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妮+张任
摘 要: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推进社会文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逐渐陷入志愿失灵的怪圈。本文探析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的原因,针对其内、外因,分别从组织自身、高校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组织 志愿失灵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理念的日益成熟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融入社会生活有了广度和深度,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逐渐成长为全社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作为非政府性质的志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存在积极性不高、功利化倾向凸显、流失率严重等问题,加之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现象随之产生并有进一步蔓延之势,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初衷和质量,影响社会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有特殊的成因和表现形式,把握志愿失灵的深层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一、“志愿失灵”理论
为什么美好的初衷和现实的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令人困惑的重大命题。如同“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现象一样,志愿者組织会出现“志愿失灵”。20世纪70年代,通过测量非营利性组织的结构和规模,莱斯特教授发现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在进行自愿性和非营利性决策时,公益道德主义和志愿主义理念逐渐流失,个人推进慈善事业的力量甚微,导致志愿组织无法正常运行,是为志愿失灵论。志愿失灵主要体现在慈善的特殊主义、慈善的业余性、慈善的家长式作风及慈善不足[1]四个方面。
志愿者组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规模区分,有全国性的和地域性的;从性质区分,有普适型和专业型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根植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根据地——高校,占据理想主义的制高点,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志愿者组织,既充满青春活力,又有内在的局限性和外在的束缚性,志愿失灵现象也未能避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志愿失灵主要表现在志愿服务错位和缺位、形式主义、志愿者流失率高且功利化倾向显著等方面,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无法有效完成既定的志愿服务目标和任务,服务领域和范围日渐狭窄,服务效果日渐式微。更可怕的是,志愿失灵的同时引发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危机,对组织的认同危机乃至对社会的感情危机,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组织有节奏地转型升级。
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失灵原因探析
“政府失灵”表现为特定情境下,权力不能按照科层制模式有效运转,“市场失灵”表现为特定情境下市场难以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表现为特定情境下,公益性的举措难以系统地实施和取得应有的成效。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金持续供给受限。
志愿活动需要人、财、物的系统支撑。因为是志愿活动,人力资源供给自不待言。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支撑,有了基本财力,方能保障志愿活动必要物资的供给。志愿组织是非政府组织,主要从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和内部募捐这三个方面获得用于生产更多公共资源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因为其主体整体没有工资收入,社会关系网普遍单一,活动范围整体局限于高校内部。其最大的优势是人员集中,动员、整合速度快,任务贯彻落实效率高。但其最大的劣势是收入渠道狭窄,主要通过校内外零星捐赠和学校社团微薄的拨款这两个途径获得组织所需要的志愿活动资金。大学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显然,支持志愿活动是主业之外的工作,尤其是当前,随着高校自身开支项目范围更广、对其他方面的投入更多,使其越来越没有能力和意愿支持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加之来自于社会捐赠的资金非常有限,最终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资金获得持续受限。
2.家长式作风普遍。
家长式作风是志愿失灵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是学校社团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分门别类,主要功能是活跃第二课堂。行政上受团委领导,一般配备一名教师做社团的指导老师,他们拥有人财物资源的分配权,对组织的运行有很大的发言权。在现实运转过程中,不排除一些志愿者组织的指导教师非常热心公益,投入极大的精力支持社团成长和社团目标的实现。但能见到很多志愿者组织的指导教师,将志愿者社团等同于一般的社团。在信息传递、组织意愿表达、组织决策等方面,忽视志愿者组织的特殊性,乱指挥、瞎指挥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政绩工程的指挥下,不善于征求多数人意见,容易在缺乏对组织实际情况了解的前提下,随意发号命令,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
3.服务非专业性。
人类社会一大发明是“社会分工”,但是“社会分工”不可能做到精确分工,“分工失灵”的现象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志愿者群体的兴起,志愿服务的专业就格外重要,是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社会发展本身需要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但是,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停留在一般性志愿服务层面,还未全面有效地填补甚至涉足更高要求的专业性志愿服务需求,提供的服务很难产生规模效应。网络志愿服务则显得更为紧迫。此外,很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日趋功利化[2],如果志愿者组织给予的“优惠政策”不够吸引学生,容易出现成员过少、职能范围涉及不全面、志愿服务任务完成不够有效等现象。
4.志愿管理制度缺失。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还存在诸多管理上的问题。一是组织过多地强调奉献,忽略激励机制的健全,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3];二是培训水平有待提高,某些高校甚至并未建立培训机制,志愿服务的质量停滞不前;三是志愿者注册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志愿档案管理机制;四是志愿者流转机制不畅通,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当然,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和选择了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等组织形式,因此功利化、官僚化等情况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进行志愿活动过程中有所体现,有时也出现组织目标的转移。endprint
三、应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的有效对策
志愿失灵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其发展运行过程中违背原则与初衷,影响组织预期任务与目标的实现,严重时影响组织的信誉。为有效应对志愿失灵,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本身、高校、政府应协同努力。
1.志愿组织建立机制,积极预防。
对于志愿失灵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自身应做好相关的预防性对策。从顶层设计着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明确组织职能范围、建立健全组织内部相关机制,制定详尽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手册。一方面,要严格志愿者的准入机制,严把质量关,招募高质量的志愿者。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常规化志愿者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进而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业务范围。同时,评估机制应以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为导向,评估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着力打造过硬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最后,还要注重志愿组织发展的重要一环——激励,把握好激励的强度。
2.高校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高校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协调者、评估者,同时也是需求者,高校需要采取提高重视度、预留专项资金、加强管理与引导等措施有效应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失灵问题。首先,高校党委和团委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明确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必须发挥凝聚学生、引领学生的优势,充当好大學生志愿者组织管理者等多元化角色,科学、有效地指导志愿者组织注册、激励、评估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更重要的是,学校应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预留充足的活动经费,并且根据志愿服务开展情况适时增加志愿服务经费的额度,以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展开。最后,高校管理者要切实摈弃家长式作风,建立志愿服务管理监督机制,就有关事项及时听取和征求多数人的意见,对公众负责,接受公众的监督,重视上传下达的沟通工作。
3.政府完善法规,鼓励扶持。
政府的有效作为会从宏观环境解决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失灵问题。一是在法律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我国志愿组织在注册登记、准入等环节的阻碍[4],也更好地保护那些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志愿者组织权益。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发展,更是为今后的志愿者组织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其次,政府应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较多的政策优惠,并扶持、鼓励其发展。同时,政府在经济上应尽量给予大学生志愿组织一定的资金支持,关注这一类组织的培育与扶持,并鼓励一些企业为其捐款。此外,政府可以延伸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优化组合[5]。
四、结语
完善社会治理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需要各个阶层、不同群体协同发力。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场域,其肩负的使命自不待言。在这块促进文明进步的圣地,支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完善和壮大,有效服务社会建设是应有之义。面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应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志愿者组织内部建立系统的运行机制、高校加强管理和扶植、政治完善法规是当前对这一问题进行治理的有效抓手。
参考文献:
[1]刘燕清,陈玉林.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及矫正机制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6(3):33-43.
[2]郑煜桃.志愿失灵理论视角下的惠州市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3]魏承帅.志愿失灵理论视角下高效志愿者组织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以驻保高效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0(8):177-178.
[4]孙婷.政府责任视角下志愿失灵原因探析[J].学术界,2011(5):209-216.
[5]任冠东.我国志愿者行为有序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