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幼儿教育之中的新模式

2017-09-20 00:38卢梦婷石安旦王一婵王霞洪润涵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行为习惯幼儿教育

卢梦婷+石安旦+王一婵+王霞+洪润涵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选取对幼儿早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具有积极作用的文化内容,从设置分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和融合多种元素、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两方面入手,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在保证课程趣味性的同时需要兼顾幼儿的可接受性,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幼儿教育体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行为习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认为应从幼儿阶段便开始着手,“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梁启超《论幼子》)”,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礎阶段和首要阶段,其好坏将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教育意义的内容对幼儿早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尝试在现代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幼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想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熏陶幼儿,使幼儿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及行为规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设置分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和融合多种元素、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两方面入手,使传统文化与当前的幼儿教育相结合,希望能从潜意识层面开始,一点一滴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进而在其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化为理性的认知,不知不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了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不足。下面我们将分别以设置分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融合多种元素、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希望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为现代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设置分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幼儿本身和幼儿教育者来说,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习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易到难的过程。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以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我们分别开展了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传统手工艺课程。让孩子更自然的接受、理解和喜爱这些文化元素和形式,同时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各年龄段的发展现状,调整教学活动计划,及时渗透幼儿感兴趣的知识,具体的课程内容展示如下:

1.早期幼儿以模仿方式初步感知文化之“美”

3~4岁的早期幼儿(小班)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事物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观性和行动性的特点,所以主要通过模仿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这一阶段形成的习惯会表现在他们今后的发展中,让他们通过感知和模仿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刺激、强化等方式加深印象,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图形已经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简单的音乐课(传统儿歌教学)、剪纸课、绘画课等。通过模仿传统儿歌,剪切简单图形,让孩子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特殊性,感知“民族美”。老师也可以运用孩子们剪出的作品完成更复杂,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作品,如窗花、小人物等,在锻炼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同时培养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美”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2.中期幼儿以“动手+动口”方式初步认识具体形象

4~5岁的中期幼儿(中班)处于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行为的有意性增加,愿意积极参加活动,可以根据事物的表象和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区别不同事物的特点,但是还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图片、实物、视频、观看表演等方式布置一些小任务,小游戏来初步感知优秀传统文化,体会课程的意义,结合了自己体会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内心,帮助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对此我们设置了捏泥人课程,幼儿可以捏出大致的轮廓,所捏的事物可以是传统人物、或者传统文化色彩较浓的东西。在各种手工课当中,渗透对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口语表述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3~5岁是幼儿口语表述的快速发展期。幼儿口语表述的内容以物体的可视的、外在的特征为主。因而在完成泥人作品的同时可逐步引导幼儿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对作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或用动作及口语表达时间序列的事件,如相关捏泥人的动作的过程的描述,泥人的特点等,以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晚期幼儿以“提问+实践”方式锻炼有关文化的抽象逻辑思维

5~6岁的晚期幼儿(大班)开始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求知欲强,具有初步的推理、判断和评价能力,可在课程或游戏中设置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结合自身已有经验,促进他们思考,加深理解,获得新的经验。我们为大班的幼儿设置了画脸谱、聆听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书法、国画等课程。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精致的京剧脸谱,告诉他们红色的小人代表好人,白色和蓝色的小人都代表坏人,展示优秀的书法和国画作品,感知优秀作品的魅力,讲解传统美德故事体会其中的教育意义,并通过提问、动手实践等方式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幼儿的思维,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以脸谱课程为例,处于“涂鸦阶段向图式阶段过渡期”的大班幼儿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进行构思,运用色彩与线条创作出他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求知欲,锻炼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

除了需要注意按幼儿年龄阶段进行分层教学,还应考虑到该阶段的幼儿注意力普遍不容易集中且不同年龄阶段其集中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化传统意识在幼儿头脑中的印象是十分必要的。endprint

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逐渐从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向有意注意、有意记忆过渡。他们关注一件事物的注意力时间不长且注意力不集中,感知理解也不够充分,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孩子们在无意习得中掌握知识,为转变为未来学习中有意学习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同时又依托于具体的人、事、物;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又相对更倾向于体验感知和实际操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对于绘画、捏泥人等实际操作类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更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幼儿对于比较脱离幼儿经验的成语故事等则表现的漫不经心,最后的效果也差强人意。所以在选择集体活动内容时,应该考虑到能够充分让幼儿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的内容。

