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三率”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的调查研究
——以温州市2016年“平安三率”模拟测评为例

2017-09-15 11:02刘万成郑升直林宝辉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参与率温州市知晓率

□刘万成,郑升直,林宝辉

(中共温州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温州 325000)

⚪“枫桥经验”与和谐社会

“平安三率”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的调查研究
——以温州市2016年“平安三率”模拟测评为例

□刘万成,郑升直,林宝辉

(中共温州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温州 325000)

主持人:叶新,潘晶安

“平安三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平安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省对市、县(市、区)平安建设考核的重要因素。分析模拟测评的调查数据可知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是影响温州市“平安三率”的主要因素。应加强突出问题治理、重点地区整治、公共安全信息公开、社会风险预测预警、工作宣传和网络治理、重点群体的宣传动员、公共安全心理干预、修复和扩大平安建设群众参与面,全面改善客观安全环境和主观安全环境,真正提高温州市的“平安三率”。

“平安三率”;温州市;测评;影响因素;提升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自开展平安建设以来,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群众知晓率、群众参与率,即“平安三率”,一直是衡量一个地区平安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浙江省对市、县(市、区)平安建设考核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措施逐年强化,全市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生态安全等客观安全环境持续改善,但受主观评判影响的“平安三率”,特别是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相对偏低,已成为掣肘温州市平安创建的“绊脚石”“拦路虎”。

表1 2013年至2015年温州市安全生产、生态安全重要指标

表2 2013年至2015年温州市“平安三率”测评数据(省统计局电话抽查数据)

据温州市公安局统计,2013年至2015年,衡量温州市常态社会治安状况的刑事、治安、“两抢”三项警情数和刑事、治安、“两抢”、盗窃等四项立案数连续三年持续下降,其中“刑事+治安”警情数连续五年年均降幅10%以上。同时,结合表1,2013年至2015年,温州市评价安全生产环境的事故数和死亡人数指标连续三年保持近7%和5%以上的降幅,评价生态环境的地表水、PM2.5等指标达标率三年分别递增5.2%、21.7%,三年平均保持2%、9%以上增幅好转。这些都充分说明,温州市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评价地区平安与否的指标均呈现较大幅度好转,理论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也应当与之匹配呈现大幅好转的状况。事实与之相反,由表2可知,2013年至2015年间,温州市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指标虽然降幅不大,但处于徘徊不前的情况。同时,群众知晓率、群众参与率指标也处于较低水平,并仅有1%左右的增幅,这明显与反映客观环境事实的指标不太一致。在社会面持续转好条件下,是什么因素导致“平安三率”特别是群众安全感得不到有效提升?影响安全感的因素除了客观安全环境外,还有什么因素对其造成影响?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影响群众安全感评判的?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关联分析,我们可以推出以下两点结论:1.“平安三率”特别是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与平安建设社会面环境改善并不直接成正比,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生态安全等平安建设安全环境大幅改善并不必然带来“平安三率”特别是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的大幅提升。2.在客观安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更多地受制于评价者年龄、身份、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个体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平安三率”的主要因素

“平安三率”作为评价平安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均是提升安全感满意率的基础。因此,我们研究影响“平安三率”的主要因素,主要也是研究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群众安全感作为一种反映客观环境安全与否的主观评价,它是主观安全与客观安全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所谓安全感则是客观安全事实折射到个体意识层面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个体主观感知评判社会安全状态的一种心理认知或自我感觉。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资讯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大量不安全事件每天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加之网络谣言及不客观负面报道的影响,个体的不安全感变得更加突出,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变得扭曲,安全感的评判也从直接的经历和体验更加向感觉层面过度,②个体主观安全感受特别是对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感知日益成为影响安全感评价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找准当前制约温州市“平安三率”提升的因素,继而深入挖掘影响群众主观安全感受的各种要素,2016年5月,温州市平安办联合温州市统计局、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对全市11个县(市、区)、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52个乡镇(街道)进行了“平安三率”调查。调查主要采取入户、路面随机访问等方式,获取2880份调查样本,其中有效样本2869份。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知晓率、参与率分别为88.56%、52.95%和29.21%。本数据与浙江省统计局有关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距,但与浙江省平安办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调查数据相对接近,参考价值较大。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把影响“平安三率”特别是群众安全感的因素分为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及工作因素三大类。

(一)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基于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特别是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要素。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的评判也会出现较大不同。

