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芳毅 广东音乐曲艺团
《广州起义组曲》浅析
文|陈芳毅 广东音乐曲艺团
广东音乐不仅继承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粹,而且极具时代性和时代气息;《广州起义组曲》正是广东音乐发展历程中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传承发展 开拓创新 屈庆 组曲 广州起义
广东音乐以其表现形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感情色彩缤纷,且迸发出特殊的艺术魅力而备受关注,甚至引来各地众多演奏家及学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演奏和创作研究。作为地方音乐,出现这种现象是罕见的。这与广东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实,广东音乐在孕育初期并不完全从本土音乐文化中萌发。明万历年至清光绪前(1573—1875年)广东本土的音乐文化与三种从外省传入的音乐文化:中原古乐、昆、弋子曲及江南小曲小调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岭南地方色彩的风格。这一时期,作为最主要、流行的民间音乐活动——群众性的器乐演奏,后来注重吸纳本地的粤剧及各种地方曲艺的唱腔音乐,通过消化、融合使广东音乐雏形初现。同时清代八音班和锣鼓柜的兴旺为广东音乐注入了充分的养料,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广东音乐渐渐从粤曲伴奏中独立出来演奏,发展主要通过演奏者运用加工、加花,将外省传入的音乐逐渐渲化为粤乐曲子。如:《汉宫秋月》、《小桃红》、《柳摇金》、《双飞蝴蝶》等。这时期,广东音乐只在粤方言地区内传播,充分显示出传统民间音乐的地域性特点。
广东音乐形成初期,民间演奏活动的乐队组合是很灵活的,有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没有固定的乐器组合模式。早期乐曲,内容简单,音符较散,节奏变化不大。到了形成期,分别出现了何博众、严老烈两位首先有创作乐曲问世的代表人物。因何博众、何柳堂等人精通琵琶,故他们创作的乐曲,明显带有琵琶演奏技巧的痕迹。而严老烈擅长右竹扬琴,由他改编、创作的作品,则具有扬琴谱的特色。因而,在广东音乐的形成期,扬琴、琵琶就处于重要位置、甚至成为领奏乐器。20世纪20、30年代广东音乐步入成熟期,产生出一支演奏家兼作曲家的庞大队伍,创作出500多首新作品,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史上是少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出粤乐旺盛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东音乐是靠自身创作出来的作品成熟起来和取得人们的认识和认可的。也可以说,没有创作就没有广东音乐,创作——在广东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从以个人风格演绎外来作品到自主创作具有本土特色、岭南韵味的广东音乐,这奠定了一个乐种成熟的根基,也充分体现出广东音乐无限的生机和作曲家们开放、勇于开拓的艺术精神。广东音乐擅长于对生活小景的描摹和对生活美好希望的表达,结构上以简驭繁,乐曲感情色彩缤纷,旋律优美、音调清新、节奏明快。不仅继承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粹,而且极具时代性和时代气息。演奏者利用乐器的丰富音色、宽广的音域、表演上的无穷变化充分表达以景抒情、情寄于景、情景交融之妙;欣赏者亦可借助标题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共鸣,增强乐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平湖秋月》、《柳浪闻莺》描景抒情;《昭君怨》、《银河会》言古叹今;《红烛泪》《陌头柳色》托物喻人;《惊涛》、《禅院钟声》借景抒怀;《醉翁捞月》、《和尚思妻》动静相衬等等。
广东音乐形象性强,乐曲标题和内容表达相互统一,故广东音乐也被称为标题音乐。以标题去决定创作内容或以内容去决定标题都离不开自然风景、花鸟虫鱼、民俗风情、人物故事为背景。而屈庆所创作的《广州起义组曲》是广东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首先,创作内容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不只是描写生活周边小雅景致。再者,在创作手法上,首次运用组曲形式,是第一首广东音乐组曲。《广州起义组曲》以组曲的曲式结构对创作内容进行布局,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过程,利用组曲中不同章节串联起来,呈现一个完整、具有故事情节的广东音乐作品。另外,此曲创作手法在传统的基础上,不论从调式、曲式、主题发展、乐队编制等方面都融合了西方多种作曲技法,这是在广东音乐创作中先锋之举,凸显广东音乐开放包容、开拓创新之精神,也为日后广东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与指引。
屈庆(1931.7-2014.10)是著名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原名屈庆澜,笔名屈云波。广东番禺人。1951-1955年于广州市永光明、新华、珠江、及新世界粤剧团任演奏员。1956年在广东民间乐团工作,不久参加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与陈卓莹、黄锦培、刘天一等演奏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曲目,并为红线女伴奏了粤曲《昭君出塞》。1961年任青年曲艺团队长。1980年在羊城音乐花会演奏了小提琴独奏曲《花香衬马蹄》。1982年前往苏州参加地区性的曲艺调演,并被邀请演奏了广东音乐。他掌握多种乐器演奏:小提琴、夏威夷吉他、琵琶、高胡,致力研发及弥补民族乐器的低音乐器——提胡,善于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特点运用到广东音乐演奏中。他不但擅长演奏多种乐器,而且还创作出多首广东音乐,流传至今成为经典。
此曲由屈庆创作于1960年,1963年重新整理。苏文炳负责曲中锣鼓创作,于1977年进行重编。乐曲描写在1927年的冬天,祖国南方的大城市——广州,为挽救大革命的成果,击退反革命势力对工人阶级和革命力量的猖狂进攻,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内沉重的压迫和剥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州工人群众和革命士兵举行了闻名的“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第一个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的情景。
