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瞬间搭建世界的印象

2017-09-19 10:42王威廉
文学港 2017年8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小说

王威廉

我一直好奇,出生于1980年往后的这一代人当中,总有某一些人,像是受到磁场干扰的电子似的,会从商业文化的氛围中逃逸出来,醉心写起纯净、优美乃至晦涩的小说来。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磁场?思索这类无解的问题,当然先是对自己的一种逼问和审视,同时,这些人、这些作品、这种生活的选择与状态,也会以有机的部分,构成一个更大磁场。在那里,除了慰藉,还有发现与照亮。

学者张旭东的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代的问题再一次被证明对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蕴含和历史蕴含具有关键意义……当代中国批评实践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对话从来都是同代人‘兄弟般彼此呼唤。”尤其是这十年来,“代际”作为一种批评慨念,成为每一位作家在出场亮相之初必须归类的秩序。当然,这种批评概念是相当机械的,但在一个失去了审美共识的时代,它像是一件不大合体的迷彩服,却保护了新生的、异质的文本,让它们得以在“代际”的视野中获得辨析与确认。与此同时,它更加确保了传统的赓续,在代与代之间的比较当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到文脉的流动轨迹。

这些思绪是我读到宁波青年作家赵雨的小说时,心中挥之不去的涟漪。

在读他的小说之前,我先对他自己写的简介印象颇深:“1984年5月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名叫北仑的滨海城区,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北仑下辖一个名叫大碶的小镇度过,2003年前往市区上大学,就读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营销管理系,翘了四年课,泡了四年图书馆,看书多多,一事无成。”

同代人间之所以惺惺相惜,就在于可以分享大致相同的公共记忆与生活方式。如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同代人的理解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越性。但赵雨的简历中,却有着我不熟悉的一面。这一代的年轻人,大多经历异地的奔波,不是出门去读大学,就是出门去找工作,鲜有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地出生、长大、成熟,并在同一个地方继续安家落户。显然,赵雨不属于这种类型,他跟自己出生的这片土地关系紧密,从这个角度去读他的小说,会发现他笔下那种江南风物的细腻描写、小说中安静的氛围、偶然玄冥的历史背影,也一定和这样的成长背景有关。这对他来说,不仅出自阅读,更出自记忆和生命的体验。

在《周弗的两个午后》中,他的叙事宛如灵活的随时移动、调节的摄像机,镜头有远景和近景、广角和细部、长镜头与蒙太奇,各种场景由瞬间汇聚而成,凝成视觉意象,从而近在眼前。但他始终将空间限定在村庄以内,时间也限定在两个下午当中,没有滥用镜头的表达,显现出了一个写作者必要的克制力。《第七间房》构思精美,一个短篇也分为三个板块来写:左岸、右岸、第七间房。小说中满溢着南方的神秘气息,引人入胜。《乡关》中的亡灵叙事,是在抒发一种苦难的呻吟,并在结尾处才抖出包袱,让读者发现叙事者是亡灵,这与很多开头便说明是亡灵在叙事的小说有了区别。

赵雨喜欢在叙事中夹杂许多优美而感伤的诗意描写,以及不乏少年心怀的抒情独白。《大水过后》的结尾,诗意蕴涵在对世界的细微描写之中:“他的目光和几天前见过的截然不同,朝我笑了笑。然后,扬起脑袋,将视线投向半空,空中灰蒙蒙一片,云朵如碎絮,有一丝微弱的光线想从云背后挣脱出来,看来天气真要好转了。他的视线前方,是大水过后狼藉的地表,各种垃圾充斥于途,他究竟看到了什么?过了一会儿,再次露出微笑。”如果说,他如摄像机的笔触在《周弗的两个午后》中表现出的是冷叙事,那么在这儿,表现的便是抒情了,不是空洞的呐喊,而是以视觉为载体,同样有某种冷抒情的意味。再看小说《白鹭林》的结尾处,对梅子璇拍的那张白鹭照片,他有了定格处理:“一只白鹭,站在一棵白桦树的枝干上,全身洁白,细脚伶仃,脑袋后转,长喙埋^茂盛的羽毛丛中。照片逆光拍摄,柔和的光线充斥整个画面,覆盖在白色羽毛上,犹如洒上一层淡黄的细碎的薄纱。”这个结尾意象就不仅仅是抒情了,而是进入了象征的营造,让整篇小说的韵味进入了那画面内部无处不在的光线以及难以说清的事物與状态之中。

赵雨的短篇小说初看会觉得故事较为简单,原本短篇小说就是不要求故事的,但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会有一个故事的雏形,因而显得简单。这也是大多数作家会选择“横截面”作为短篇小说呈现的原因。有横截面,便是意味着有一些更广大的部分,这类似于一种“心理暗示”。用更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叫格式塔理论(Gestalt),人根据自己的前视野,有一种完整把握世界的本能。这也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的根本原因。我读赵雨小说,不免要思考,短篇小说中的故事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实际上,有完整人物和情节的短篇小说在文学史中并不罕见,印象中福楼拜的《一颗简单的心》、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博尔赫斯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如同雕塑般的小说。这与海明威、卡佛以来的“横截面小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横截面小说越来越多,似乎暗示着在这个越来越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越来越想驻扎在固定的时空中,去品味生活的滋味与细节。时间变得空间化,故事的流动性降低了。回到赵雨的小说,实际上,这也预示了他今后的探索方向,如何更有意识地去增强文体的属性。

让我有点儿惊讶的是,赵雨告诉我,他除却短篇小说外,尚未尝试过其他小说文体的写作,连中篇小说也没试过。我问他原因,他先说是工作繁忙所致,我不满足这个答案,再问,他只好坦白,说自己特别急于看到作品的完成。我想到了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心情,并且,深陷在作品的跋涉之中,时常会生出沙漠旅人的绝望。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便是没有完成的作品,卡夫卡和K一样,迷失在不断降落的雪中。写作的孤独,于此为甚。这让我对赵雨的短篇小说特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些绵密的言说来自于人与世界相遇时的喃喃自语。那是他一个人的真理。

赵雨的小说语言是好的.已获相当的文学性,在面对阔大的人海口之际,可以小心翼翼地扬帆出海了。科塔萨尔曾说:“一篇伟大的短篇故事的标记是我们或可称之为它的独裁专制。”艺术上的独裁专制,便是意味着要将自身的美学观念与艺术形式,从头到尾贯穿到底。那么,作为艺术家本身一定需要更高的视野,写作的实践过程也要保持住外科手术般的精度。这不止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是进入世界内部而依然可以和世界保持对话的一种能力。

这是对存在的呵护。

在此,我愿和赵雨共勉。endprint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结缘《短篇小说》
倾斜(小说)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文学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不在小说中陷落
短篇小说没有问题
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