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何嵩涛
摘要:新农村住宅小区是农村随着社会和经济进步,居住形式在空间形态上重构的结果,是推动建设用地等诸多元素在城乡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重大。然而,由于缺乏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居住小区公园绿地规划相对应的系统理论指导,现实中出现了不合理的规划现象。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住宅小区;公园绿地规划;对比分析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住宅小区的建设成绩卓越,然而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日渐突出,乡村原有的乡土景观日渐式微,昔日鲜活、古朴的传统村落一个个在残破、凋敝中苟延残喘。求新求洋、生搬硬套的建设模式,致使“千村一面”。
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公园绿地缺乏、忽视生活习惯等,导致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追根溯源,在于缺乏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农村住宅小区公园绿地规划的相关规范和理论指导。
二、农村新型社区环境营造重要性分析
公园绿地是为居民提供娱乐、健身、休闲的主要场所,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村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增大,营造科学合理的公园绿地,利于推广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促进居民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农村公园与城市公园对比分析
(一)地理位置
农村公园位于村庄,环境较为自然、优美,置身于广袤的农田、树林等较大的基地,即使企業较多,人工化程度仍低于多数城市:城市公园位于城市环境中,自然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周围充斥着钢筋混凝土。
(二)公园建设目的
农村公园建设于本身自然环境就很优美的农村,它的建设是为村民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满足其健身、娱乐、休憩、集会等需求:城市公园建设于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除了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健身、休憩、娱乐等功能,也具有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临时避难场所的功能。
(三)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
即使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相对于多数城市而言,经济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在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农村公园较为简陋,城市公园较为齐全。
(四)规划风格
发展至今,城市公园的规划体系已经较为成熟,相对于农村来讲,城市公园有自己的规划风格,而农村的公园多数是在模仿城市公园,缺乏自己的特色。城市公园呈现多元化发展,设计元素、风格灵活多样,农村的公园则比较单一,比较缺乏趣味性。
(五)使用者对公园的使用
村民与城市居民在审美情趣、行为心理和对公园绿地的需求等不同,以致在对公园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同。从入园时间方面来讲,城市居民一般是晚上和假期周末等比较空闲的时候使用公园;农村居民农忙时节游园少,农闲时节对公园使用较多。从游园方式角度来讲,农村居民偏于聊天等动态活动,城市居民更偏好休憩、观赏等静态活动。
四、新农村公园绿地使用人群及行为特点
规划应当以人为本,从农村人居环境的角度,“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居住小区居民为中心、根据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进行各项用地的选址布局以及合理规划,从村民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符合他们要求的人居环境,按照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行为学进行空间尺度设计。
(一)新农村公园绿地的使用人群
新农村公园绿地的使用人群主体是该小区和小区附近村民。
我国农村人口有如下几个特点:
1.老年人与留守儿童居多
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还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很多中西部地区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大量儿童被“留守”在农村。
2.青壮年评价受教育程度偏低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聚集了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皮革、医疗器械等制造业。这些产业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程度低,主要依赖青壮年。
综上所述,在较为发达的农村新型社区公园绿地的功能设置、基础设施极其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上,要着重考虑青壮年的使用,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居住区公园绿地的规划中,要把老人和儿童的使用要求相对放在第一位。
(二)新农村住宅小区公园绿地使用人群的行为特点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燕京大学吴文藻先生就提出要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他认为“社区是指人民的实际生活,至少要包括三个要素:(1)人民(2)人民所处的地域;(3)人民生活的方式和文化。”
社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地域性,单位可大可小,小之如邻里、村落、市镇,大之如都会、国家、世界,统可以称为社区。村落这个有机体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社会关联,当这些社会关联和结构方式具有某种公共性,并以特定空间形式相对固定时,就构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村落公共空间。农村新型社区公园绿地是典型的社区公共空间,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可对公园绿地规划带来一些启发。
1.村民在公共空间的活动类型
人的行为具有广泛相似性与趋同性。杨·盖尔在其著作《交往的空间》一书中就人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必要性、自发性与社会性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很少受外界因素影响,几乎是必须要做的;自发性活动是外部因素适宜,人主动进行的活动;社会性活动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
村民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主要包括聊天、日常活动、商业活动、节日娱乐活动以及参与社区基本行政事务等。
不同年龄段人群,活动特点不同:
农村老人行为具有聚集性和固定性。相对于城市儿童,农村儿童活动方式和场所更加开放,这也增加了潜在的危险。原住青壮年对外界环境和居民颇为熟悉,公共活动较多,而小区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活动很少。此时,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endprint
2.农村居民公共活动的活动特点
经调查,农村居民公共活动具有规律性、多样性和交往性三个特点。
规律性体现在人们很多活动时间和场所固定;多样性是指村民的活动方式多样,每隔五天有集市,节日更有具有当地特色的娱乐活动;交往性是指作为社会性动物,受文化和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相对城市人们喝茶等单独活动,农村社区的居民更愿意进行群体活动。
综上所述,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公园绿地这一典型公共空间的选址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征、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均衡考虑。规划一处公园绿地,只有它的使用频率高了,才能证明这个规划是被人所接受和喜爱的,这才是一个成功的规划。
五、新农村住宅小区公园绿地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方面
1.提供乡民公共交往的空间
村镇从不缺交往空间,屋前田头,都是人们会话、交谈的场所。然而这种交往随机、无定式而且通常短暂、单一。传统的宗庙祠堂也只在特殊日子聚集乡民。用现代眼光看,乡民公共交往空间是匮乏的。
居住环境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人的主要价值取向和主流的生活诉求。一个有机整合的环境,甚至影响人们的人生价值和生活命运。海德格尔说过“诗意地栖居”。首先,是物质空间,地方特征是一个地方一种情感的独特标识;其次,人们使用物质空间的方式,能显示一个地方所具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特征。据此,农村小区应注重居民情感交流的生活空间环境的建设。
2.休闲生活推广的载体
城市居民借助健身活动场地享受着丰富的夜生活,而乡民的活动缺乏娱乐性。原因在于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的遗传和硬件的匮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居住小区中的公园绿地功能之一便是推广休闲生活。
3.对农村社区居民活动的顺应和引导
当外界条件不理想时,一些健身行为会被阻止。一旦社区中提供了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这些行为活动发生的概率增大,甚至激发其他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二)经济功能方面
村镇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其公园在选址和设计上应做到投资节约、维护容易,并且结合村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使公园也能兼顾经济效益。
农村小区公园的植物可结合材林、药用林、经济林、果树林栽植,天然池塘亦可以利用自然水体进行养殖生产,果、荫、林、渔综合发展,令经济生产和公园的视觉美感、使用功能相均衡,既能充滿浓郁的地方特色、田园特色,同时兼顾了生产收入,具有经济功能。
(三)环境功能方面
生活污水的排放、乡镇企业的进入,很多村镇的环境不再如从前充满田园牧歌的意境。作为承载游憩娱乐生活的场地,其本身良好的自然条件应当担负起美化环境、净化环境的功能。并且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意义。
基于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环境功能等三方面的考虑,农村社区的选址布局和景观规划应合理设计,满足居民需求。
六、结语
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不同的景观映象。合理的城乡景观布局应当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两者互相促进。解决不合理规划问题,一是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使景观具有当地特色;二是根据当地经济状况,量力而为;三是考虑当地气候特征,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当下,兼顾长远利益。
总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农村住宅小区中的公园绿地规划是一项涵盖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只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善于总结才能避免重复犯错,也是另一层面上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