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老工作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构建与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相匹配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纵向下沉,促使社区居家和养老机构的服务融合衔接,是老龄事业发展的新课题,更是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做好健康养老各项政策研究、制度设计的窗口期。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16年河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4万,占常住人口的16.09%,全省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多的突出特点,对劳动就业、消费结构、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产生全方位影响。因此,抓住窗口期的机遇,大力推进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对于做好全省的健康养老工作至关重要。
目前,河南省已有15个市县出台医养结合实施意见,18个省辖市确定了市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全省卫生计生机构开设老年病科、养老床位有130家,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有160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数达到13021张,县乡113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医疗协作协议,12家养老机构申请设立了医疗机构和诊室,在建、筹建的医养结合项目有48个,预计总投资达80亿元。
下一步,河南省将展开“一环、五带、多点”布局战略,打造和谐健康养老产业。
首先是加快推进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规划建设推进计划》,今年将着手安排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培育,展开“一环、五带、多点”布局:“一环”就是在郑州市周边50公里左右的生态良好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健康养老社区,着重提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五带”主要与河南省生态格局相适应,依托沿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沿黄生态经济带、明清黄河古道规划建设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主要提供健康养生、疗养度假等季节性、休闲型、候鸟式健康养老服务;“多点”依托当地山水生态资源、农业中医药、地热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单一功能型健康养老基地,力争通过3年~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20个以上的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形成10家以上的健康养老龙头企业、建成10个以上的养老产业示范园区,到2020年,新增健康养老床位4万张~5万张。
其次是探索构建医疗康复养老服务体系。河南省以郑州市、洛阳市、濮阳市3个国家级、省级试点为引领,尝试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顶层主导,整合共享优质资源,鼓励专业和管理团队下沉基层,加快盘活一级、二级医疗机构的闲置资源,畅通转诊渠道,规范转诊流程,实行一体化经营和管理,持续跟踪服务和指导,初步构建医疗康复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和双向转诊的连续服务管理体系。目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三级医院纷纷与市县签约,托管部分县级医院,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第三是推进医养衔接,落实扶持政策。河南省加大对医养结合机构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充分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的示范作用,共同实施好健康养老重大工程;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康复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支持作用,逐步探索医养结合机构医保报销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第四是推广普及社区居家医养康复项目。全省依托社区推进分级诊疗,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大力发展老年护理;重点开展老年人心血管病、脑卒中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干预、癌症早诊早治、慢性病综合干预等工作;研究拟订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持续培训试行方案,分阶段培训家庭照顾者。
第五是广泛开展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河南省建立多层次的医养结合师资和学员培训基地,建全“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医养结合人才培训制度;研究出台激励倾斜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在薪酬分配、晋升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医疗机构执业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