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婕
摘 要:鲁迅在《出关》中用漫画的手法在现代重构了老子的故事,不仅揭示出了无为哲学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勾勒出了其中各类人物在这个“利益社会”所折射出的现实的嘴脸。
关键词:出关;无为;解读文本;形象塑造
曾有学者说评价鲁迅的文章说“生活是最明晰的解构大师,它往往能轻易地将偏颇的理论修正;漫画是最犀利的批评工具,虽然夸张,但所触之弱缺点却昭然若揭。”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就是通过速写的方式勾勒出众生百态,以漫画的效果折射出表层文化下的毒瘤,通过“立人”达到“重塑民族魂灵”的目的。人们对于鲁迅所写的《出关》所隐射的现实寓意看法颇多,在此我也来谈谈我对于《出关》的一些见解。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的是“孔老之争”。老子和孔子除了保留他们的名字和相对应的“学问”外,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是现代化的,把他们那种比较“古董式”的思维穿插进在现代的这样一个背景下,使得他们虽然是有着深刻人生哲学的“哲学家”,但其所思考的方式和结论却显得十分的不合时宜,滑稽可笑,这种人物和环境之间的错位使得故事荒诞的色彩更为浓烈。在故事中,孔子两次来找老子请教和摸索人生的哲理,结果一败一胜。他们对话的语言很多都为半白话半文言,让人有些捉摸不透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故弄玄虚”的可笑。他们两人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进退观,正如鲁迅自己评价所说“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作,徒作大言的空谈家。”因此我觉得在这里孔子最后虽然明白了老子的思想,虽然他们的进退观中尚都有“柔”,但是孔子其实并不是认同并愿意去继承老子的“无為而为”的观念,他还是要用着老子的这个看似“出世”的方法去实现他“入世”的目标。
在这其中,鲁迅将孔子和老子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漫画化的手法,甚至有些极端化,使得文章更具有讽刺意味。如孔子的积极入世变得十分的功利性,且在两次的拜访中,他的礼节就成了一种世故的掩饰,一种狡黠的表演。当着面都是“很客气的致谢着老子的教训”、“拱着两只手极恭敬的靠在横板上”,其实第二次的拜访其话语如“怀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等中早已表现出了为达目的会不择手段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到后来都已经表现得和老子一样两人无论经历了什么变化都是如一个“呆木头”一样,木然的外表来遮盖自己内心的变化,深藏不露,一切外向只是一种表演般的作秀。再如老子的礼仪也是每次都是当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会“留声机似的”故作客气的问一声“您不喝点茶去吗”,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已经变成了虚伪的客套和老年人的迂腐,礼仪已经脱离了人们的内心的真诚,徒成了一种无聊而又繁琐的形式。并且在文中老子“无为而为”的思想变得更加的消极避世,他虽自以为掌握了世间的真理,但在最后发现了孔子意图的紧要关头,却只会用“以柔弱胜刚强”的说法来标榜自己溜之大吉的做法的光明正大,这种只会打着“无为无不为”旗号的思想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有多大效用?作者没有因为老子的逃避和退让表示任何的同情或者赞赏,而是对其的思想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在后半部分,作者更加着重描写了老子“无为”思想的虚伪性和荒谬性。老子不被孔子所容纳而想要出关时,他骑着青牛却不走通关大道,不走常人之路,而是转向了不为人知的“岔路”,想要翻墙而过。可是“无奈这时鲁般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仅仅靠着他的“无为”之思想,真的只能是无所作为。于是在碰到关尹喜的时候他只能乖乖地被“请”去为他们讲学。从这一而再,再而三不征求老子意见的蛮力“邀请”中可以看出到官僚们对学者的尊重不过是表面功夫。而听讲学过程中听客们“七倒八歪斜”的意兴阑珊的姿态也可以折射出听讲学也不过是一个走过场装点门面,对于这些学者的深刻的学术思想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屑于理解。从他们的眼里看伟大的思想家不过是一段“呆木头”,玄妙的道学理论不过是“呆木头”用来唬人的陈词滥调,其价值不过用来催眠至多也就值几个饽饽的价钱。而对于老子来说,明知他们的请求是既无诚意也无必要却是没有办法拒绝的,因此他不仅要忍受这种“对牛弹琴”的讲学痛苦,还要忍受着在阴沉沉的天气,眯着细细的像一条线一样的老花眼镜为他们写讲义的这些举动都在无情地嘲弄着他的“无为”哲学。一个个不得不去敷衍了事的无奈之举刻画出了一个“空谈家”的理想和实际的矛盾,追求“清静无为”的思想家却无法摆脱得了“熙来攘往”的实际,并且就算最终出关了,或许“缺食少水”的虚幻关外最终还是要将他逼回来。
在文中或许唯一值得官僚们关心的是老子的学说和所著的书是否还值那几个馍馍的钱,而账房先生应答道“总有人看的。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关官的隐士,不是多的很吗”,这句话极其形象地从侧面反映出老子这一学说的虚伪性,也就是“欲将夺之,必固与之”的手法——要做关官,不妨就先做隐士,做隐士或许是做关官的“中南捷径”。“隐”为抬高身价的一种,如鲁迅所说“为挣扎之一种,不过挣扎得隐藏一些”,于是那些统治阶级中暂时失了势的和还没有爬上去而只能做“隐士”的人都非常热衷于欣赏和宣传老子的思想,用来标榜自己的“无为”的高尚品德。他们的“无争”“无求”不仅反映了他们失势时的落寞的心理,更是妄图以退为进,以“隐”为“出”。“无为”只不过是他们的手段,“无不为”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在这种表面上看似“玄而又玄”的深奥之下,藏着的更多的是人们内心中的矛盾性和虚伪性。
如鲁迅所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世俗社会中的众生百态都通过老子的这面镜子折射了出来,将这些现实社会中一张张荒谬的嘴脸以漫画的形式更为荒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或许是想警醒世人现在所要去面对的一道道“关卡”和所要面对的勇气和方法,毕竟我们无法像传说中的老子那般“羽化成仙”。
参考文献:
[1]张仲浦.《<故事新编>论析》[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凡英.《<故事新编>新探》[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姬宏.《关于鲁迅的<出关>》[N].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