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供水管网基础管理与实践

2017-09-15 14:46沈建鑫
城乡建设 2017年17期
关键词:供水管管网阀门

■ 沈建鑫

绍兴供水管网基础管理与实践

■ 沈建鑫

供水管网作为供水服务的核心基础设施,担负着安全、足压、优质供水的重任,供水管网运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供水安全。长期以来,供水行业一般存在着重制水轻供水的现象,对供水管网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

目前,绍兴水司的供水区域面积为498平方公里,管网长度为3800公里,其中DN75及以上管道1680公里,各类阀门、消火栓等供水设施49699个,管网管理关键指标抢修及时率100%、阀门超关率100%、检漏自报率大于95%、供水管网基础数据准确率大于98%,已先后建成供水管网GIS、DMA分区计量、管线巡检、水力模型等8套信息系统和一个智能化供水管理平台,全力打造供水管网“一张图、一张网、一本账、一平台”的综合性管控,通过技术与管理并举,实现了供水管网安全保障与漏损控制的长效管理。性严重下降。

2.民生压力

漏损严重、外力破坏等因素的不断叠加,供水连续性、停水事件、黄水问题突出,跑、冒、漏现象严重,水压不足、水质合格率降低。

3.效益压力

外力破坏、漏损严重,管道使用寿命不断下降,管网维修、改造、管理与运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社会服务满意度下降,经济与社会压力极大。

(二)成因分析

一、供水管网管理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安全压力

阀门失灵、堆压等管网结构发生故障导致供水的不安全性大大提高,管网爆管、止水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因老旧管网腐蚀、局部地区余氯低、二次供水管理不善,水质可靠

1.“家底”不清

供水管网基础资料不全、不完善,管线、阀门定位不准、管理对象不清,虽然建有GIS系统,但由于缺少动态更新机制,造成新账不断、旧账难还。

2.技术不强

对城市供水系统的研究和管理重点放在原水和制水环节,导致普遍性的管网技术发展停滞,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供水管网管理缺乏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管控手段。

3.机制不全

缺乏管网规划、建设监管、科学调度、水质保障、漏损控制等管理机制,导致供水漏损率居高不下、管网事故频发、服务水压不足和到户水质变差等问题,形成了供水管网管理和技术的洼地。

4.队伍不专

管网普查、检漏、巡检、抢修队伍人员不足,缺少绩效考核和管控流程,工作效率、质量、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二、绍兴水司供水管网管理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绍兴水司在供水管网管理方面始终坚持“关口前移、事前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通过明晰管理对象、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监管考核,推行管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现供水管网漏损率长期在低位运行、主要供水设施基本完好无损、重要供水管线无责任性安全事故、关键节点管理可控的管理目标。

(一)管理措施

1.摸清“家底”,加强管网基础数据管理

一是2006年起对老城区旧管网全面进行普查,并根据普查需要配置管线寻管仪、RTK、全站仪等专业设备。截至2009年,共完成1.2万余只阀门、300余个排放口、24万户用户水表的普查,全面完成绍兴市区明显点的普查和GIS信息录入。

二是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抓好数据源头管理不欠新账,做好数据核对工作补齐旧账。对涉及GIS动态更新的各类数据及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梳理,对新建工程、报废工程、抢修作业工程、水表管道盘移工程等新建和变更二大类共计八个业务制定详细的GIS动态更新的流程,明确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各环节需提交的资料质量与时限要求,保证信息无遗漏,同时制定奖惩制度,把GIS专项考核纳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范畴,考核结果与部门的效益工资挂钩。

2.规范建设,加强设施源头管理

一是根据管道的材质、水压、水质、漏点等运行工况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每年制订管网更新改造计划,重点对使用年份较长、质量差、漏水频繁的管线进行改造。并高标准选用优质管材,DN100及以上新建管道采用钢管、球墨铸铁管,DN100以下采用不锈钢复合管。同时,严格阀门选型把关和质量验收,针对不同口径、供水节点、管理需求,选择闸阀、蝶阀、止回阀、调流阀、减压阀等阀门类型,并避免厂家多样化,便于运维管理。

二是工程建设的前期,严格把好设计图纸评审关和施工单位的选择关。对于工程设计图纸,内部建立评审机构,对工程图纸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及管道材质的符合性进行综合评审。

三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实时监督,对一些重大工程实行专人定点管理,在重点环节施工时,做到实时监控、影像资料归档,确保施工质量。

四是加强新建、改造工程验收环节的监控,及时做好管道标识,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以及竣工图GIS系统录入,明确参与竣工验收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建立互相交叉的牵制机制,同时加强对工程验收人员的考核,建立问责机制。

3.强化巡查,加强设施运维管理

一是推行网格化分区、供水设施一体化巡检模式,制定巡检工作规范,建立主干管分级巡检和重大安全隐患分级监管机制,并将巡检职能由管网处转移至区域分公司,充分发挥属地管理后的人员与业务优势,实现管网巡检全覆盖。

二是应用巡检系统、隐患点分布系统对巡检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和考核。建立供水设施巡检、隐患点挂账销号制,实行计划、执行、监督、反馈全过程电子化流程管控。

