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希,李长宇,吴永清
(1.吉首大学法学与管理学院,吉首 湖南 416000;2.湘西自治州地税局,吉首 湖南 416000)
旅游扶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
——以湘西芙蓉镇景区为例
陈南希1,李长宇2,吴永清1
(1.吉首大学法学与管理学院,吉首 湖南 416000;2.湘西自治州地税局,吉首 湖南 416000)
以湖南永顺为例,对芙蓉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扶贫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景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感知要强于负面感知,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有差异,景区发展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旅游扶贫;居民感知;差异分析;湘西芙蓉镇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目标已成为社会共识[1-2]。旅游扶贫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效应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已有研究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3],同时促进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4];绝大多数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5]。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居民作为旅游扶贫的直接参与者或见证者,其对旅游扶贫影响的认知与看法将直接决定他们对旅游扶贫的态度与行为,甚至关系到旅游扶贫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评估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影响的感知水平与态度倾向,可帮助相关管理部门准确认知,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旅游扶贫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争取让更多的当地居民支持和参与旅游扶贫[6]。
芙蓉镇原名王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距县城51 km,因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芙蓉镇》而闻名。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研究以芙蓉镇景区为例,从旅游扶贫视角出发,调查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在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感知及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以期为旅游扶贫工作及当地后续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永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山高地少人多,属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也是湘西州面积较大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7.1%,2011年全县有26.2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49.4%,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同时也是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
永顺县由于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以岩溶地貌为主,地貌景观、水域景观和生物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不仅有数量众多、规模不等和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石林、温泉等景观,还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当地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6年底,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芙蓉镇、猛洞河、塔卧和小溪等景区提质升级,新开发了不二门森林公园及马拉河景区。随着游客人数增加,旅游收入的增长,该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也在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贫困人口数量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减少(表1)。
表1永顺县2012~ 2016年旅游扶贫相关数据
调查问卷是根据芙蓉镇风景区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当地居民对于扶贫旅游利益的不同感知和态度,并结合大量的参考文献设计而得。问卷由样本人口社会学特征及居民感知内容组成,样本人口社会学特征涉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7方面内容,居民感知内容共分三大部分,包含社会文化影响感知9项、经济影响感知7项及环境影响感知7项。该部分采用里氏评分法,要求受访居民用分值表示对调查表所列观点的感知,“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基本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调查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月4日,分两组同学分别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达93.3%,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达到100%。
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
经过统计,受访居民中男62人,占44.29%,女78人,占55.72%;年龄分布主要在18~49岁,其中18~29岁占20.72%,30~39岁占23.57%,40~49岁占28.43%;文化程度主要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中技),分别占54.29%和34.29%,本科/大专仅16人,占11.42%;所属职业主要为个体工商户,占52.85%,与旅游相关的从业人员占12.14%,学生占12.86%,农民占11.43%;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的占39.29%,2 000 ~3 000元的占25.00%,1 000元以下的占17.86%;居住时间在6 ~15 a的占34.29%,5 a以下的占17.86%,15 ~25 a的占15.71%,受访居民有25.71%家里从事旅游行业。
3.2.1 主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在文中对样本采用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测度检验两个方法共同检验。结果表明,由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的卡方值为354.88,P=0.000<0.001,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问卷具有很好的构建效度;同时,KMO检验得出的KMO值达0.791,高于临界值0.5(依据Kaiser的观点,KMO值必须大于0.5才适合因子分析)。因此,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接下来对数据样本做因子分析,得出主要因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因子分析后,各变量的载荷量以及各公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见表3。在调查中,受访者均不认同旅游“失去本民族文化的神秘性”,也不认同旅游“增加社区拥挤,降低生活舒适度”,其因子载荷量均小于0.4因而被删除,最后得到如表2所示的21个因素构成感知的变量,并根据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根据公因子1、2、3所包含变量的共性,将这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文化、经济、环境。
3.2.2 居民感知分析表2的第一个公因子为“社会文化”,涉及调查问卷中的8个变量,包含6个积极因子(S1~S6)和2个消极因子(S7~S8),其方差贡献率达52.82%,表明在景区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对社会文化方面的建设和影响感知最强烈,其态度和感知内容见表3。
表3结果表明,居民对S1~S6的积极因子均持赞成态度,在两个消极因子中,他们也赞成旅游“使当地传统文化商业化和庸俗化”,但明确反对旅游使“当地民风民俗受到影响,不良现象(卖淫、犯罪)增加”的说法,总的来说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感知非常强烈,表明旅游扶贫不仅能减少贫困人口,在社会文化方面也能提高当地文明礼貌程度,增强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认同感和自尊感,促进本地居民思想观念更新和开放,使民族更团结、社会更和谐。
表2因子分析结果
表3居民对旅游扶贫社会文化感知
第二个公因子为“经济”,与调查问卷中的7个变量高度相关,其中5个积极因子和2个消极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25.86%,处于第二位,说明当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变化关注度很高,所含信息量也较多;受访居民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感知如表4所示。
表4中所示, J1~J5这几项积极因子的均值均超过4.0,说明当地旅游扶贫带来的经济效应非常明显。目前,芙蓉镇景区已有各类餐馆、旅店、购物店数百家,茶叶、茶籽油、土家炒米,腊肉、野菜粑粑和米豆腐等绿色土特产成为游客青睐的商品,旅游经济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同时居民也认为旅游“引起当地物价上涨、只对少数人有利,当地居民收入两极分化”,这是因为受访人员有的由于景区旅游获得收益,有的由于未从事旅游业工作,未能从旅游业发展获得收益,物价的上涨则将使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
表4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感知
第三个公因子是“环境”,与调查问卷中6个变量高度相关,其方差贡献率为17.48%,居民的感知及态度如表5所示。
