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桦 张金美
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乡医疗资源优质服务体系、同步提高县、乡两级医疗服务能力,今年3月,贵州省德江县人民医院与桶井乡卫生院联合组成该县“第一医共体”,由德江县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桶井乡卫生院,成立“德江县人民医院桶井分院”。组建“医共体”后,德江县人民医院从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加强对卫生院的指导,提高卫生院诊疗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根据德江县委、县政府“六统一”的要求,德江县人民医院着力探索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有效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创新一体化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加快形成基层首诊、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建设“医共体”,德江县人民医院组建由4名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和2名护理人员而成的医疗队,长期派驻桶井乡卫生院,开展查房、坐诊、讲座等各种诊疗活动。力争让群众常见病、多发病能就近就地就医不到上级医院治疗;该在门诊治疗的患者不住院治疗;该口服药治疗的患者不注射治疗。
在管理上,由德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任桶井分院院长,从“医共体”建立起,分院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后勤管理、信息化支持等部门组成的“医共体”组织架构,整合县乡村人、财、物等资源,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为纽带,将县乡村医疗服务联为一体,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格局。
“医共体”的建设,解决了乡镇医疗存在的多个问题。
针对人才留不住的问题,重新制订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提高了医院效益,桶井乡卫生职工可免费到德江县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针对百姓看病难问题。德江县人民医院勇当先锋,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协同桶井乡卫生院,创新“医共体”发展模式,提高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引导住院病人向基层卫生院流动,切实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针对看病报销难问题,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并开展一站式报销结算服务,对一般贫困户、特困户患者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90%、95%,剩余部分由政府兜底。针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问题,购置“120”急救车一辆,投入X线机1台,彩超1台,心电图机1台,ABS床50张等相关医疗设备。新增内儿科、外妇科病房,为群众的就近治疗提供了保障。
“医共体”建立以来,该县共投入100多万元对医院进行重新规划改造,使院容院貌焕然一新。现在,桶井分院院内干净整洁,每间病房都安装空调和电视机。“以前哪有这样的好环境,天热时,风扇呼呼地吹,响声大不说,还不散热,人待在病房里,很难受。”住院患者家属张阿姨感慨地说道。自推行“医共体”以来,住院人次同比增长两倍多,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倍多,住院群众满意度达100%。通过重新制订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列入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目前,该县“医共体”开始稳定运营,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小到服务细节、个别病例,大到医院管理、长久规划,“共同体”的建立并实施成功,切切实实为山区百姓看病带来极大便利,而对我市医疗改革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链接
医院简介:德江县人民医院创立于1939年,现已发展成一家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医院长期与贵州省人民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第174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友好结盟。2014年签约挂牌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德江医院。是贵州省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贵州省内各医药院校的教学实习医院。
医院先后荣获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贵州省“红旗文明单位”称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贵州省“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贵州省“十佳服务窗口”称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医院现有职工总数1066人,有市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建设专科5个,有县重点学科13个。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148人。硕士研究生17人。医院编制床位800张。是贵州省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全院占地面积31.3亩,总建筑面积5.12万平方米。新区规划建设用地393亩,已在兴建中。
医院拥有1.5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 T,数字减影大C臂机等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在全省县级医院中率先开展了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颅底鼻腔相通性肿瘤及颅底重建术,心脏、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等多项高难度手术。先后举办了10余次贵州省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荣获地区科技进步奖17项,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立项19项,荣获国家专利发明奖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