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选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形成发挥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性差异,尊重独特个体。因此,在语文这门大课程中的教学中倡导个性是一种方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多方面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致使学生思维呆滞,如出一辙。事实上,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一种推心置腹的氛围;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真挚的情感,宽广的胸襟,信任的目光,赏识的态度都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才能让孩子们的个性在教学中飞扬。呼唤教学个性,正是为了引一渠活水,让教学园地重现盎然春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完善人格,开放教学,让学生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展现与发展,真正做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学生身心的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民主、平等、活跃、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这句话出自于叶澜教授之口。是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互动的激情,成为一种具有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对一些传统的课堂常规进行废除和完善,以营造开放、和谐、宽松的教学和学习氛围。例如,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可先引导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引导有错必纠(包括对教师、教材和权威出现的错误),有疑就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解疑;允许围绕学习内容轻声说话,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喜欢的问题回答,允许学生上课不必挺胸直背,学生可以举手说,也可以不举手说,可以站起来说,也可以坐着说,可以按老师指定的发言,也可以抢答,可以同桌讨论,也可离座找好朋友切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精神放松,还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记忆环境和讨论环境,这样的环境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受约束,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学生心情自然愉快,教师鼓励他们说,同时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老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寻回自身劳动价值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所有的知识点(包括学生的德育)都是以教学例文为载体,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主体地位: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并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老师在教学中可摒弃传统的“主体评判者”的角色,对学生的汇报、答问等让其他同学来进行评判、质疑;对有异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求得辨析;也可运用“延迟判断”,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分析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在表达见解的同时,个性也得到了体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教师在课堂当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另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不可让学生自由散漫,否则适得其反。
如,在读一篇课文时,当学生读到:“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說:“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7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高潮。看到同学们如此热情,我想是我的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真正达到了“言之有物”的目的,所以课堂上便呈现了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
三、学习形式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开放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如,在学习《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抛砖引玉之举,即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作答,而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从课文中仔细阅读与思考才能得来。让学生自己自学,围绕“课文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做了一些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个问题实际上属于一个问题组,它是相互连贯,前后紧密结合的。而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学生们有的通过连线法,将有关的人物与事件相连,最后在旁边作批注;有的在与同桌进行讨论,并不断记录讨论结果;有的以几人为一组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派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汇报讨论结果。在汇报过程中,还不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和老师更细致的点拨,在相互切磋中,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样的学习中,不同程度的学生以不同方式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成为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又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真挚关怀,为自己的收获而感到高兴。
叶澜教授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具有丰富性的生命,要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要实行开放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还给学生,把尊严与快乐还给学生,把童年乐趣还给学生,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相信,教师开放教学,学生展现个性,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充满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