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红梅
【摘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解除这个问题,老师们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尝试。而笔者也不例外,在实践中探索、尝试,总结出了阅读积累、阅读悟法、作前预习、学会修改的ABCD四个环节进行阅读写作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积累;阅读悟法;作前预习;学会修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积累
在实践中,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准备好“采蜜本”,把看到的精彩词语、优美句子及书中一些生动有趣的段落随手记在本子上,还要求学生把记下来的东西读一读、背一背,这样日积月累,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词汇,增加了写作的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我还每周进行一次读书笔记汇报会,让学生谈谈自己新的读书收获和读书体会,然后评出每周的“阅读之星”,给予表扬、奖励,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广阅读、勤记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先说后写”的方法去进一步提升阅读效果。此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在写作时能恰当运用积累的语言词汇,哪怕是一两处的可取之处都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读写的信心,让他们乐于写日记。
二、阅读悟法
(一)在读中感悟“写法”
一篇文字优美、描写生动的好课文,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将会产生一种仰慕和跃跃欲试的创作欲望。例如学习了《鸟的天堂》这篇文章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门口的玉兰树,想象每天傍晚时分鸟儿回巢时的热闹场面,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美丽的玉兰树》,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是优等生的作文生动具体,连那些平时作文一塌糊涂的学生也写得条理清楚、内容具体了。这样潜移默化,从文中学习,领悟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收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在读中找“序”
学生的作文颠三倒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序”字,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按顺序和层次来理解课文,对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叙事能力大有益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探讨课文层次、分段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层次、段落、句子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如《观潮》一文的写作顺序是“观潮 前——观潮时——观潮后”,作者的这一写作思路格式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学完课文后,便指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格式写一写雷雨、球赛、看戏等。依据课文的“原型”,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就能提高学生有条理的叙述能力。
三、作前预习
作前预习又叫“预写作”,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习作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前完成相关习作草稿。低中年级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习作要求,做初步的习作指导,而高年级学生已拥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大多能做到独立审题完成习作,因此,教师可以不需写作前的指导,不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预作前的指导。
学生整个预写作过程,包括审题、回忆、观察、记录、选材、调动语言储备进行写作,相当于对写作选材和表达上的热身暖场。教师再根据学生预写作草稿写的情况来教,以写定教、以学定教。教师通过学生的预写作,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在教学时就可以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启发、点拨、指导,较好地避免了“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四、学会修改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作文句不通、文不顺的原因是习作时思维混乱所造成的,让学生修改的过程实际是使思维合乎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认识能力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培养其作文能力同样重要。
(一)传授方法,培养技能
交给学生常用的修改符号,明确修改文章的步骤及基本内容。
(二)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同任何技能的形成一样,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扶”和“放”的关系。
1.第一步:共同参与,示范修改
教师事先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出来,教师先当面做示范性修改,边修改边说明这样改的原因。然后再展示一篇,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对于一些难度较高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教师予以启发、点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最后由教师裁定。示范性修改完毕之后,让学生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作文加以比较,从中找出差距,领悟修改的要领。
2.第二步:互批互改,取长补短
互批互改分为学生互改,教师不参与,但教师要及时检查,及时提出意見。
3.第三步:自己修改,持之以恒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对自己的作文草稿反复修改,提高自改能力,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帮助其形成习惯。比如一位同学在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时,写了家中的大公鸡,原草稿是这样写的:“我家有只大公鸡,鸡头高昂,鸡冠血红,尾巴翘着,十分漂亮。”这个同学从课上的评议、互批互改中受到启发,在自改中发现了不足,经过细心琢磨,反复推敲,把公鸡的外形生动地叙述出来了。改后是这样的:“我家有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全身的毛五颜六色,鸡头高高昂起,像是仰望天空,又像是引颈高鸣。那鲜红的鸡冠直挺挺地竖在头顶上,仿佛一团燃烧的火。五彩缤纷的尾巴高高翘起,分外美丽,惹人喜爱。”这样一改,不仅抓住了大公鸡的特点,而且展开合理想象,大公鸡的描写就显得既生动,又具体了。
(编辑:马梦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