表3 不同个体因素对“平安三率”的影响

表3数据显示:

1.性别构成上,男性对平安建设安全感满意率、参与率、知晓率均高于女性。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涉及男女性格特点和我国传统男女家庭分工和责任。女性相较于男性对风险较敏感,并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安全感容忍度普遍较低;同时,女性在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更关注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

2.年龄构成上,16岁至30岁的年轻群体安全感(这里的安全感集中反映为治安安全感)最低,为86.06%,与其他群体存在3%以上差距;知晓率、参与率方面,31岁至45岁的中青年群体知晓率最高,46岁至60岁的中年群体参与率最高。为什么越是年轻的群体安全感越低?这很大部分原因是该群体刚踏入社会,就业、情感、婚姻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心理的焦虑感较强烈,致使其对各类风险的感受比其他群体明显。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逐渐丰富,工作、生活趋于稳定,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社会风险的预测能力提升,对风险感知的确定性提高,继而提升了安全感。随着年龄的递增,老年人因体力、智力的弱化,对风险的恐惧感增强,安全感又出现降低的情况。

3.户籍构成上,本地户籍人员“平安三率”明显高于非本地户籍人员,特别是知晓率、参与率高十个百分点以上。非本地户籍人员因其居住场所的流动性,生活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其自身的不安全感增加;同时,就温州市而言,各类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的受害群体多数为非本地户籍的外来流动人口,这部分人员工作生活环境较差,社会服务保障不足,致使其安全感相对较低;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受调查对象中占比接近50%,直接拉低了全市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

4.职业构成上,安全感最高的是公务员群体,其次是务农农民;相对较低的是服务业成员、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等群体。因公务员群体在本次2869名受访者中仅为35名,且考虑到其身份的敏感性,其安全感测评不具代表性。务农农民安全感较高,这较为符合我国农民的特质。该类群体对各类社会问题的容忍度较高,同时鉴于其社会接触面不广,风险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增强了其自身的安全感。根据调研的样本分析,服务业人员、私营企业职工多数为旅馆、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员工和低小散加工业职工,该类群体收入水平较低且多数为非本地户籍人员,致使安全感也普遍较低。事业单位群体一般为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相对较高,风险认知能力较强,对现实安全感的期望较高,因而实际评价趋于较低水平。

表4 个体及其家庭受伤害情况对安全感满意率的影响

5.个人经历上,表4说明,当个体受到违法犯罪侵害、遭受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问题时,其安全感评价基本为不安全、不太安全,受害经历直接成为评判安全感的主要依据,遭受侵害的个人比没有遭受侵害的个人,安全感更低,对同类风险的恐惧、忧虑更多。

表5 平安建设群众参与率对安全感满意率、知晓率的影响

表5的数据显示,29.21%的群众参加过平安建设各项活动,该类群体安全感评价安全、基本安全的比率达到95.92%,平安建设知晓率达到45.14%,明显高于未参加平安建设活动的群体。这说明参与平安建设活动对安全感满意率、知晓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参与邻里互助平安建设活动提升了群众对平安建设的认同感,自然而然也提高了安全感。

(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基于个体工作生活的区域环境等,人员集中且社会秩序较差的地区,群众安全感普遍较低。

表6 不同访问区域对“平安三率”的影响

指标权重治安安全80%食药安全5%生产安全10%生态安全5%满意率知晓率参与率92.67% 88.43% 86.22% 85.95% 90.91% 91.74% 80.65% 82.64% 91.57% 88.35% 48.97% 45.45% 21.99% 28.10%访问地点91.48% 87.89% 91.03% 81.61% 90.76% 58.74% 37.22%村庄工业区学校周边城郊结合部90.26% 82.56% 85.13% 83.08% 89.00% 54.87% 26.15%

由表6可见,商场(市场)、繁华街区、车站(码头)、工业区四大区域安全感最低,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同样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人员越是密集,市场、商业越是发达的区域,违法犯罪、食药安全、生产安全等各种风险相对越高,个体的安全感也就越低。

表7 不同乡镇街道对“平安三率”的影响

鹿城区双屿街道、乐清市柳市镇、苍南县龙港镇作为全市社会治安重点地区,主要特征是工业区集中、流动人口较多,该区域群众安全感远低于本地区平均水平,与较好乡镇、街道相比差距十个百分点以上。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述群众安全感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温州市在提升“平安三率”的工作推进和方式方法上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是对年轻群体发动不够,其参与率不高。调查数据显示,16岁至30岁的年轻群体占2869名总受访者的40.96%,与其他年龄段群体相比,该群体“平安三率”普遍滞后,其中安全感满意率、参与率均为最低,仅为86.09%、28.60%,影响了全市“平安三率”的整体提升。

