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庞华
摘 要:汉民族的早期发展主要是从中国中部的陕西、河南等地区向东部逐渐繁衍迁移而来的,人类的产生必将伴随着舞蹈的产生,陕西地区的陕北秧歌是产生较早的汉族民间舞蹈。陕北秧歌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圆”不仅表现于外部形态,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文化思想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对于“圆”形的崇拜,在舞蹈中“圆”形作为文化思想的体现,它符合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点,也符合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陕北秧歌;圆;表演形式;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83-02
一、前言
汉族民间舞蹈中的秧歌活动早在宋代就已经产生,秧歌早期是用来祭祀神祇的酬神活动,具有娱神的意义,后来随着自然与社会的演变、发展,逐渐变为主要用来娱人的表演。广义的秧歌是各种汉族民间舞蹈表演的集合,其中包含着秧歌、龙舞、鼓舞、高跷以及旱船等,通过秧歌来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人类的产生必将伴随着舞蹈的产生,陕北秧歌作为产生较早的汉族民间舞蹈。“圆”不仅表现于外部形态,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思想文化中,所以通过陕北秧歌所具有“圆”的表演形式与其体现出的“圆”文化内涵,来展现出陕北秧歌舞蹈中的“圆”。
二、陕北秧歌中“圆”的表演形式
舞蹈中“圆”形不仅仅以静态的表演形式出现,还以各种运态的运动路线来展现给人,在运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曲线或旋转形态。
“圆”既有饱满而流畅的线条,又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在舞蹈的动态中给人带来柔和、饱满、稳定、对称又不缺乏动感的形象,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可以从“圆”这种表演形式中看到。“圆”作为一种形态的象征与崇拜融入在陕北秧歌舞蹈里,它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环形运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运动的认识。
(一)队形中的“圆”
陕北秧歌舞蹈中“圆”的队形非常普遍,如秧歌队在伞头的领导与带领下进行队形的变换,来形成各种场图。在陕北秧歌的大场场图中,队形经常会出现“套环”,“双连环”等圆形,在大场结束后, 秧歌队成“太阳圈”的圆形队形,伞头在圆场中心领唱秧歌;安塞腰鼓开始时,先要在所圈出的范围里“打圆场”,在大场中除了有圆的队形之外,还有从圆形中变换出来的“双葫芦”等具有对称性的队形;陕北秧歌中有“火塔塔”的表演,人们用大块的煤炭堆成高大的塔状形,表演中秧歌队与群众围着火塔尽情高歌欢舞,颇有古时遗风,围圈而舞形成了圆的队形;陕北秧歌的“踢场子”具有多样的秧歌表演形式,以李增恒的《二人踢场子》为例,在双人舞中通过“走圆场”来运用于圆的路线,有着“牛眼睛”、“蛇蜕皮”等场图,舞者两人在圆的运动中产生互动,从中进行情感的表达,并且在圆的运动中使舞者与观众们产生交流。
陕北秧歌活动俗称为“社火”,“社”是土地的意思,“火”有着“伙”的意思,可以看出秧歌是由多数人一起来表演的,群体性舞蹈表演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队形的变化。
陕北有这样的说法:“社火耍的好不好,得看场子图走的花稍不花稍、地道不地道、丰富不丰富。” 陕北秧歌中离不开“圆”的队形,它既反映了汉族人民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又展示古代军事阵图的遗风。因此,陕北秧歌舞蹈中队形的变化是相当重要的。
(二)动作中的“圆”
陕北秧歌舞蹈的表演动作中具有“圆”的运动路线,在陕北秧歌舞蹈“扭”的基本运动规律中,进而延伸出“摆”的动律。扭秧歌时,舞者通过腰、胯为中心的扭动和头、肩、臂、胸、手各个部位的摆动协调配合,形成了獨有的陕北秧歌动律特点。因为摆动的幅度有着不同,所以摆动被分为“大摆、中摆、小摆”,以陕北米脂等县的“小摆”为例,其多以双手放在腹前左右摆动划圆弧的运动路线为主,由此可见,摆中有着圆的运动路线。舞蹈表演中“圆”的运动路线给人以柔和、圆润的动态形象,使舞蹈动作更为流畅,不会过于生硬,最终形成在硬朗中不失柔美的陕北秧歌舞蹈风格。
“转”与“翻”是舞者本体所做出的“平圆”、“立圆”运动,在陕北秧歌活动的风格性舞蹈技巧中,常常会出现“转”和“翻”的技巧。陕北秧歌最具代表性的安塞腰鼓“武鼓”的表演中,舞者双人对打腰鼓时通过“垫脚转”、“全身晃得脑袋转”等旋转技巧来完成快速转身的动作;打安塞腰鼓的“缠腰鼓”时也有“翻身击鼓”、“鹞子翻身”等翻身的技巧;安塞腰鼓中起着伴舞和陪衬作用的拉花舞也有着“连身转”、“蹲身转”等旋转技巧。陕北秧歌中,各种“转”、“翻”的风格性舞蹈技巧,正因为有着圆的运动路线,使舞蹈动作给人自然圆滑,又带有着一股猛劲的视觉冲击,让舞蹈表演更为丰富,引人入胜。
陕北秧歌的舞蹈动态会经常出现“圆”的动作,这与“圆”所带来的柔和、圆润以及对称的美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中通过“圆”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因此在陕北秧歌舞蹈中,“圆”的运动路线是不可或缺的。
(三)道具中的“圆”
陕北秧歌中有许多道具都是以“圆”形为主的。扭秧歌时舞者手里所拿着半圆形状的扇子,半圆构造出的扇子在表演中可以方便自如地舞动,正因为采用圆的样子让扇子没有了尖锐的棱角,进而在舞蹈的快速动作中,不会因为道具的问题轻易对舞者造成伤害;安塞腰鼓的鼓面也是是圆形的,正因为有着圆形的鼓面,所以在鼓的侧面有着圆润的圆形线条,在舞者腰挎着鼓大幅度的舞动时,不会因为鼓的侧面有棱角,而在鼓与腰的接触中产生不舒服;陕北秧歌的舞伞中,伞是圆形的,伞面的花纹也是圆形的,伞头手中所拿的伞被称为“日照”,作为图形的崇拜,象征着太阳神,圆润的伞面也有着防止像尖角那样误伤人们作用。圆形状是柔和的,不锋利的,所以在陕北秧歌舞蹈中常出现与“圆”有关的道具。
在陕北秧歌的道具运用路线中也有着“圆”形。扇舞的表演讲究扇子要耍得圆、转得滑,在秧歌扇的快速翻转中形成流畅的圆形运动路线;龙舞是通过龙的道具运用来进行表演的,舞蹈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借助龙的道具做出“平圆”“立圆”等运动路线,来让龙的动态形象更为丰富;陕北秧歌的红绸舞中,以红绸为道具,常常通过红绸抛出去所形成的圆形路线进行表演;安塞腰鼓的打鼓动作中,舞者手握着带有红绸的鼓槌,通过手臂前后交错,以划圆的路线来击打鼓面,使鼓槌上的红绸形成圆形。道具划圆的运动充分的发挥了道具作为肢体延伸的作用,让秧歌活动表演得更加生动,灵巧。endprint
