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婷婷 李艳波
摘 要: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体现,为此,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行学生的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本文以复习类型教学专题为例思考小学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复习类型教学
一、 复习课内容
本文所述复习课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的分组学习。课堂上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互动学习,小组分类要注重差异性,在差异组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小组就成了友好团、好友团,他们之间都能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形成友好的氛围,这为小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是挑准组长,促成合作。挑选组长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关键,应该挑选数学知识的掌握扎实的和有强烈的责任感的同学担任此任。
(一) 课前环节
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整理“复习单”(复习单大致范围为:我的知识要点整理、我的易错题、我的推荐题目、我的问题)。老师不仅可根据每位同学整理出来的不同问题进行补充整理成板书,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还能从小组中发现有价值的实际问题拿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我的易错题主要针对学生的通病——粗心大意,包括易错类型题,易混类型题,学生的易错题的整理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平时粗心大意的“坏毛病”,避免下次再犯错同样错误。
我的推荐题目是指学生在复习时可以结合平时老师所讲+课外辅导书籍指导的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进行练习。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辨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的问题”是在复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个环节,学生自己在总结归纳每章每节的知识要点之后,学生针对自身情况列出相应难点、疑点,然后在课堂小组提出的待解决的问题,这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复习课堂上的互动性。
(二) 课堂环节
课堂环节,以往复习课的课堂上,教师重在以记忆为复习阶段的主要学习形式,以大量的机械训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这样,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脱离了学生的主动建构,“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时间久了,学生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
课堂环节作为复习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让学生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梳理成功的喜悦,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让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复习成果,再进行全班交流总结,各小组拿本组复习网络图给全班同学进行展示,然后在其中选出最好的网络图进行展开复习,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较难,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习相对较好的同学要帮助其他相对较差的同学。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引入竞争,增强活力。因此,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设立竞争机制,能增强小组的学习动力,激发组员的个体潜能。
其次是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模式由原来的老师出题或者单纯地在复习题集练题改为现在的小组内自己出题,要求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同时让学生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梳理成功的喜悦,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组织同学谈谈小组复习的收获和感想,教师出题,学生独立完成。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的复习模式就是以学生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除了学生作本节课的相应练习、巩固之外,老师也要及时将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及时纠错,真正做到查漏补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
二、 初步成效
初步成效结果是转变了教师观念。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深入,我们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新的复习课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两年来,大部分学生体会到复习课并不那么枯燥乏味,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对数学复习课产生亲切感。经过实验,实验班学生的课堂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测试,发现优秀率合格率都有提高。成绩的提高得益于复习过程的科学组织,得益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新复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新的复习模式的尝试,我們取得了一些小的成效,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一) 任何的教学模式都不能一成不变的,复习的模式很多,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适当地调整复习模式,所以新的复习形式还要同其他的有用的、经典的复习形式相结合。在合作复习中,小组内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小组间的交流要多得多,有时会造成各个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尤其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环节,稍微出现偏差学生就会“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对于活动的讨论也就只能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更别说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机会。其结果也只能是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低水平上徘徊。
参考文献:
[1]田建芬.合作学习浅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
[2]王兆松,孔宪厚.科研成果量化评价方法[J].科技成果纵横,1996(05).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许婷婷,李艳波,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市南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