多才能见到阳光,下午3点时天色就暗淡了下来,学生们不得不经常“摸黑”上课。
山区地势起伏,平地资源稀缺,为学校选上一块足够大的建设用地变得难上加难。为了能让保留村的孩子们上好学,红峪口小学整体搬迁劈山而建,原本高高隆起的一座山头被齐齐削平,换来的是红峪口小学规模变大了,校园漂亮了,操场宽敞了,阳光充足了。来过峪口小学的人往往不禁感慨,“想不到大山里的农村还有这么漂亮的学校”。
五重安乡城乡规划和学校优化,只是全市布局调整中的一个缩影。
“精准布局,规划先行。”刘东友说,迁安市能够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得益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教育规划先行,有效保证了科学地调整学校空间布局和规模,合理地分配和优化教育资源。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为了给农民进城和进城农民提供高效的服务,迁安市农民进城受理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每到工作日,迁安市行政服务大厅里,总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据该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中心主要负责农民进城政策咨询、权益维护,协调相关部门为进城农民劳动社保、子女教育等相关事宜,为进城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除此之外,市政府还为农民进城量身制定了金融贷款、购房补贴、就近入学、技能培训等一揽子的优惠政策和应对方案,帮助化解进城农民的种种顾虑。没有了后顾之忧,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大大增加。
人口迁移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最先感受压力的是住建局。该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以中心城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每年新增住户都在6000户以上。按照人口增速和中心城区规划,到2020年,全市一半的人口将在中心城区定居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个新的居民区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心城区拔地而起。
住建局的压力,同样是民生部门的教育局感同身受。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大量农民进城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涌入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作为承载公共服务功能之一的教育部门“压力山大”。
虽然“压力山大”,不过奇怪的是,多年来,与中心城区人口增速不相匹配的是,城区学校尚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入学需求,尤其是没有出现“城市学校挤破头”的现象。
“良好的局面不仅得益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优先规划教育设施,做到学校布点精准,更得益于政府对教育持续加大投入,提供优惠政策支持,让学校建设始终跑在入学需求的前面。”迁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高绍文说。
“迁安作为钢铁大县,去产能压力巨大,对财政收入也影响极大,但是只要是涉及学校建设的项目,政府出钱毫不犹豫。”说起市政府的支持,迁安市教育局财审科科长张振利心中有数。
教育投入的增加,让该市在河北省率先实现了普及15年教育及12年免费教育,形成了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仅最近三年来,全市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就达近10亿元。在学校项目具体建设的过程中,该市还确定了由常务副市长亲自负责牵头发展改革局、教育局、住建局、财政局、人社局、规划局等十几个政府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协调联动,以保证学校建设项目“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一系列举措有效化解了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上学难”危机。
这一点,迁安市第六实验小学校长赵勇才感受颇深。六小是市政府投入4300万元高标准建设的学校,自2013年建校以来,以“每年1000个学生”的速度增长,“以前学校服务一个小区富富有余,后来学校周边一下子冒出了3个小区”,办学规模的激增,让赵勇才感到措手不及。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去年,该市继续投入1000万元新建一幢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为六小扩容,在施工方加班加点配合下,新建的教学楼当年便投入了使用。
“真的太及时了!”除掉心病的赵勇才一脸轻松。现在6年级整体已经搬到新教学楼上课了,原来的教学楼不再拥挤,新教学楼闲置教室富余很多,等到教师配备到位,他准备增加教学班数量,继续给班容量“瘦身”。
真正让赵勇才松一口气的不止是六小的扩建,就在新教学楼开工的同时,与六小相距不远的第七实验小学建设工程也正式启动了。
七小计划投入5000多万元,规划为48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2160人。如今,七小已经进入室内装修阶段,预计今年暑期将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六小大量生源将会得到分流。
2015年,河北省省委书记赵克志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推动产城教融合,对产业园区、县城建设、教育园区进行科学布局,形成产城教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为了积极落实这一目标,迁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教育培训、养生养老、文化创意、消费购物、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并把教育培训中心列在首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度在迁安由此可见一斑。不仅如此,该市还在南部新城区规划建设了迁安教育培训园区。
“教育培训园区紧邻风景秀丽的黄台湖,园区规划总占地2800亩,目前已建成区占地1700亩,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同时,园区内预留土地1100亩,为建设各层次办学机构提供了发展空间。”站在教育培训园区平面规划图前,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园区主要包括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职教中心、奥体中心三部分。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的落地,也让该市成为全省唯一拥有高等院校的县。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迁安市发挥地处“京津唐秦承”城市圈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加大与京津地区名校及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教育项目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为此,该市专门成立了教育培训园区管理中心。仅去年一年,管理中心共接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家研究院、北京大峪一小等各意向单位来访200余人次,外出考察20余次,在宣传推介迁安良好教育发展环境的同时,积极吸引意向单位来该市投资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迁安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与京津地区名校对接,招商引资掀起新热潮,教育招商成果颇丰。截至目前,共洽谈引进项目14个,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各个学段。
以委托管理咨询服务形式,建设“北大学园迁安教育园”项目,由北大和人大附中专家团队对全市幼儿园和一中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以加盟名校形式,实施“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项目,本地学校可通过“云平台”进行直播、点播,共享北京二小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加入学校联盟的形式,实施“迁安市第三实验小学加入未来学校联盟”项目,三小在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将得到联盟学校名师和专家的指导;以建友好合作学校的形式,相继实施迁安市第二中学与中国矿业大学、迁安第三中学与北京和平街一中等5个友好合作校项目;以引进教育投资形式,支持重头民办教育集团在迁安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校项目,等等。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制定《迁安市学校布局规划》的本土依据一共有两个,除了《迁安市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外,另外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中共迁安市委迁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民居建设推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都是事关该市城镇化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政策性文件。也就是说,把教育发展规划置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谋划,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从顶层设计开始已经定下了调调。
如今,在迁安,新型社区建设带动了教育发展,反过来,优质教育资源正在产生虹吸效应吸引人口聚集,农民们踊跃到社区定居,反哺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也与该市提出的“以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先行带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流动”的意见相吻合。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迁安市入选其中,正式成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一大批新规划的学校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