教师在进行童谣、歌唱、故事、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游戏、手工作品等方面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角色表演、亲身体验、手工操作等方式,以及个人操作、小组合作、集体协作、跨班结合、全园动员等形式,幼儿随形式的丰富多样而增加了参加的兴趣。

二、融合多种元素,促进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多元化

1.创设隐性环境,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课程要求及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等为幼儿创设的活动。要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离不开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和适宜的指导。“幼儿园应带给幼儿科学、健康的隐性环境设置”,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发展。

许多民风民俗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都有自己特定的过节风俗。根据“互动式”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元宵节时候开展了一些列相关活动,并且根据节日特色,布置了相应的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如: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等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在教室墙壁上贴有相关的节日图片及简单介绍,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比如端午节期间在教室的墙上贴一些赛龙舟的图片;重阳节期间贴一些孩子们和老爷爷、老奶奶聊天的图片;在中秋节在教室的绘画角让孩子们自由画月饼,并邀请孩子们去不同的班级参观等。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可以看做是现代人对古人智慧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我们将二十四节气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对幼儿的教学中,并教孩子们常二十四节气歌,如“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芒种农民伯伯种稻子……”简单有趣的歌曲既能让孩子们了解基本的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唱儿歌这一形式得到了孩子们极大的欢迎。

我们通过环境布置,开展活动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影响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从小培养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2.以地方文化为载体,让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同行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我们的实践地点位于杭州,为了增强幼儿的地域认同感,我们以杭城文化为中心,有选择性地在课堂中让小朋友们接触杭州民俗童谣。由于杭州话和普通话并无较大差异,仅在语气或个别字词上有所不同,例如由“天上变成了天高头,地上变成了地高头”改编而成的杭州经典童谣《杭州小伢儿》,除去生僻难读的字,使其更加适合幼儿诵读,以吸引幼儿产生共鸣,引发孩子们对杭州话的学、说兴趣。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即使不懂童谣的真正意思,但由于其趣味性,仍然会非常积极地配合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他们对自身方言的了解和地域文化的自豪感。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相结合

虽然幼儿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有的只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了解,其意识只停留在区分该文化是否“属于中国的文化”。经过多次探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让小朋友也接触别的文化。西方文化的引入并不会削弱本民族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反而会使儿童接触到更多异质的文化类型,这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对比与认知,使儿童在了解异质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图式的认知。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筑牢自己的文化根系,为自己的母语文化感到光荣与自豪,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国家。

4.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在家庭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幼儿时期的发展对儿童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园合作对于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儿童教育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有利于成为促进儿童成长。从中国幼教实践来看,在家园合作教育工作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两方面较为典型的问题:一是家長与幼儿园处于疏离状态,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相互间的信任,出现问题时,较容易出现互相猜疑或埋怨的现象;二是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较为被动,更多地扮演了被教育者、命令执行者的角色。因而在端午前夕,我们在幼儿园开展“趣味端午”的活动,与学校合作,以“家长开放日”的形式邀请家长们和孩子共度佳节。我们以团体粽子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家人的重要性以及端午节的特殊性。与家长合作,以这样的形式更好地将端午节的相关内容融入孩子们的潜意识之中。

除了节日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使家园合作更加多元化,使家长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教学与培养过程。

三、推进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循序渐进地发展

在进行传统文化渗入式教育时,应考虑教育过程的限度。在幼儿园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但并不意味着高速度、高难度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短时间紧促地开展几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幼儿只是简单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却无法学以致用。这显然不符合幼儿教育的目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在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于幼儿教育机构来说,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教育的结合,归根结底是让幼儿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切身的体会、观察、感知等,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亲切的情感,以达到初步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行为和技能等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保质保量的长时间深入过程。教育者应把握好幼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和限度,循序渐进,通过适当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效果最终通过幼儿的表现和行为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严仲连.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7.

[3]郑福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5.

[4]付晓莉.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4.

[5][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著.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第1版.

[6]张丽莉.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兼论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第3版.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国勘察设计,2017,(第2期).

[9]周小彬,陈茜,孔瑞,李文馥等.3~6岁幼儿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特点研究李翘[J].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3期.

[10]王明晖.对三至六岁幼儿绘画中空间概念基线问题的探讨[J].心理科学,1988(3):16-20.

[11]陈虹.家长参与理论与实践的探析——基于英国“让家长参与儿童学习”项目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2(3):78-83.

[12]伊志.论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3-96.

[13]田莉.幼儿园班级工作中家园合作问题研究——华中师大附属幼儿园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卢梦婷(1995.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杭州师范大学在读学生,人文学院汉语国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育、中国文化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行为习惯幼儿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