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微语言境遇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大学生党员的认识情况、教育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等三个维度进行解析,提出微语言已经成为大学生党员“生活世界”的新常态,给当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探索如何利用微语言的优势,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化“被动”为“主动”,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微语言 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语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大学生党员的网络生存空间,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实现中国梦最可信赖的先进分子和最可靠的后备力量,其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崭新的时代特征,同时给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新时期微语言境遇下,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是适应当前时代的客观要求,具有时代价值。本文拟在较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辅之访谈研究,对微语言境遇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进而指出微语言境遇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一、现状分析
笔者以微语言为环境预设,选择了12所重庆市高校,围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辅之访谈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73份,其中有效问卷844份,有效回收率为96.7%。研究以在校学生党员为调查对象,涉及理学、工学、商学、文学、法学、医学、艺术等专业,较好地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其中理工医学类专业的被调查者占42.9%,商学和法学类专业的学生占40.6%,文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占16.5%。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大学生党员对微语言境遇下理想信念教育认同情况,教育实施情况,教育实施效果等三个维度对现状进行解析。
(一)认知现状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微语言对当今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养成与坚守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愿意积极参与到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有约25%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微语言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不太大。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党员认同微语言境遇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24.4%的被调查者忽视微语言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二)实施现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语言的出现,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学校适应时代要求,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后备力量的客观需要及重要步骤。但通过调查发现,其中37.9%的调查对象指出微语言能有效改善理想信念教育较为单一的形式,73.4%的调查对象提出微语言能使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近42%的调查对象指出微语言使理想信念教育规划更趋合理。这表明微语言能使理想信念教育得到更有效的开展。
(三)实施成效
实施效果是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衡量指标。从调查情况来看,近一半的调查对象指出运用微语言能使自己在教育中更有收获;约三成比例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抓住微语言环境的契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探索如何有效抓住微语言契机,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二、微语言境遇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之影响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语言正逐步改变着信息传播规律和方式,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维习惯和人际交往产生着影响,已经愈发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言语方式。
(一)大契机
(1)拓宽教育空间。微语言以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形式,博大丰富、耐人寻味的内容得到了大学生们的青睐,其人性化、易触动人、易产生共鸣,易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明特点为高校教育者提供了更为灵活、快捷、有效的教育载体。微语言正极大改变着讯息传播传统模式,对大学生的言说方式产生冲击。微语言灵活多样、直观简洁,迎合了网络信息时代人们更易接受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富语言的心理,吸引着大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的接受和传播这种新言说方式所传递的信息,已经愈来愈成为大学生党员信息猎取、信息沟通的重要方式,以及人际交往、表达思想的主要途径,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空间。
(2)提供微表达话语诉求新渠道。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微语言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来的桥梁,使两者有效融合,教育双方以虚拟性和匿名性方式的信息交流与思想表达,缩短了教育双方的心理距离,降低了心理防范,使话语权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和展示。微语言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供了更充分的话语渠道,因此话语诉求得到更充分体现。
(3)提供新工作方式。微语言正在为理想信念教育者提供更广阔、更全新的渠道,改变着传统教学方式。微语言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使大学生时刻处于庞大的网络系统中,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开拓了教育平台。微语言的创新性体现了新时代最先锋的生活与语言活力,迎合了“90后”追求交流時尚型的心理需求,更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这为掌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动态,主动占领思想和教育阵地,提供了崭新工作方式。
(二)大挑战
(1)教育形式受到挑战。目前各高校较多采用较严肃、严谨、单一的表达形式,较缺乏“亲近感”和“实效性”,话语空间的建构与拓展受制于已被指定的话语情境和言说方式,受教育者往往陷入“无我”或“非我”言说的境地,消减了当代大学生党员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认同度,无法让大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和真实的社会环境去感悟和理解。微语言用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内心感受,具有独特的信息推送方式,用新的形式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较传统纸媒更高的话语阅读性,其表达形式不拘一格,具有个性化、多样化、虚拟性、娱乐性等特征,广泛地被青年群体所接受。微语言的冲击和渗透影响着教育形式,对理想信念教育造成冲击。endprint
