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实践策略

2017-09-15 06:45赵红
课外语文·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文性实践策略提升

【摘要】新形势下,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面临新情况、呈现出新特点。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只有更加注重情景化与个性化的课堂设置、强调学生自我生命诉求与体验,对教学文本进行深度阐释,深入探索话语传播新途径,才能确保小学语文人文教学目标实现与教学效果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提升;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关注人的自然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然而,当前小学生所面临的社会语境却更为复杂,多元价值观念与多样话语格局并存,不同话语类型借助迥异的传播工具、载体,从各个层面影响着学生的人文体验与价值认知。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更加注重情景化与个性化的课堂设置,更加强调学生自我生命的诉求与体验,更为灵活地对教学文本进行重构与阐释,才能确保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目标实现与教学策略效果提升。

一、提升小学语文人文性面临的新问题

(一)师生间教育交往的关系弱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只有“从心中而来”,才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心灵深处”。而在“Wifi链接世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时代,教师群体只能算作“移民”,小学生才是时代的“土著”。在此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交往,也从传统意义上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逐渐演变为教师个体话语与学生个体话语、“自我”与“他者”深度互动的主体间性。①这种教育交往范式转型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进行深度交互体验活动,以便最大程度还原教育的本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师生的交往关系却不容乐观。一方面,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的普及,小学生思想空前活跃,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和话语能力。教学中一旦涉及他们感兴趣的网络论争、手机游戏、视频热点等话题,学生参与效能可以瞬间激活,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互动性立刻提升数倍,且易形成观点迥异阵营,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另一方面,教材中关于古诗赏析、经典诵读的某些内容,学生反应则没有那么强烈,学生与教师互动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既可以归咎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可以认为是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推送功能在无形间强加了一种信息同化与固化的可能性——“你所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你所接触的是你同类的人群,你所反对的观点变得视而不见”。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在呈现出某种去中心化、离散化的趋势,其与教师教育交往浮于表面的情形屡见不鲜。值得庆幸的是,即便现代人面对社会的反应正在蜕变为“立即反应,然后遗忘”的模式,由于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他们对于某种观点的持续热度还是有时限性的。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教师能及时搭建人文話语体系,对教育交往融入心灵的体验,就能确保教学效果的到位与提升。

(二)教学主题设置面临现实冲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本质是指向人,指向的是学生这一“鲜活的个体”。同样道理,语文教育的本质也是指向“学生”,旨在形成学生内心实际,培养具有文学素养的个体。为此,语文教学主题设置中天然地蕴含着主流价值理念与观点主张。然而,社会的影响却无形间增加了当前语文教学主题设置的难度。一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受到“娱乐至死”“泛娱乐化”等思潮的影响,理解文学、艺术与历史的娱乐化逻辑被强化,认识论中“暴力美学”特征被过度渲染。这势必造成某些学生日常行为的正向偏离,也更加凸显语文教学中人文话语主题设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与传统知识习得方式不同,现在语文课本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这造成了学生对课程主题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愿深入去体会知识与能力提升的隐秘关联,自然也就无法聚合成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理念的准确理解。因此,与教学相关的、学生关切度较高的问题,教师倘若不能及时给出权威解读,话题便面临被无限曲解的可能。

(三)人文话语传播方式与载体更新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色就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文以载道”的理念,也要借助其工具性强化人文性,以人文涵养弥补工具理性的不足。当前,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与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web 3.0更新信息传播形态,变革着人文话语传播的基础生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话方式的变化。该种变化源自于移动互联网交互性的传播特性。这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自说自话,而要贴近学生、重视沟通、共享知识,让传统课堂自上而下的话语灌输体系面临转型的挑战。对话方式变革必然引导整个对话体系的更新。因此,传统人文知识传播开始向生活化、小叙事层面转变,碎片化、浅阅读形式更易得到小学生的认同。这又要求语文课堂要适度降低宏大叙事的比重,而采用小叙事与微叙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当然,此中分寸与教学技巧使用,取决于教师的意会与把握。

二是对话载体的改变。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征与移动互联平台、社交网络的工具理性具有较强集成性,这便于促成语文人文教育的多样化、交互性整合特质,学生知识习得不再局限于单一路向。换言之,语文教学话题设置被立于跟人文精神建设同等重要位置,而且更加凸显了载体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加强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实践对策

(一)强调课堂设置的情景化与个性化

教师首先要尝试情景化的教学设计。通过情景设置将学生带入预设的人文氛围,创设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求得真实的生命体验,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面对不同主题教材,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情境,最大限度缩小现实与教材之间差别,尽快打通学生与教师交往阻隔,促进二者实现深层沟通与互动。

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设计也是深化师生交往的重要方法。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并对学生接受情况有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不断探索和磨合,设计出能够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独特、开放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学生内心所思所想的重视和关切,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如果教师能引用数据及时向学生解释,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才是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涵养人文情怀、培养开阔胸襟的必由之路。那么,学生在该问题上的理解就会更上一个新层次,而对于类似问题的认知也就有了更好的视野和站位。endprint

(二)唤醒学生自我生命诉求及体验

针对教学主题设置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诉诸学生自我认知,通过深入体验来提升其认知水平,同时实现教学的初衷。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流畅通顺、内涵深刻,篇篇皆是精品。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这些文章颇值得我们融进自我、慢慢品味、细细感受、反复体验,内化为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外化为行动指引和路径策略。加之,学生的个人体悟又远比教师的单纯灌输在效果上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我探索、用心体悟课文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鼓励学生探索的技能,客观评价学生的认知结果。实践证明,经过自己选择、自主实践、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能够体验其中的哲理与情感,并逐渐成为日常行为准则和依凭,而教师也可以将有限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长久人生体验,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三)对教学文本进行灵活重构与阐释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下,如果背离了“教教材”而去过分延展,那么,热闹异常的教学活动背后,承载的必然是空乏无奇的教学内容,结果也必然造成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丧失,进而走上“去语文化”的危险道路。当然,上述观点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较为充分的把握和理解,继而引导学生扎实阅读教材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与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对话与交流。这提醒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材理解上的多元化认同与阐释,鼓励其结合既有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充分彰显语文学科人文精神的开放性特质。换言之,教师可以对教学文本进行灵活地重构与阐释,以便最大程度释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从教材自身的“多层次结构”入手,将每篇文本都从形式层、再现层、表现层尝试解读,通过多层次地重构与多样化地阐释来赋予教材文本饱满的内容和意蕴,给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代入感和更为丰富的文学养料。

三、结语

面对人文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语文教师只有更加注重课堂设置、有效回应学生关切、深度阐释文本内容、不断创新传播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人文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效果。

注 释

①关于教师与学生教育交往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其正经历着“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的转变。与本文相关的教育交往“主体间性”的特征,刘要悟、柴楠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文章——《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一文有较为翔實的论述。

参考文献

[1]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3]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赵红,女,1982年生,山东省齐河县第三小学,语文教师。

(编辑:马梦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性实践策略提升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