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蓉/北京实验学校教师
润物无声 沃土自成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王亚蓉/北京实验学校教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希望,是一种生活;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这几年来,我校以“文化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之一,立足于文化建设,以构建“微笑校园”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增长点,通过“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将文化的精神、理念和模式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领域。
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管理。这一结论也许绝对了些,但不无道理。学校管理经历了制度建设的科学阶段后,呼唤文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管理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境界、新趋势、新增长点。文化管理,即“人化管理”,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
以精神文化建设作为管理文化的根本。在人本管理、人文关怀思想的指导下,在校内营造宽松和谐、诚信务实、公平竞争、积极合作的人际关系,优化人际心理环境;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来实现人际语言、行为和心灵的净化和美化,不断提高师生的凝聚力。
以制度文化建设作为管理文化的保障。让制度文化强化群体价值观,保障学校的快速发展。校内自上而下要树立制度高于一切的观念,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岗位责任制度要得到进一步落实,强化各部门的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教职工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的主动性。
以组织建设作为管理文化的关键。通过创设多种学习、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引导各层级干部队伍不断学习,提高各层级干部工作的创新力、执行力,创建一支追求创新、团结协作,具有问题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干部队伍。
以领导干部的学校文化观作为管理文化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学校文化即管理者的文化,各层级领导干部清晰的学校文化观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召开各种形式的年级组长会、教研组长会、备课组长会和教师座谈会,拓宽干部的工作思路,了解工作的各方面,同时提高各层级组长的思想、作风、团队精神、管理技巧和艺术。
通过管理文化建设,让每一名成员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不该做什么,让遵守制度成为每一名成员的行动自觉。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热情,创建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使发自内心的微笑停驻每位师生心间。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校结合实际,秉持简朴、实用、高效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设计,营造童趣灵秀的校园环境文化。
楼道环境——楼道北侧展板区设有“我的家园我做主、我读书我快乐、我是明星我能行、师生书画作品展、手工制作、报刊宣传、课改前沿、班队活动”等师生活动板块;南墙面以课外活动为主,设“校长赠言、师生名言警句、传统文化展示、生活专刊”等板块,各年级设立“最美笑容”照片展示区,体现“微笑校园”的教育主张。
教室环境——将“三表一简介”(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班级简介)张贴在各班教室门前,便于师生查看,室内布置进行统一规划,黑板右侧设立各班班训栏,教室展板区为“学习园地”,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的设计,要求班级文化建设有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凸显主题,个性鲜明。
办公室环境——根据各办公室的工作职能,确立相应的室内标语并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办公室文化环境。
卫生间文化——卫生间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但也是最受人关注的场所,除了净化、美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在相应的地方粘贴上提示文字,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间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团,在午间休息时段播放时政新闻、经典音乐、名家名篇诵读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环境文化建设,我们致力于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师生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的精神家园。我们力争通过校园墙体文化、课间文化、教室文化等隐形课堂教育环境的营造,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发现自身优势,真正地悦纳自己,快乐成长。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给学生提供系统、丰富的课程。为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和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满足学生不同的潜能与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实现多样化的人生目标,结合我校“健康、明礼、乐学、创新”的校训,我们把课程体系的核心价值定位为“践行个性化教育,实现多元化发展”。
倡导各学科用符合学生生命发展规律的方式开展教学,关注个性、关注体验、关注学习能力、关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各学科设计“探究性学习作业”,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行为养成有机整合,让学生自主参与求知过程,实现高效学习。
课堂教学文化建设。进行充满活力、激活学生潜能的成功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通过过程管理和教学评价,积极创新,切实提高校本教研实效;进行分层教学的行动研究;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控,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绿色的学习环境。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文化活动。如:依托首都良好的博物馆资源,开发系列博物馆课程。课程内容设计上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博物馆意识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礼仪、自律、审美、艺术鉴赏等多种素质。
结合国学进课堂活动,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活动内容,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活动。如:中秋节对家国团圆的期盼、重阳节开展尊老爱老教育等,努力实现“国际视野,中国灵魂”的培养目标。
