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论语》的成语研究

2017-09-19 09:10单长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多指卫灵公颜渊

单长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典籍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近一万六干字。其以语录体的新颖的体例记载了孔子所开创的典型儒家思想,包括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其含蓄隽永的词汇也吸引后代人争相赏析它,研究它。其中有些语汇还发展成了今天的成语,在当今的语言运用和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认为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成语是词的组合形式的一种,是词汇系统中的一种固定结构体,具有结构上的定型性,意义上的融合性,形式上的民族性特征。在这里,我们持一种较为宽泛的成语观,将某些简短的格言警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良俭恭让”“名不正,言不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均被视为成语。

基于此,源自《论语》的成语不仅具有特殊的形成形式,还在意义演变上显示出独特的形成轨迹。

一、在形式形成上,源自《论语》的成语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成方式:

1.摘取式

所谓摘取式,是指从《论语》句子中直接摘取有关的部分,不改动原有的词语,再根据原句所表达的完整而特殊的意义,兼顾成语比较稳固的形式,构成一个固定组合。根据这种途径所演变成的成语的又可分为整体摘取和部分摘取两种。

(1)整体摘取:整体摘取是指从比较复杂的长句中摘取其中的一个分句,或者摘取一个单句的整个句子,从而形成一个成语。如:

斗筲之人:比喻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摘自《论语·子路》:“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述而不作:摘自《論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血气方刚:摘自《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志士仁人:摘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部分摘取:部分摘取指摘取句子的一部分,这部分能够单独使用,意义完整,从而构成形式稳定的成语。如:

克己复礼:摘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秀而不实:摘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分崩离析:摘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节缩式

所谓节缩式,是指不直接摘取原子句或原结构形式,而是把句子加以节缩,缩去掉相对次要的实词或虚词,组成一个意义相对完整、形式简缩的成语。也就是抽取句子中有代表性的词或语素,形成一个或几个成语。通过这种途径演变成的成语又可细分为两种:

(1)单句的节缩:单句的节缩指的是把原句中的次要的连词、助词、代词、语气词等缩减掉,或者节缩掉某些实词或语素而形成成语。例如:

道听途说:《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色厉内荏:《论语·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察言观色:《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片言折狱:《论语·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敬而远之:《论语·雍也》:“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2)复句的节缩:复句的节缩是指在每个分句中抽取一两个代表性的词语,从而压缩成一个固定组合。因此,它的凝聚性比单句的节缩更强。例如:

近悦远来:《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尽善尽美:《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患得患失:《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肥马轻裘:《论语·雍也》:“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3.改造式:改造式是指以原文为基础,改动个别子词,或改动原文结构而形成成语。例如:

随心所欲:《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始有终:《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性圣^乎?”

登堂入室:《论语·先进》:“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二、以上这些源自《论语》的成语主要是着眼于形式,但与原文意义基本没有偏离。但是从今天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意义上已发生了变化。总起来说,这些成语在古今意义的差异演变主要有下几种表现:

1.反其义而用之。虽然形式上以原文为基础,但今天的成语语义于原文相反。如:

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怨天尤人:《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名正言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意义的扩大。即演变后的意义所反映的客观的事物的范围扩大,也就是今天的意义范围大于古义。例如:

当仁不让:《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原意是指面对合乎仁义的事就是老师也不必和他谦虚,现在多指对于应该做的事要积趿主动承当,不推诿。

尽善尽美:《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原意是指音乐优美盛大而含义丰富,现在多指完美无缺感,不仅仅是指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了。

夫子自道:《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原意指说别人而实际上却在说自己,现在则除了“别人而实际上却在说自己”义之外,还有自己夸耀自己的意思。

3.意义的缩小:即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是指演变后的意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了。例如:

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意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现在多指人的举止文雅有礼貌。

4.意义的转移:即由指称甲事物改为指称乙事物。例如:

空空如也:《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原形容谦虚,现在多形容一无所有的样子。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原意含贬义,是指固执己见,盲目相信自己的言行。现在多为褒义,多指说话要讲信用,行动必须果断。

好行小惠:《论语·卫灵公》:“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好行小惠”原意是指喜欢卖弄小聪明,现在多指爱给人小恩小惠。

愚不可及:《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原意是指装傻的本领别人比不上,现在多形容人极其愚笨。

总之,源自《论语》的成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特点还不止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挖掘。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指卫灵公颜渊
《手持式多指多张点钞法》教案
弥子瑕是对是错?
今非昔比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多指王国奇遇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
出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