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17-09-15 05:15王井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1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体系

【摘要】以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为目标,对模具专业培养能力进行标准模块化梳理,形成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模具逆向工程与精密检测、模具特种加工以及模具绿色再制造四个课程体系,并在核心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善实验实训,改革效果显著。

【关键词】“一体化” 模块化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01-01

一、引言

“十五”期间,我国“职技高师”培养的是“学术型”和“技能型”职教师资,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体化教学”和“一体化师资”概念;所谓“一体化”师资就是擅长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融为一体,并将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社会核心能力的教学贯穿于其中的职教教师。而当时学术界及官方文件则普遍使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等概念[1]。“十一五”期间,在“双师型教师”观念引导下,“职技高师”积极探索并培养“既能教理論课又能教技能课”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随着人们对职教规律认识的深入,职教领域开始普遍接受“一体化教学”和“一体化师资”的概念,并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进入“十二五”后,“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职业技术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由此,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成为“职技高师”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任务。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材料科学、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是多学科交叉且深度融合的高新技术产品,为此,模具专业的职教师资培养具有特殊性[2,3]。本文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探讨模具专业建构以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为目标的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化“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标准、规格及其养成规律的认识。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模块化能力标准的构建

通过对各职业院校和模具相关企业现状与发展需求的总结,以培养材模具方向“一体化”职教师资能力为目标,制定了基于模具生产过程的“四个能力模块”,即造型与分析能力、模具设计能力、模具成形零件加工能力、模具装调维修能力,概括了模具生产过程的全部能力。其中造型与分析能力包括产品造型设计能力、逆向造型设计能力、快速成形能力、产品成形工艺分析能力;模具设计能力包括模具设计准备能力、初步设计能力、模具零部件设计能力、模具总体设计能力、和试模方案确定与管理能力;模具成形零件加工能力包括普通加工能力、数控加工能力、电切削加工能力、磨削加工能力和钳工加工能力;模具装调维修能力包括模具装配能力、模具质量检验能力、试模能力、维修能力和成形设备维护能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

将模具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的能力标准分解成为知识点,以培养目标实现矩阵为直接指导,充分将能力的培养融到课程体系中[4]。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遵循“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养成规律,将职业能力和师范能力有机融为一体,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学位课程,实践与实训,选修课模块。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课;实践与实训包括技能实践、师范能力实践、毕业设计等。同时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以产品为目标,将产品概念设计、模具工艺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检测、模具调试、模具表面工程等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形成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模具逆向工程与精密检测、模具特种加工以及模具绿色再制造四个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原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保持了承载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课程,同时增设了模具检测与逆向工程、模具特种加工技术、模具表面工程、模具并行工程等。

(三)专业核心课程的提升

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采用“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根据“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教学实施不再局限于一位授课教师,而是由一组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充分考虑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的衔接,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比如《塑料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学与模具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当中,探索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

(四)实验、实训教学建设

在实验、实训教学中,以行业为主线,引入现代企业角色扮演模式,搭建交互式数字化车间平台,开展“一体化”教学,使实训课程的整体效果提升。实验实训体系分为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数字化制造、模具精密与特种加工、模具逆向工程与精密检测、模具修配模块。贯彻将“企业搬进课堂”理念,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管理过程,设计了规范的生产管理实践流程和实训操作指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模拟实践环境。

(五)产学研相结合,严格控制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实践环节中的重要部分。为了增强专业工程素养,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实践、教师的科研题目密切结合,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提出问题、洞察问题本质并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创造能力。从毕业设计选题上,不仅局限在模具结构设计及制造上,根据就业需求及前沿技术发展动态,选题范围扩展到先进模具制造工艺、模具表面工程、材料成形CAE分析、软件二次开发等多个领域。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新技术知识大大增加

经过教学改革过程中,以模块化能力为目标,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理论突出了应用主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专业知识实现了设计与制造工艺理论同步提高,更接近生产实际。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现状、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方法、新型材料、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明显增强

经过系统的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实践教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控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崔正昀. 论“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J].2000(03):6-7.

[2]王桂林.模具专业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7(06):45.

[3]谢全.职业学校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科协论坛, 2013(05):157-158.

[4]陈雪,刘文华,田野.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3):14-16.

作者简介:

王井玲(198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材料及材料成形。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