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奇葩皇帝多

2017-09-16 04:51覃仕勇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野史明史朱元璋

◎覃仕勇

为何明朝奇葩皇帝多

◎覃仕勇

明朝皇帝似乎个个都是奇葩,不是残暴变态就是昏庸荒唐,什么“道士皇帝”“蛐蛐皇帝”“木匠皇帝”……放眼看去,没一个是正经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政治环境太宽松。

明朝的政治环境宽松到了言官可以毫无来由地对皇帝展开人身攻击。弘治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骂他怠政,是要做周幽王、汉灵帝的前奏;正德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群臣前堵后追,骂他是隋炀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时,海瑞更是抬着棺材痛骂嘉靖施行了恶政,搞得“家家皆净”;后来的万历被言官骂怕了,干脆躲了起来……

当着皇帝的面都敢往死里骂,在背后说皇帝坏话,甚至胡乱编排皇帝的丑闻、绯闻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比如朱元璋。朱元璋在民间的形象基本就是个超级残暴的嗜血恶魔。究其原因是朱元璋大力反腐,清查了大批贪官污吏。有话语权的文官阶层的利益被触动了,朱元璋的反腐行动就被恶意描绘成杀功臣、搞文字狱之类的恶行了。明朝有很多这类野史,说朱元璋性格凶残,稍不如意就要杀人施暴。说得多了,朱元璋残暴的形象就被定型了。

另一个原因是,明朝灭亡以后,那些投降了清朝的明朝人在编修《明史》时,一方面大量采用明朝书商用来吸引读者眼球的各种野史故事、大力抹黑明朝皇帝,另一方面又要推卸责任,着力证明不是大臣不给力而是皇帝“用人不识”“残害忠良”“刚愎自用”,才导致明朝灭亡。

有意思的是,《明史》初稿把明朝皇帝丑化得不堪入目,竟然让人读都读不下去,连清朝皇帝都Hold不住了。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读了《明史》编修班子呈上的帝王本纪和列传若干卷,非常不满意,两次语重心长地对编修班子的成员说:“著史之道,务必要秉公持平,不能持有私心而作偏颇之论。”

康熙还举例子分析道:“《正德实录》记载说,正德在午朝罢朝后,在御道收到了一卷匿名文簿,于是传旨查问,百官全部跪倒在丹墀两旁,因为天气炎热,竟然有好几个人中暑暴毙,还有多人病倒。这件事太可疑了。想想看,打仗时,将士们都穿戴着厚重的盔甲,在烈日之下作战,可是只听说过有战死沙场的,从来没听说过有谁是在战场上中暑暴毙的,又怎么可能在朝堂之上中暑死亡这么多人?”

对于明朝的灭亡,康熙的见解也比较客观,认为明末朋党纷争,朝廷大臣置社稷于不顾才是主要原因,没有一味把责任推到崇祯和崇祯身边的太监身上。

到康熙五十六年,康熙还对修史的官员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明朝有些帝王年纪很轻就死了,史论一概说他们生活不检点、耽于酒色,身体垮了,才早早死了。这些全是书生之见!这些早死的明朝皇帝即使是完美的皇帝,你们还是会鸡蛋里挑骨头、硬去指责他们做过见不得人的事。朕为他们辩白一下吧—天下事情纷繁复杂,皇帝劳心劳力,实是不胜劳惫,身体才垮掉的啊。”

从康熙的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着力抹黑明朝皇帝的主力军其实就是那些生活在明朝年间的无聊文人和纂修《明史》的清朝史官,至于说明朝皇帝个个是奇葩,都是套路罢了。

编 辑/安 楠

猜你喜欢
野史明史朱元璋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接近真实
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及其动因
朱元璋杀牛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野史精神与传奇笔法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晚清野史史料状况研究
——以戊戌变法为中心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治军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