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中学 张胜平
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选择
浙江省义乌中学 张胜平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①E.H.卡尔:《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历史学家要从遥远的过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需要突破历史时空和文化的阻隔,神入到过去的世界中,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期对过去作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
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②徐蓝:《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从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来看,笔者以为,其主要包含三层次:第一,学生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第二,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第三,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以“成一家之言”。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呢?笔者以四位历史教师对“马歇尔计划”这一知识点的不同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粗浅思考。
【案例1】授课教师投影战后欧洲废墟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欧洲亟待重建的现状后,投影两则材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③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解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援助资金的监督,受援国及其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权利。④小阿瑟·施莱辛格:《世界强权的动力:美国外交政策文献史(1945-1973)》,转引自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美国《对外援助法案》(1948)
教师依次投影上述材料,并分别设问:材料一中,马歇尔是如何宣传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通过材料二,分析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学生在阅读史料、理性思考及教师由浅入深的讲解中,逐步感悟到马歇尔计划并不是马歇尔演说中所说的那么“伟大”和“无私”,其首要目的是通过复兴欧洲来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确立其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美国利益的维护需要稳定有序的国际秩序,也需要繁荣强大的西欧盟友;同时,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消除贸易壁垒,扩大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美国还借机宣扬其标榜的人权、自由、民主等价值观,使其他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主流价值观
历史具有过去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等特点,而形成历史解释的前提是掌握丰富的、多角度的、尽量可信的史料,史料越丰富就越容易接近事实真相。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来进行学习,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基于史料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力求最大限度地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并形成历史解释。但是,“如果不针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释问题、怎样反思问题,而旨在挖掘史料、堆砌史料,让史料服务于教师的讲授,它就偏离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本位,行不通的”。①赵亚夫:《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第八讲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4期。因此,教学中使用史料,“只有与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批判、历史意义、历史意识等结合起来,才有意义”。②张汉林:《基本史料思考“史料教学”的新视角》,《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8期。上述案例中,授课教师选择了“马歇尔演说”及美国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两则一手史料,通过精心设问、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思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和分析史料,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形成对马歇尔计划本质的历史理解和解释。
【案例2】授课教师在简要介绍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及概况后,投影“马歇尔计划大事年表”:
马歇尔计划大事年表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解读“马歇尔计划大事年表”,分析欧美国家从马歇尔计划提出到实施过程中矛盾重重,包括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美国与英国围绕援助与国家利益关系问题的矛盾、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问题的矛盾等等,由此感悟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授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由此分析马歇尔计划对冷战的影响。
历史事件是互相联系、前后相承的。正如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所说,“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③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声、程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时空观,是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基础和前提。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神入特定历史时空中,才能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因果联系、变化与延续、联系与发展等。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复苏及美苏争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教科书中有关叙述只有寥寥数语,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选择以学生阅读“马歇尔计划大事年表”的方式还原历史时空。最初,美国并未公开把苏联排斥在外,苏联也表现出对马歇尔计划的兴趣。之后,苏联意识到,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是企图干涉欧洲内政,不符合本国利益,所以最终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同一时间,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对马歇尔计划也很感兴趣,但迫于苏联压力最终拒绝加入。最后,为进一步防止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加强对其控制以对抗美国,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并成立共产党情报局,至此,以美苏为中心的两个经济贸易圈形成。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基于二战后特定的历史时空,分析苏联态度的变化,并由此探究苏联的态度及举动对冷战加剧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感悟美苏两国通过分别建立经济贸易圈的方式展开激烈“争锋”,造成了国际关系渐趋紧张的局面。
【案例3】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马歇尔计划的相关内容后,投影下面两幅漫画:
图1:医生与病人
图2:黄鼠狼给鸡拜年
基于上述两幅漫画,授课教师分别设计三个问题。图1的问题分别是:①“病人”是谁?病因是什么?②“医生”是谁?如何治疗“病人”?③体会漫画寓意,分析漫画作者如何评价马歇尔计划?图2的问题是:①漫画为何将美国画成黄鼠狼?②漫画对“公鸡”持什么态度?③体会漫画寓意,分析漫画作者如何评价马歇尔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对两幅漫画进行对比分析,并任选其中一幅漫画进行重点解读。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在讨论、交流环节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对同一历史事件,两幅漫画的评价差异很大,原因何在?
