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两个方面出发,发现风险形成原因包括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经营规模比较小,财务制度不完善,信用意识较低,信贷缺乏创新,信贷人员对贷款企业审查不严格,贷款风险定价困难。为了降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应该关注其经营者个人素质以及个人行为;切实加强其贷后管理工作;规范其财务制度,并从非财务因素判断风险;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员,建立起专业化团队。
【关键词】风险定价 治理结构 非财务因素 对策研究
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如大企业稳定,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所以商业银行常常不能精准地评价相应的风险。如何在响应政府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或降低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两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各种因素,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角度的风险分析
(一)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管理水平不足
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一般生产规模比较小,员工较少,而且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经营不善,股东纠纷,外部纠纷,实际控制人涉案等问题。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员工整体综合素质偏低,跳槽的可能性更高,而且很容易出现企业恶意违规违约使用银行贷款甚至恶意拖欠贷款的情况,更有甚者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中小企业的还款来源于盈利,但中小企业在公司管理、发展规划、经营策略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导致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经营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有限
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风险时,相对大企业来说更加容易受到市场波动以及国家政策性调整的影响,这就使中小企业易出现销售收入不稳定的情况。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结构不合理,处在行业低端,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数还属于初级的加工产品,并且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很一般,甚至可以说很差。而且,中小企业缺乏被商业银行业银行接受的、可抵押的资产。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是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中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抵押物,但中小企业通常资金实力较弱,土地和厂房等主要是租用,难以提供传统抵押物。此外,中小企业一般缺少高素质人才,拥有的专利和核心技术较少,从而导致其产品和服务与同行没有太大差异,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信息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提供给金融机构的财务资料可能存在严重不实,市场竞争力较低。凡事以利益为先,大多数中小企业忽视财务工作,甚至为了节省成本,其财务工作是由不具备财务工作资格的人员担任的,或者直接由企业管理者本身来兼任财务工作。
(四)信用意识较低,诚信意识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主只借不还或者故意逃避债务。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而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一些企业的经营者道德、信用意识缺失,频繁出现恶意违约使用贷款甚至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二是在获得贷款后,改变贷款用途。
二、商业银行角度的风险分析
(一)信贷产品缺乏创新,信贷风险防范措施滞后
有关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多数被设计成短期贷款,但在中小企业实际经营中,更多的是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固定资产,建造厂房、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等经营性质的活动,往往需要超过一年的中长期资金。但是,实际情况是商业银行为了降低流动性风险,提供的主要是一年以内的短期融资业务。
(二)信贷人员对贷款企业审查不严格,信贷风险专业人员匮乏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主要依赖于信贷人员,通过信贷人员与贷款企业的实际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接触,以及企业提供的相关财务报表、合同书和资质文件等来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估。支行信贷人员背负着业绩考核的压力,更加注重信贷业务的数量,忽视了信贷资产的质量。此外,在风险控制的措施上,因为个人对差异管理风险的能力差异较大,导致相关业务的发展与风险控制未能及时同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流动性很大,大多数银行员工会在从业3~5年选择跳槽或者更换行业,因此普遍缺乏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信贷业务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很少有员工接受到真正专业化的培训。所以客户经理本身会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如上文所说,他们所拥有的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其工作能力也严重不足。尽管他们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还没有因主观而导致重大错误,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履行应有的职责和义务,特别是对于需要借贷的企业的基本情况了解还不够充分和详尽。
(三)贷款风险定价困难,贷款流程复杂,效率低下
商业银行本身经营因为没有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战略意图和发展规划,没有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地方特点制定详尽的差别化的政策,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行业发展前景和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中小企业,往往处于行业低端或者发展的起步阶段,公司发展中的很多资料都不完善,从而导致银行很难获取详盡可靠的资料。这一点,和大企业区别重大。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信用评分模型时,不能完全按照大企业的标准套用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中作中。针对中小企业要设计更符合其特点的模型,但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未能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关注经营者个人素质以及个人行为
不同于大企业有稳定的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往往更加更加依赖其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换句话说,经营者的个人行为很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经营者的的个人素质、个人能力和个人行为。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如果有不良嗜好,比如赌博,将会使公司经营风险增大,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风险增大。此外,如果经营者夫妻关系不好,也有可能加大违约风险。这方面,可以借助一些公共信用评价,比如个人资信档案。同时,应关注当地媒体和网络信息等,综合判断企业经营者的综合信息。
(二)切实加强贷款发放后的管理工作
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包括对贷款的实际用途进行持续的跟踪监控和持续关注企业在行内的结算量,严防信贷资金被占用或挪用,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适时退出。简单来说,构建了贷后管理、风险分类和重大风险事项处理兼顾的资产质量监控体系,重点对经营风险和到期贷款管理等加强风险管控。
(三)规范财务制度,并从非财务因素判断授信风险
财务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因此,除了进一步规范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银行还应该在分析财务报表的前提下,主动从非财务因素判断授信风险,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来判断该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尤其要重视中小企业每年的纳税情况,中小企业为了更多盈利,往往会采用一些创新手段进行合理避税。这就导致实际经营情况要好于报表信息,从而保证对信用评价的准确性。
(四)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员,建立起专业化团队
我国的金融系统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长期以来,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贷款主要面向规模大、利润稳定的大型企业,相应的我国信贷员普遍只熟悉面向大型企业的信贷流程。但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状况、财务制度都有一定的差距或不同,所以应该区分对待。当下,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银行的利润被支付宝等新兴金融机构挤兑严重,所以银行有必要加大中小企业信贷力度,培养经验丰富、高度专业化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员团队。
基金项目: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gxbjZD02)。
作者简介:李凯凯(1993-),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