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是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和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两个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在部门发展不足,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是指在产品生产中人们使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劳动方法和工艺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是一种传统金融领域的科技突破,它带来了新的金融模式和创新。
【关键词】产业结构 科技创新 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
一、我国的经济结构现状
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组企业。产业一般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直接获取自然资源的产业,例如,采矿业和农业。第二产业是指对获取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例如,建筑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指流通所有产业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例如,金融、物流、贸易、电子商务、餐饮和信息传输等等的流通性的产业。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和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长期并存,而且,传统部门占比重大,现在部门占比较小,并且发展不均衡,导致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发展速度严重落后于工业或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但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下,导致城镇和乡村的差距过大,地区的差异增加,农村经济是依靠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经济是依赖现代化工业生产为主,并且农村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教育,卫生,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农村地区相对先进和发达,发展优势明显。城市和乡村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最终导致城乡的消费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农村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农村的购买力地下。
以上简述的内容正是我国的经济结构的主要矛盾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人口,特别是在农村和乡村的农民贫困和发展落后的基础原因。所以要想发展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一定要调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使其从根本上把目前不利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利于发展生产的现代经济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社会需求,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是科技进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是制度安排,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質基础是资源供给。
二元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快建设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大力支持城乡企业的发展,而且从分保障实现城乡良好的关联关系。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农村教育制度,渐进式地废除不利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渐调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根据发展生产,逐渐地减少农村人口,稳步提高和发展劳动生产率。还有,要不断的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竞争优势,采用跨越式的发展模式,鼓励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力度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产业的发展来引导其他产业的发展模式变革和其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优势发展。
二、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马克思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和“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人们使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劳动方法和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业结构有积极的影响,首先,积极创新,会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创造了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方法,并且促进新的产业或者新的单位企业的产品。其次,对传统产业或者企业的传统技术形成了倒逼机制,从而推动传统企业,单位,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第三,增加了行业内部的竞争性,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有助于形成一种良性的生产经营模式。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各部分地占比,而影响经济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社会需求,另一格就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是指一种在经济中最先引用新的产品,系统,工艺,方法的有效手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收益的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和市场结构演进的关系密切,技术创新促进市场机构调整,市场机构调整有助于科学技术进步。行业或企业的竞争程度高低,企业的规模大小,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力影响是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单位或企业就能在行业竞争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润,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优势,继而继续投入创新研发和研究。企业的规模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创新所能开辟的市场的前景大小,企业规模越大,开辟的市场就会越大,反之越小。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力越强,创新越不容易被人模仿。对于企业或行业的利润越高,创新的积极性提高。
三、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重要的改革,必定是有重大的金融创新。我国正处在互联网金融起步新兴的时期,依赖于传统金融业务和互联网科技,我国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效率和金融架构等都将发生变革。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和通讯技术,实现资金流通、支付、投资等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科技与金融一种全新的结合。
互联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促进了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比如:促进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和减少失业率,这个是在原有的金融机构在考虑众多风险后实现较困难的。促进了银行业等传统金融机构迈出金融创新改革的关键一步。同时,促进了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业有序的发展,提升金融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第一,支付概念的引入。以前的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都需要使用现金,后来信用卡工具的兴起,使用人们出门消费时减少了随身带现金的习惯,各个银行也大力促销自家银行的信用卡,通过各种优惠来吸引消费者。而现在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和APP的方便快捷,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的消费模式,给世界带来了无货币支付和电子化支付的概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消费和支付。第二,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基础是技术,所以技术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是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例如云计算,服务化,柔性化,生物特征支付密码等。第三,更多的资源渠道。人们需要市场进行买卖,可以现实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导致交易效率不高,但互联网金融解决了这一限制。人们的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买卖和交易,扩大了交易范围和参与人员数量,在交易过程交易透明化和公开化。使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促进了资金更快更好的流通,发展了我国经济。endprint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金融模式,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小贷模式,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我国中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98%以上,所以中小微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传统金融机构,例如银行,融资租赁,尤其是国有银行和金租企業在面对中小微企业的大量需求时,要考虑金融企业效益和风险,往往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需求,使得大量中小微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资金融资与贷款变得非常困难,导致企业效益不高,从而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金融拥有更多的渠道,更加及时,更加便利,贷款融资灵活的优点,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并且符合它们的发展道路。
(二)众筹,提高项目的公开和透明性
也可以理解为群众筹资融资,是指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一个新的项目,如果缺乏投资,势必会无法经营下去,而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创造者获取需要的资金的渠道,同时这个项目又在集资过程中受到大家关注。这种运作模式中,创意者将需要投资的项目计划交给众筹平台,经过相关审核后,可以在平台发布产品信息,用来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达到融资目的。而同时,为了得到大众资金,发布者需要把信息公开,提高项目的公开和透明性,减少了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整个项目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公平,公证,公开竞争,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风险,使得投资变成普通百姓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的新产品。同时,也使创意者拥有了更多渠道获取资金,将经济社会中闲散的资金最大效率的进行利用。
(三)第三方支付,形成真正的电子化货币
第三方支付是指的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应该就是支付宝了,它通过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检验货物,并且进行确认后,再通知第三方付款;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这种支付概念的形成,主要解决了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信任风险。同时实现了传统贸易在电子商务中演变,而且形成了今日蓬勃发展的电子购物时代。
四、总结
互联网金融还有很多很多的模式的兴起,它们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金融模式,给各个行业带来的新的契机,提高了就业机会,使农村地区也有发展机会,帮助小微企业发展,维护了良好的经济运新,促进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互联网金融是科技进步的表现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各样的经营模式促使各行各业金融活动白花齐放。用信息技术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健.《电子商务导论—企业角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姚新超.《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4]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史燕萍.《国际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戴冬(1984-),女,北京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北京研发部职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