虽则“广州公社”存在三天,便受到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而不幸宣告失败,但不少起义的革命战士们在敌人的屠刀与枪口牺牲,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用他们的鲜血在革命的史诗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鼓励人们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广州起义组曲》为广东音乐合奏组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序曲——前引;《广州起义组曲之一》——起义之夜(前夕);《广州起义组曲之二》——起义;《广州起义组曲之三》——建设苏维埃;《广州起义组曲之四》——终曲。组曲的大体调式进行为C调—F调—G调—C调,其中组曲之二和三共同使用G调。组曲根据情绪的变化,运用的调式转换为西方和声进行中的完全终止,充分表达出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火种。
序曲——前引,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题材和主题把序曲分为三段题,A(进行曲)——B(抒情)——A’(进行曲)。开篇以2/4有力地进行曲引入(见谱例1),明确乐曲气氛,并生动形象地描绘富有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觉醒了,隐藏在心头的怒火成了澎湃的革命洪流。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谱例4
谱例5
谱例6
谱例7
中段转为4/4抒情段落(见谱例2),由高胡和弹拨乐主奏,用广东音乐特有的乙反调式(大量使用了4、b7两个音),让情绪突然暗淡了下来,描写出苦难的人民地狱般的生活,在严冬的夜里显得格外悲凉,到处都是痛苦和呻吟!“苦日子何时了,光明何时来啊!”高胡和弹拨乐的互相呼应,表达出一直被压迫的人民心中一直涌动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帝国主义的抗争,压力越大,反抗力越强。
最后回到2/4激发地进行曲情绪(见谱例3),高胡与弹拨乐形成对答的乐段让节奏催促向前,结尾运用开放式结束。一切寓意全民以做好革命的准备,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向压迫势力发出人民的怒吼。
组曲之一——起义之夜(前夕),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后,广东省国民党当局亦在广州等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白色恐怖。全曲使用广东音乐特色音调“乙反调”,是序曲中抒情段落的延伸。一开始运用锣鼓营造出寒冬的深夜寒风肆虐,又似是营造暴风雨前夕的平静,或者说是阴森,弹拨乐的滚奏和弦乐的颤弓预示着一场硬仗就要打响了。旋律由琵琶引入(见谱例4),突出乙反调特性音4、b7,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节奏到后半段逐渐加密(见谱例5),也减少了使用“7”,最后的结束并没有沿用“乙反调”哀怨、悲凉的情绪,而是停在了F大调的属音上,更有一种开放、光明的音响效果。
组曲之二——起义。192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起义枪声响了,愤怒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到街头,起义在市区郊外同时进行,分数路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见谱例6)。
炮声震撼养成的发动堡垒,起义军民经过10个多小时的战斗,多处遇到顽强抵抗,起义军打退敌人的反扑,攻占了伪公安局。此时。音乐转向强而有力(见谱例7),以锣鼓和小军鼓击出战鼓般的号角,召集群众奋力打倒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中段运用了《义勇军进行曲》的附点音符和同音反复的主题乐汇和大量级进的创作技法,加强了旋律的号召力和驱使向前的指向性,而且,适当的休止停顿形象地描写出起义队伍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威武不屈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后半部分中(见谱例8)模仿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附点音型,并且运用缩减的技法将原本两小节的乐节缩减成一小节,烘托出更紧迫的情绪,然后连续的级进、三连音的同音反复和小军鼓的滚奏,将乐曲推向高潮。
谱例8
谱例9
谱例10
谱例11
谱例12
组曲之三——建设苏维埃。起义当天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广州市工人、农民和市民欢欣鼓舞,热烈拥护革命政府。此曲与组曲二同为G大调,但组曲三的节奏稍稍慢了下来,旋律节奏相比较更抒情和更开阔些(见谱例9)。比如,音符密度逐渐拉宽,运用长音和两拍附点音符,然后由2/4经过4小节6/8稍慢后转换4/4,此时乐队齐奏出《国际歌》中的经典旋律乐段,这犹如在黑暗中看见曙光和希望,也正像旭日冉冉升起。不管起义的结果如何,群众人民相信只要跟从党的正确领导,就能走向光明……
组曲之四——终曲。阴谋毒辣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帝国主义直接扶植下,纠集各地反动武装进行疯狂的反扑,这年轻的公社证券仍坚持了三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起义队伍撤出广州(见谱例10)。
乌云又笼罩着羊城。难道革命人民就这样屈服了吗?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正如毛主席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见谱例11、12)
虽然“广州起义”最终已失败告终,但是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作曲家也正是对未来怀揣着无限希望和斗志,所以并在曲中并没有“如实交待”,而是将“广州起义”以广东音乐组曲的形式和一种开放的角度呈现出来,引起群众的共鸣和发起号召。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此曲,运用广东音乐的独特韵味、融合西方作曲技法的大胆创新,希望将广东音乐推广到世界,让更多人喜欢、学习、研究广东音乐,让其更具可分析性和发展成大型结构的可能性,或许这超出了广东音乐的定义和旋法,但我认为正是有像屈庆先生这样一个个用于尝试和创新作曲家、演奏家,树立的一座座里程碑和创造了一个个第一次,才造就广东音乐如今丰硕的成绩,这也恰好符合了广东音乐一向以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创新精神。第一首广东音乐组曲——《广州起义组曲》正是广东音乐发展历程中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