三、陕北秧歌中“圆”的文化内涵
陕北秧歌中的“圆”,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表现。“圆”有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通过陕北秧歌表演中“圆”的形态来表现出“天圆地方”的宇宙生命意识;追求“和谐”的审美思想以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大团圆”的民族心理等。
(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在古时人们就已经产生了对于天地形状的思考,总结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表现出古时人们常常将“圆”作为图形崇拜,象征着宇宙苍穹,有着“尚圆”的思想,不仅中国如此,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也用圆来象征着神。
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生命意识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其在陕北秧歌舞蹈中也有体现,安塞腰鼓的开场时,人们就会划圆圈地来“打圆场”,通过打圆场的这种形式来划圆示天,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陕北的老秧歌是由二十八人一起跳的,二十八人站在不同的方位代表着月亮的二十八个星宿,来代表天上的月亮,是作为祭祀月亮神的舞蹈来表演的,从中以“圆”来象征着“天”;陕北秧歌的伞头早期采用杆子为道具,杆子在秧歌中认为有着请神的用途,后来人们在杆上加上了伞面,圆的伞面代表着苍穹,意为请来的神仙会住在这里,在这种酬神活动中表现出了天圆地方中“天圆”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和谐”的传统思想
“圆”是用柔和的曲线所构成的,圆之中可以包含其他任何形状,并且从圆上任何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圆具有“包容”、“和谐”之意。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有对于圆的思考,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美是和谐”的美学观点,他们认为在所有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图形。
圆是中国古代中庸、和谐思想的表现,中国民族一直追求着内心的端正、外表的和顺,讲究着做人要外圆内方。中国有俗语讲“家和万事兴”,在正月里人们扭起陕北秧歌,通过各种圆形的场图变换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恰到好处状态,来产生出更强大的生命力量,形成人与人之间相包容、和谐融洽的氛围,人们能够和谐的交流内心情感。
陕北秧歌的舞蹈动作是通过圆的运动路线来给人展现出对称的美,体现出没有棱角的、圆润的东方美,这种东方美展现出的“柔和”,与受陕北环境影响形所成 “奔放”、“硬朗”相结合,形成了陕北秧歌刚柔并济的“和谐”。陕北秧歌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和”的美学思想,舞蹈的“圆”中就能够体现出了“和谐”的传统思想。
(三)“大团圆”的民族心理
中华民族具有“求全求美”的审美心理,“圆”在视觉上能给人带来完美无缺、包容万物的感受,所以圆被人们视为“圆满”、“饱满”的象征,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代表着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团圆美满的追求。
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舞蹈形象资料,所画出多人连臂踏歌的形象,成为了圆圈起舞的源头,“踏歌”也是中国古代乐舞中连臂围圈而舞的表演形式。《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节奏不仅是个人成为整体,而且也用共同的感情把个体舞蹈者们联系起来。当舞者们手拉手形成圆圈跳舞的时候,这种联系就大大地加强了……
在古希腊,链形舞蹈也常被刻在瓶子上或用粘土做成人形,围成一个环形。”可见围圆而舞是出现很早的舞蹈形式,在原始时期人们围着篝火,连手而歌,踏地为节,身体与思想都凝聚在一起。人们在面对面、手拉手时,就像圆形的圆心作用一样,会从中产生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来加强部落的团结兴旺。在正月过年期间,陕北秧歌中有“火塔塔”表演,各种秧歌和群众一起围着火塔进行表演,有着围圈而舞的舞蹈形象,形成了團圆美好的场景,这种“圆”形在陕北秧歌舞蹈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民族心理。
四、结语
“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认识融入在陕北秧歌之中,中国文化中“圆”是极致的,佛教认为圆代表着圆融,轮回;儒教对圆形有着和谐、中庸的观点;道教的太极图,以圆来解释自己的宇宙观。圆形既是美的象征,还是善的象征,有着完美、圆满、完善的审美思想,表现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和谐、美好的向往,这也是“圆”能成为中华民族图形崇拜的原因所在。“圆”形作为文化思想的体现,它符合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点,也符合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陕北秧歌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其表演形式与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中都有着“圆”。陕北秧歌通过含有“圆”的表演形式来保存、发展这种“圆”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巫允明.神州舞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4]张新德,张熙智.安塞腰鼓[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5]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