二是对重点职业人群针对性不足。历年来,温州市的平安宣传、组织动员主要集中在本地居民、学生、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等群体,比较忽略对个体及私营业主、服务业人员、私营企业职工、务农农民的宣传动员,而实质上后者才是“平安三率”测评的主要被调查群体。在2869名受访者中,38.69%为个体和私营业主、12.57%为服务业人员、11.01%为私营企业职工,该类群体占到了受访对象的60%以上,这与2015年浙江省第三方测评被调查对象职业结构基本一致。浙江省第三方测评中,个体及私营业主、服务业人员分别占总样本的29.27%、21.50%。同时,对非本地户籍人员的宣传发动也存在较大不足。

三是对违法犯罪打击预防不足。治安安全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群众感受也最为直接,因其在群众安全感中的高权重占比,对群众安全感评价起决定作用。本次调查的2869名受访者,在被问及其与家人是否遭遇过治安事件时,有24.1%的群众表示遭遇过社会治安问题,其遭遇中入室盗窃、自行车(电动车)被盗、扒窃和诈骗发生比重最大,分别占7.81%、9.55%、4.39%、4.43%。同时,对受害人的受损财物追查返还、不安全心理疏导以及受害者预防教育不到位,导致受害群体不安全感不能得到及时转变,直接影响安全感评价。

四是对重点区域宣传动员不足。数据显示,2869名受访者主要集中在繁华街区(沿街商铺)、商场(市场)、车站(码头)等区域,分别占总数的31.33%、18.02%、8.43%,村庄、社区、学校周边分别为11.88%、11.53%、7.77%。60%以上受访者集中在繁华街区(沿街商铺)、商场(市场)、车站(码头),这与相关区域的职业群体结构保持了高度一致,多数人员为个体及私营业主、服务业人员。针对这些区域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尚存在不足之处。

五是对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组织动员不足。全市平安建设参与率只有29.21%,非本地户籍人员、自由职业者、服务业人员、务农农民、个体及私营业主等群体参与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直接影响了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知晓率的提升。

六是对乱点地区群众评价修复不足。在对全市52个镇街的调查中,治安、生产安全问题多发地的群众安全感普遍较低,如鹿城双屿、瑞安塘下、苍南龙港、浙南集聚区沙城,与当地其他镇街相比,群众安全感均低十个百分点以上,说明针对这些地区的危机干预、受害者及周边群众的和谐关系的及时修复还有待加强。

三、提高“平安三率”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平安三率”特别是群众安全感形成的多层性和复杂性,我们在提升“平安三率”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对“平安三率”的影响,同时要结合自身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全面加强对客观安全环境和主观安全环境的改善。客观安全环境上,持续加大对突出问题和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最大力度改善社会治安。主观安全环境上,在公共安全信息公开、风险预测预警、网络空间净化等影响个体主观判断的信息源头上下功夫,突出重点群体宣传发动,加强受害者心理修复,扩大平安建设参与面,系统提升个体风险感知能力和对平安建设的认同感、归属感。

一是要加强突出问题治理。平安建设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民意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就解决什么问题。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最突出的治安安全问题是入室盗窃、盗窃自行车(电动车)、扒窃、诈骗等违法犯罪,对该类犯罪公安机关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加快案件侦破,尽最大努力挽回受害者损失;同时,对于群众关切的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要结合温州市“大拆大整”出租房整治、“四无”经营企业整治、违法建筑拆除等系列专项行动及餐桌安全治理、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河道综合整治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平安建设客观环境,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客观基础。

二是要加强重点地区整治。对人员聚集、外来人口多的工业重镇和社会治安复杂、安全事故多发的重点地区,要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全力消除各类隐患和风险,切实提高当地群众安全感。乱点地区整治要抓住综治领导责任制“牛鼻子”,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和《浙江省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对治安问题突出、安全事故多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靠后的乡镇街道,综治部门可对其实行领导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追责手段,督促推动相关问题的集中整治,及时改善重点地区整体安全环境。

