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 黄国辉 向楷雄
【摘要】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其心理危机状况事关毕业生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危,影响家庭幸福,社会及校园稳定甚至国家前途。对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研究有助于减少危机的伤害及悲剧的发生。高校要从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构架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等方面加强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心理危机 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009-02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探索既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健全人格,又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石。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发生率逐步攀升,自杀以及杀人等高校极端事件也常见报端,因此多角度探讨和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对策的干预措施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时,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而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出现内心紧张,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处在危机状态的个体在心理、情感、行为方面功能较重大事件发生前明显降低,往往伴随抑郁,焦虑,强迫、躁狂等状态。一旦心理危机不能及时干预,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随着高校扩招,我国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面临毕业。毕业生面临学业、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其心理危机已经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毕业生的特点,以下几类毕业生为心理危机干预对象。
1.面临学习重压的毕业生
部分毕业生由于初入大学时对大学学习特点、要求、方法等缺乏必要了解,高考过后的放松心理一直持续,学习期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懒散放任自己,或沉迷游戏,或坠入情网,或整日呼呼大睡,多门课程基础薄弱,挂科、重修时有发生,学习兴趣丧失,最终影响顺利毕业及毕业证领取。临近毕业,面临学习就业双重压力,心理很容易失衡引发危机产生。
2.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信息瞬息万变,就业压力不断上升,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的现象一直存在。毕业生若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社会经验,价值观偏离,加上父母的高期望值,学校专业设置欠合理等因素处于岗位竞争的劣势,选择就业岗位时接二连三碰壁失败,导致产生就业压力。
3.面临情感压力的毕业生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至纯至洁的感情。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甘寂寞,向往着最美爱情的出现,但是恋爱观正确与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着重大影响,是大学生“烦恼源”之一。有的毕业生信奉“爱情至上”;有的赶潮流,相互攀比;有的观念开放,道德淡化;有的耐挫折能力弱等,当面临毕业分手时往往使毕业生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走向极端。
4.面临经济压力的毕业生
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开支逐步上升,经常需要外出面试、购置面试服装,毕业聚餐等,这些费用对于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无异于雪上加霜。并且很多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都有助学贷款,毕业后将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偿还贷款,加上家人的期待,当就业遭遇挫折时,往往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产生自卑、焦虑、情绪低落等状况,长期压抑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5.面临其他突发事件的毕业生
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期遭遇家庭突然变故如家庭破裂,亲人去世,身体重大疾病等时,也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二、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后果,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健康成长、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也为大学校园的平安稳定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工作,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确保毕业生的生命安全。
1.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高校充分认识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合理、课时保证到位、内容新颖、贴合毕业生实际需求方面还有待加强。
第一,合理应对压力和挫折,正确认识心理危机。由于个体的耐挫折能力、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应对方式不一样,压力和挫折给个体带来的影响也大同小异,一旦压力和挫折不能正确处理,很可能导致焦虑、自卑、自责,情绪低落等状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课要对毕业生传授心理危机的应对技巧,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掌握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
第二,加强毕业生生命教育。毕业生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要学会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锻炼身体、聆听音乐等方式,积极乐观面对毕业季的一切问题,珍爱生命,认识到生命安全重于一切,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还要遵守法律法规,不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利。
第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调节情绪。对应激事件的认知和在事件中的主观感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解决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毕业生要学会调节情绪,不畏困难,客观全面认识自我。
2.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家庭危机源,构建家校、社会全方位支持系统
要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除了从学校角度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从古至今,无数事实证明,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毕业前,当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与孩子的实际相出入时,当个人选择与父母意见不合甚至相违背时,往往会带给毕业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加大压力,对生活产生无望,进而引发心理危机。
高校可以通过电话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家教文章等多种方式,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与家长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能力、特长等,既不 “包办代替”,也不“放任不管”,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联系老师,能有效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从社会角度,应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强毕业生失业群体的经济资助及精神支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心理支持系统。
3.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第一,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
做好毕业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利用,及时有效区分、评估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疏导。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寝室信息员队伍培训。毕业生之间往往能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朋辈心理辅导员接受了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能主动运用所学到知识和技能,一旦发现有心理危机发生可能的同学和朋友时,第一时间向专业的心理教师反映,能发挥心理危机预警巨大作用。
班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团队也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与学生接触紧密,值得信任,通过专业培训,一旦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可能,及时转介给专业的心理老师、专家,及时送诊,早发现,早预防,在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发挥骨干力量。
第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当出现重大恶性事件时,高校心理危机应急系统包括相关领导、专家、专业工作组要能及时、有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当事人进行干预、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指導。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要坚持几个原则。第一,是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原则。要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第二, 要求亲属参与的原则。要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到场。第三, 全程监护的原则。在实施危机干预过程时,要安排专人对干预对象进行全程监护。第四, 遵循分工协作的原则。实施危机干预过程时,相关部门人员要协调配合,履行各自职责,并积极主动地开展相关工作。
造成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017年初,我国首个针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出台,强调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等原则,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从国家层面、全社会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要求。只有通过家、校、社会、个人的多方努力,才能真正有效减少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娟等.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2]董军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7(08).
[3]王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D].湘潭大学,2012(04).
[4]李淑云等.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校级思政项目(2015B03);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省级项目(15C23)。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