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每月主题系列活动。如:以“尊师重教、终身学习”为主题的九月学习月活动,“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庆祝国庆”系列教育月活动,开展“美在身边”教室文化建设创建活动,使教室更加整齐洁净,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围绕“六有”和“六自”育人目标,从爱国教育、集体教育、公民教育、习惯养成和健康教育五个维度构建德育文化。
德育体系围绕五个维度的教育内容同时进行,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各有侧重。如:初一围绕“自律自强”侧重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围绕“自爱自信”侧重健康教育,初三围绕“自立自主”加强公民教育。
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备五个基本要素:信任、慎重、沟通、换位和快乐。团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协作,团结协作成就共同事业,实现和满足团队成员的需求,更是组织获得成功的切实保障。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的作用取决于教师个体的素养,更取决于教师团队的素养。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指导团队学习,在工作中提倡“在工作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有效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构建和完善学习网络。构建学习网络是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必要条件。在学习网络中,构建“教研组—备课组—个人”三级学习梯队。其中,备课组长是关键,是学习型教师团队的中坚力量,是教师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和示范者,带领全组教师创造性地学习,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转变管理观念,与时俱进。在学校各层级的管理工作中,形成“四少四多”的观念。即少一点指责,多一份交流;少一点强制,多一份共识;少一点疑虑,多一份理解;少一点限制,多一份包容。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
以“三心”为出发点,构建和谐团队。“三心”,即童心、感恩之心和责任心。用童心去善待身边的人和事,在充满活力的团队氛围中和睦相处,提高凝聚力;用感恩之心回馈他人、回馈社会,善于与身边的同事和学生沟通、交流,让自己的教育生命充满生机、活力;无论身处什么位置,承担什么角色,都要调整好心态,以一颗有责任、有担当的心,在团队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点。
学校将师生作为学校文化形成、传承和发展的主体,构建文明儒雅的师生文化。
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以“尚德”为目标,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教风,引领教师的价值取向。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训体系,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研讨,引导教师形成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提倡教师写《教育日记》《教学反思》《教育案例》,营造不断反思的研修氛围。
开展各种形式如“同课异构”“特色课堂”“师徒结对”等研讨交流活动,搭建团队合作平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致力于“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发挥学校现有市区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的辐射与引领作用,形成突出个性、追求精品的教师成长观。
每学年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教育故事、一份教学设计、一节汇报课例、一篇课后反思、一本听课记录和一套学习材料。通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及专家的专业引领等,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学生文化建设方面: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紧抓三个“入手点”, 即从行为入手抓习惯,从训练入手抓养成,从主题活动入手抓落实。在教育活动中围绕“积极引导—激发情趣—及时反馈—巩固成效”的方法,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开展“书香校园”“好书推荐”“师生共读一本书”等读书活动,掀起“尚学”之风。成立校园“小记者团”,发现火热校园生活的亮点、感动点,适时带领团员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观工厂。指导学生参加读书征文比赛,组织书画摄影活动,举办心理讲座等。多姿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特长,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认真做好学生“校园明星”评选宣传工作,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师生文化建设,塑造广大教职工德高、博学的形象以及高雅的文明素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举止文明、待人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文明、民主、平等、关爱的新型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让校园真正成为“教师幸福,学生向往”的乐园,让微笑洋溢在每个师生的脸上。
坚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教育协作体制。有机整合和充分发挥社区、家长及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开发家长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消防安全和社区服务课程。
成立家长委员会,请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为孩子的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聘请家长作为社会课程的指导员,进行课程指导;给予各班级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主权,依托家长与社会资源,开展班级自主社会实践活动。
开办校园开放日,通过听课、观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家长、社区居民、周边学校开放,向社会近距离展示学校教育和发展的成果。
设计游学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友好学校互访活动,体验多元文化。
组织师生开展回馈社区的公益活动。如在社区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各类作品展,在休息日,志愿小团队走上街头,清除城市牛皮癣,并把自己制作的环保宣传卡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
现代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似秋叶化泥,沃土自成。置身于充满着历史与文化韵味的学校文化氛围中,师生受到的熏陶会更加立体、长久和自然,这种有形无形的熏染和教育,不仅深化了师生在学校生活的文化内涵,而且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师生的心灵眷恋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