(2)话语渠道受到挑战。当前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信息单向传播,受教育者是“受众”一方,教育者是信息发布者,具有话语优势和权威,受教育者在相对封闭条件下被动甚至消极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微语言借助新媒体,消除了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缩短了信息传播距离,提高了传播速度。这对于自我意识强及热衷创新的高校学生来说,微语言毫无疑问成为大学生党员新的话语渠道,话语表达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微语言使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单项模式变为互动式或网状模式,话语渠道受到挑战。
三、微语言境遇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之策略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共产党人信念极端重视。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一代的最积极、最先进的代表,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理应从早、有效地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但当前全球网络空间话语权和影响力分布极不均衡,80%以上的网上信息由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提供,中国仅占整个信息输入、输出不到0.1%的份额。毋庸置疑,美国等西方势力拥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西方一些企图孤立、分化中国的敌对势力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言语习惯和个性特征进行大肆宣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致使思想活跃但又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大学生出现思想松懈和迷茫,动摇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理想信念教育主导权形成强烈冲击和极大挑战。因此,高校要分析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尽快主动占领这一新阵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吸引力和亲和力。
(一)创新教育形式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形式大多时候运用的是体现控制权和领导权的言说形式,大学生党员话语权较小。微语言境遇下,教育双方地位平等,对话机制畅通,教育者灌输的权威性被消解,继续进行单向的灌输教育效果甚微。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形式,高校要学习、掌握微语言的言语特点及规律,密切关注微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采取平等、自由的话语方式,以真诚的态度、关爱的心理进行有效沟通,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嵌入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中,使之融入微语言中,以大学生党员喜闻乐见、活泼灵动的形式表现理想信念话语内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的形式。微语言的特殊性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由“主体—客体”关系转变为“主体—主体”的关系。这就要求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独白”转变为“对话”,充分体现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大学生党员的潜质,通过平等对话,启发大学生党员自觉养成健全人格和责任担当意识。
(二)丰富教育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规定了教育范围、目标以及要求,其主要目标是给予受教育者以思想指导和精神引领。它包含了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组织、创造、阐释,学术组织、學术队伍、学术活动,以及教育者所运用的学术话语,因此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和政治性。生活在网络空间的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显然不能对这种生硬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教育者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注重内容的互动性、时效性,回归大学生党员的“生活世界”,增加和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抛开“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内容,融入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活世界”紧密结合,侧重将大学生党员的话语体系与人文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相融合,赢得大学生党员的关注。
(三)优化教育渠道
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积极拓展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辐射空间,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大型网络资源数据库,集成社会各界网络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系统联动的网络机制,将网络信息联盟资源作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传播途径的信息来源,营造资源开放共享环境,拓展教育新阵地、新领域、新平台;要充分发挥传统教育载体与新媒体教育途径的优势,扬长避短,互补共进,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实现新旧载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借鉴微语言生产和传播的优势,借助符号、数字、图形,承载教育者的想法和情感,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交流、话语引导、话语教育传播中确保教育双方的良性互动;通过开通网络学习平台、QQ聊天、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微视频、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线上交流,鼓励自由表达想法,及时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变化,推动理想信念教育阵地营建,使大学生在微语言的选择、解读、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规范传递与价值引导,做到微教育的效果不“微”。
当代青年一代可以说是网络生存空间的“原著民”。微语言以其自有的、全新的言说方式深刻改变着大学生党员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既带来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契机,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并发挥微语言优势,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渠道,切实提升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1).
[2]李四维,李学静,温建林.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机制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
[3]王延隆,蒋楠.网络流行语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重塑[J].中国青年研究,2016,(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浅论[J].教育评论,200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