历史漫画是以简洁、生动、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授课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解读两幅生动的历史漫画,激发了学生对探究马歇尔计划的兴趣。从图1画面信息看,漫画家将美国比喻成“医生”,将欧洲比喻成奄奄一息的“病人”,“医生”正通过敷“美元膏药”的方式救治“病人”。从深层次信息看,考虑到现实中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以及医生的职业特点,图1漫画作者突出强调的是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援助的方式帮助欧洲实现了经济复苏。图2漫画取意于中国经典歇后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从画面文字信息看,画家将“美帝国主义”比作“黄鼠狼”,把“西欧各国”比作“公鸡”,黄鼠狼拿着“援助”装模作样的去给公鸡拜年。作者通过“黄鼠狼”与“公鸡”的关系,揭露了美国向西欧提供“援助”的真实目的是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同时,漫画作者也讽刺了西欧各国明知有风险但依然接收“援助”,结果被美国利用的结局。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会发现:两位作者通过漫画形式对马歇尔计划进行评述时,产生了不同的历史解释。授课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个历史事件却出现多种多样历史解释的原因。正如王加丰教授所言:“不同的利益考量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立场,或者说不同的阶级、民族、利益集团的立场或价值观,是造成历史解释多样化的基本原因。”①王加丰:《历史解释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12期。上述两幅漫画的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评述马歇尔计划,进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案例4】授课教师在完成“马歇尔计划”相关教学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独特的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任务完成。注意所有内容的完成必须在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准确再现历史。
任务一: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时政评论。①美国白宫发言人的角度;②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记者的视角;③民主德国《新德意志报》主编的视角。
任务二:任选视角,绘制一份以“马歇尔计划”为主题内容的漫画,并配上文字说明。
任务三:模拟英国下院就“马歇尔计划”进行辩论,并写好辩论纪要。
任务四:以美国官方名义,制作一份面向欧洲宣传“马歇尔计划”的海报。
这份课后作业极具创新性。第一,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后。如今,小组学习不再是公开课或评比课的专属品,在常态课教学中也时常被历史教师采用,而上述案例中授课教师更是将小组学习延伸至课外,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这份作业相当于研究性学习作业,任务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完成这些任务,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历史叙述和部分材料以及课堂中教师提供的史料远远不够,学生还需要查阅、研究更多有关“马歇尔计划”的史料。第三,任务形式多样,学生可选择性完成。授课教师提供的四个创作任务分别是时政评论、议会辩论纪要、漫画和海报,但这更是一份历史作业,创作只是形式上的任务,学生创作的目的是进行历史研究,综合运用政治、历史、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完成对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解释。
虽然学生所提交的各种作品比较稚嫩,对历史问题的考虑也不够全面,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广泛搜集并调动了马歇尔计划相关历史材料和知识,在和同伴深入探讨和交流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历史观,实现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和感悟,并通过漫画、海报、时政评论和辩论纪要的方式形成历史解释。如图3漫画中,作者以美国纳税人的视角,讽刺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养肥了欧洲,因此“很不开心”;图4海报中,作者以美国政府官方视角宣传马歇尔计划,以一副欧洲地图为背景,一艘载着象征美国财富的“帝国大厦”的轮船,正驶向重建中的欧洲,尤其是“Whatever the weather, We areall together”口号,富有感染力。这份独特的课外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理解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图3:Keep pumpin(潘淇星)
图4:We are all togethe((陈恺平)
法国学者雷蒙·阿隆说:“我们只能通过阐释工作来认识或理解过去……全部历史就在于阐释。”①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历史解释,历史叙述的本质就是对历史的解释。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自身专业修炼,扩大视野,创造并选择多元路径,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责任编辑:李月琴)
张胜平,浙江省义乌中学高级教师(邮编322099)。等方面符合美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