三是要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公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公共安全事件之所以产生群众恐慌,主要原因是群众对真相的无知和由无知产生的心理恐慌、焦虑,乃至产生信息传递偏差,最终导致盲目恐慌。③要使公共安全事件消极作用减至最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公开,并保证信息正规传播渠道畅通,使群众树立理性科学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诉求,防止引发网络炒作和谣言传播,避免因信息滞后或失真带来的群众集体性恐慌,给群众安全感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

四是要加强社会风险预测预警。个体安全感是建立在对各类社会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确定性基础上的心理感受④。因此,要提升群众安全感,必须建立涉及群众社会心理的风险预警机制。温州市平安办可以整合公安、市场监管、交通、消防、卫生、环境、气象等部门力量,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平安月报表制度,搭建平安大数据综合预警平台,通过数据的研判分析,定期向公众发布各类社会风险预警信息和意见建议,提高相关群众社会风险的防范能力,增强个体主观安全的确定性,切实提高安全感。

五是要加强工作宣传和网络治理。一方面,要注重正面宣传,公安、安监、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统和新媒体,全方位宣传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药安全、生态安全等的主要监管举措和成效,全面营造平安建设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注重舆情引导管控,对公共安全事件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做到依法处置、舆情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引导媒体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宣传;同时,对一些负面虚假谣言,与网信、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动处置,依法追究制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人员的违法犯罪责任。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媒体舆论环境治理,使安全感评价主体能更多地接触客观、理性的信息,从而推动其形成理性的安全观。

六是要加强重点群体的宣传动员。针对“平安三率”较低的16岁至30岁年轻群体,个体私营业主、服务人员、私营企业职工等职业群体和非本地户籍人员等对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平安宣传动员活动。年轻群体方面,要发动青工委、团委、学校等群团组织作用,通过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开展平安微拍、安全教育入课堂等活动,切实提高年轻群体的“平安三率”。个体私营业主、服务人员、私营企业职工等群体方面,公安、市场监管、安监等行政执法部门要在开展执法活动的同时,同步开展平安宣传动员,使执法规范与安全教育有机融合,并定期开展集中服务宣传活动,让该类群体能切身感受到政府部门保障其职业安全的行动力。非本地户籍人员特别是外来新居民方面,要充分发挥统战资源优势,在新居民联谊会、老乡会等社会组织中建立新居民平安建设先锋队,积极引导新居民参与平安建设。

七是要加强公共安全心理干预、修复。要建立完善社会心理干预机制,特别对受到治安违法犯罪侵害的个体,受到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等公共安全事件影响导致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群体,以及遇到突发事件心理处于危机状态的特殊群体,通过组建心理疏导专家队伍,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社会帮扶等工作,加强政府公关和媒体宣传等心理干预,尽快使相关人员从失衡、焦虑的心理恢复到正常心理,降低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树立起相关群体对政府安全管理的信心,降低受损害群体对平安安全感的负面评价。

八是要扩大平安建设群众参与面。实践证明,平安建设参与面广的地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知晓率也相应较高。这也符合社会学集体效能的一般理论,即一个地区群众参与公共安全事务越多,群众团结度、凝聚力越高,该地区的社会安全秩序也就越好。⑤因此,鼓励和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治安巡逻、邻里守望互助等平安建设活动,是提升“平安三率”最有效的方法。G20杭州峰会期间,温州市各地组建群防群治队伍40余万人,广泛开展“平安大巡防”“平安大保障”等志愿者活动,平安建设成效显著。温州市已将该做法作为一项基层创安的基本制度予以固化并长期坚持,这将对“平安三率”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金国华主编:《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心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3页。

②赵玲、陈家华、王凯民:《公共安全问题与公共安全感:基于上海市民公共安全感调查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90-93页。

③梁玉栋:《警惕公民社会安全感的缺失》,《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17期。

④刘召客:《群体事件中的群体挫折感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⑤乔治·B·沃尔德、托马斯·J·伯纳德等:《理论犯罪学》,方鹏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责任编辑:潘晶安)

D616

A

1674-3040(2017)04-0009-06

2017-05-03

刘万成,中共浙江省温州市委政法委专职委员、委务会议成员;郑升直,该政法委办公室(研究室)主任;林宝辉,该政法委维委处(稳评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参与率温州市知晓率
精益医疗管理在提高中医乳腺科住院医师专科诊疗方案知晓率中的应用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Rapid and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eomycin Residues in Milk*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