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连 漪
随着“放管服”改革在医疗领域的深入推进,社会办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根据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社会办医疗机构有44.4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45%;社会办医院有1.69万家,占医院总数的57.2%。从2011年至今,公立医院数量基本持平,社会办医院数量累计增长100%,成为推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为巩固改革成效,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国家卫生计生委又于近期出台《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推出卫生计生领域10项重点改革举措。
第一,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审批,实行备案制。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做好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督导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已有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安宁疗护中心等5类独立设置机构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再制定独立设置的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等机构的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拓展社会投资领域,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之所以再新增5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主要基于几个考虑,新增的康复医疗中心和护理中心主要针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等长期的慢性病需求;健康体检中心和中小型眼科医院是目前社会力量提出申请比较多的机构类型,社会力量要与公立医疗服务体系错位发展,更多还是要瞄准非基本医疗需求。所以,针对体检中心制定专门的标准,也方便社会力量举办这一类医疗机构,满足百姓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消毒供应中心事关医院感染控制,也是医疗安全不可突破的底线。级别比较低的医院和规模比较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消毒供应方面缺少力量,由此也导致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出现一些安全隐患。所以,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比照第一批5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建设思路和原则,一方面鼓励大医院把消毒供应中心向区域开放,集中进行消毒处理,另一方面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第三方的集中消毒供应中心,为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供应方面的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第三,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进程。在2017年7月1日各省市启动电子化线上注册管理的基础上,全国3715个开设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注册的政务服务大厅全部联网注册,为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和医师、护士执业注册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第四,进一步简化医疗机构审批程序。对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进一步简化三级医院的设置审批。各级卫生计生部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医疗机构审批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审批信息共享。
第五,将妇产科医师执业证书与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两证合一”。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医师执业证书加注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相关内容。
第六,进一步提升医疗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外国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者合作形式设立的诊所,放宽外方投资股权比例不超过70%的限制。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投资者分别按照CEPA和ECFA协议执行。
第七,探索在国务院批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并加强监管。
第八,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全面清理相关文件或规范中存在的各种无谓证明。取消医疗机构申请医疗广告时提交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加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章,改为加盖申请人公章。开展社会办医疗机构需出具验资证明的相关材料清理取消工作,加强后续监管。
第九,推进信息共享和办事承诺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加便利。取消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申请人提交的计生相关证明材料,取消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申请人生育史、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证明等相关材料,相关信息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通过卫生计生信息系统查验。做好流动人口异地婚育信息查询,推动信息共享,取消纸质婚育证明。
第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在国家监督抽检工作中全面使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做到“两个全覆盖”,即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覆盖所有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工作领域。根据2017年工作重点,对新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抗菌药物使用、血站核酸检测等3项内容使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督导检查。
据悉,国家卫生计生委下一步将深化细化改革举措,制定出台具体的、具有可操性的文件,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10项改革举措的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