三是制定阀门巡护规范、组建专业的阀门维护班组,定期开展阀门(排气阀)的例检与维护,对故障、失灵的主控阀门,每年均将其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检修、更换。同时,梳理关阀跨度大、停水影响面多的市政管网,合理增补主控阀门。截至2016年,年均例检DN100及以上阀门8000~8500只,维护、保养900~1000只,改造、增设10~15只。

四是利用GIS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将阀门位置、编号、类型、埋深、状态等信息录入GIS系统,建立GIS阀门启闭单与现场实际操作核对机制,动态上加大对阀门的养护力度,静态上利用GIS加快对阀门的信息化管理,切实提高阀门安全供水保障能力。

4.科学调度,加强管网运行管理

一是实施供水区域网格化计量管理模式,在供水区域内合理设置5个管网大区、38个片区,1100只小区总考核表以及15500只单元考核表,形成五层级网格化分区计量格局。开发分区管理系统,建立“点、线、面”结合的片区水量监控与分析机制,实行片区瞬时、小时、日、月水量平衡分析,实现及时预警与处置。

利用远控阀门优化调度

二是优化管网在线压力监测点设置,建立各区域管网入口、中心、末梢、到户共四级压力调控机制,实行“高峰不低、低峰不高”的经济控制模式。针对不同供水区域、管道材质、服务压力需求实施压力分区管理,避免局部压力过高对供水安全造成隐患,管网压力运行趋于合理。

三是应用阀门的远程控制系统。实时对管网关键主控阀门实行启闭操作,提升突发爆管、重大管网作业调度等事件的处置能力。通过建立管网入口、末梢压力与远控阀门开度的数据模型,实现局部区域服务压力的24小时自动控制,提高管网运行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四是制定供水管网、水质等重大事件应急预案,针对供水突发事件,实现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决策科学、影响可控。

5.优质提升,加强管网水质管理

一是加强管网作业的过程管理,从源头控制管网水二次污染。将管网作业后的水质排放及检测工作列入管网作业闭环管理,并从开始的DN300以上管道的管理扩大到所有管径管道。从排放口或消火栓排放到拆表排放,每次停水作业必须将作业中产生的“黄水”排出,并以排放水色度<10度并保持10分钟不变差为排放结束标准。同时增设住宅小区支管小口径排放口,有效应对管网停水作业后老小区无法水质排放的弊端。对一些有毒、有害生产型企业的管道连接处,加装防倒流阀门,和安装水表远传监控,以确保公共管网的安全。

二是将管网冲洗排放制度化,作为保证管网水质的长效机制。从2006年起,在每年高峰供水期前,即3~5月份对供水管网,包括主干管、支线、住宅小区和农村进行彻底排放。为确保排放效果,并使排放不影响管网水质,对每个供水主干管均制定完备的排放方案。根据经济原则,对比分析历年每只排放方案的作业时间、排放方法、最大冲洗流量、排放水量、排放后水质状况等参数,建立供水管网分级排放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管网水质排放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6.有效激励,加强队伍建设管理

一是建好一支运维保障队伍,成立管网普查队伍,动态开展旧管网GIS数据校准与新建管线资料校核;组建专职巡检队伍,实现巡检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区域覆盖;建设专职检漏队伍,合理编制检漏计划,区域检漏实行班组动态强制轮换,检漏周期由90天缩短至20天;设置抢修班、阀门班、服务班,提供专业化供水设施运维管理。

二是建立奖惩制度,为充分调动管网运维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从2005年起,对管网普查、抢修、检漏实施定量计件制考核,收入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直接挂钩。

7.明确职责,加强考核监督管理

一是责任到位。明确责任主体、明晰管理边界,设五个分公司分别负责辖区管网运行和用户服务,实行单独计量、单独考核。

二是执行到位。推行管网“片长制”管理,通过划细管理单元,明确片长监管职责,实行管理业绩与片长收入挂钩,内部形成竞争机制,强化片区内供水设施从源头到运维到整改的全过程监管。

三是考核到位。建立职能部门监管、属地化管理、专业服务部门协配的三位一体管网管理,对供水管网产销差率、阀门超关率、水质综合合格率等关键指标建立量化考核机制。

(二)管理成效

1.安全性

通过实施管网监控、检查、维护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检漏、巡检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区域覆盖,近年来,未发生DN300以上的自然爆管现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强化。

2.民生性

通过按需科学调压,加强管网改造管理,组建管线普查、抢修、检漏、巡检4支专业化管理队伍,近年来,管网压力综合合格率100%,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99.97%,提高了企业形象和供水服务满意度。

3.效益性

通过管网全过程、全员控漏,以分区计量、GIS等信息系统为支撑,年管网漏损率已连续9年保持在5%以下,每年节约漏失水量相当于一个西湖水量,同时,通过事前管理也极大地延长了管道及供水设施使用寿命,获得了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

(作者系绍兴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浙江绍兴和达水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猜你喜欢
供水管管网阀门
美嘉诺阀门(大连)有限公司
二次供水管道漏损预警方法的分析和选择
市政工程供水管网运行管理
装配式玻璃钢阀门井的研发及应用
S片区供水管网水质调查分析与探讨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织起一张共管网
用EPANET确定供水管网的最不利配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