表5居民对旅游扶贫环境感知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旅游扶贫环境感知正面感知较强(H1~H2均值均超过4.0),而对环境的负面感知H5~H6均持中立态度,这表明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能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改善当地的卫生设施,但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者人数的不断增多,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因子分析表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这三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6.17%,可反应景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在“社会文化”这个因子上方差贡献率为52.82%,表明芙蓉镇旅游扶贫在取得经济效果的前提下,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效应。这与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是相符的。
3.3.1 不同性别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差异不同性别的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在“社会文化”这个因子上具有明显的正向反应(均值:男4.85,女5.0),而对“经济”(均值:男2.2,女2.65)和“环境”(均值:男1.06,女1.27)这两个因子的反应较弱,表明芙蓉镇扶贫旅游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效应。在“社会文化”这一感知方面,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说明女性更关注“社会文化”对芙蓉镇景区旅游的影响。不同性别居民对“经济”“环境”这两个公因子的感知差异都不是很明显,说明不同性别的居民对上述两个方面问题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共识。
3.3.2 不同年龄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差异调查结果表明,30 ~39、40 ~4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最为关注“社会文化”(均值:4.08、4.27)、在“经济”“环境”这2个因子的感知均值也较其他年龄段的居民高,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居民思想成熟,价值观固定,渴望社会稳定发展,期望通过辛勤工作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及经济收入的增加,所以对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上的变化感知较强。
3.3.3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差异受访居民的文化程度不影响其感知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感知均值均在4.2以上,他们对“经济”“环境”这2个因子的感知态度也类似。
3.3.4 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差异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景区居民对旅游扶贫带来的社会文化感知和经济感知度非常强烈,均值均达到4.17,对环境的感知均值也达到3.70,表明旅游扶贫不管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方面均取得很好的效果。
3.3.5 不同职业的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差异调查表明,不管何种职业,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社会文化”感知和“经济” 感知度很强,均值分别为4.63和4.55,在“环境”感知上,也能达到3.91,表明旅游扶贫确确实实给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改观,不同职业的受访居民都能感受到这方面的变化。
3.3.6 居住时间不同的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地居住时间的长短与感知均值没有相关性。
3.3.7 是/否从事旅游行业的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差异不管是否从事旅游行业,受访者均对“社会文化”(均值4.58)、“经济”(均值4.37)和“环境”(均值4.11)的正面感知强烈,均值均超过4.0,而从事旅游行业的受访者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感知均值超过平均值(分别为4.89、4.55、4.21),表明依赖旅游业或者感知到经济上获益很大的居民比其他居民趋向于对旅游扶贫的经济影响持更正面的评价,以更积极的态度支持旅游扶贫发展。
以芙蓉镇为窗口观察永顺县旅游扶贫效应,结果表明当地居民从旅游扶贫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会和利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人数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不断增长,贫困人口数量也迅速减少。
旅游扶贫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显著,居民的正面感知强烈,对环境的感知不明显,大部分居民对负面感知问题持中立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处于经济落后的湘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居民更关注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生态环境影响关注度偏低;另一方面是在旅游扶贫的初期,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尚未显现,或者较之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暂时被忽略。这符合巴特勒(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类,表明目前湘西地区的旅游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或起步阶段。这对于政府相关部门如何把握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制定合理的旅游政策,促进湘西贫困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部分受访者对旅游扶贫有明显感受,但也有部分居民感受并不明显,或是没有感受到旅游业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这是由于贫困人口受到文化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只能进行小规模、自发地、无组织的参与旅游经营,而大规模的外部招商引资则会使旅游收益更多地流向非当地居民,贫困人口从旅游获得收益越来越少,而承担的物价、生活成本升高及环境恶化等代价却越来越大,这提醒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以贫困人口的收益为出发点,构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1] 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李艺璇,曾雄旺,杨 帆.贫困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以花垣县新科村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7,(2):94-96.
[3] 张遵东,章立峰.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雷山县西江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6):66-71.
[4] 李 佳,田 里.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6):96-102.
[5] 邓小海,曾 亮,云建辉. 贵州乌蒙山片区所属区域旅游扶贫效应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2015,(5):48-53.
[6] 秦远好,马亚菊,刘德秀. 民族贫困地区居民的旅游扶贫影响感知研究——以重庆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8):74-82.
(责任编辑:朱 蓓)
Tourism Percep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A Case Research of Furong Town in Xiangxi
CHEN Nan-xi1,LI Chang-yu2,WU Yong-qing1
(1. School of Law and Management,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PRC; 2. Local Taxation Bureau of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Jishou 416000, PRC)
Took Hunan of Yongshu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residents in Furong Town, used Excel and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variance maximization, rotation and cross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main perceived factors of residents and the percep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of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roduces very good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bene fi ts, the positive perception of tourist poverty alleviation by scenic residents was stronger than negative perception, mainly re fl ected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interests of tourism perception was different, scenic development tourism on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d not have much impact.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resident perception; difference analysis; Furong Town of Xiangxi
F592.7
:A
:1006-060X(2017)08-0093-05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8.024
2017-06-05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JSZ01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ZDB014);吉首大学校级科研课题资助项目(15SK010)
陈南希(1988-),男,湖南吉首市人,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