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在竞技运动领域的应用
——几种主流正念训练方法综述

2017-09-15 08:56黄志剑苏宁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冥想正念训练方法

黄志剑 苏宁

1深圳大学体育部(518600)2香港体育学院

正念在竞技运动领域的应用
——几种主流正念训练方法综述

黄志剑1苏宁2

1深圳大学体育部(518600)2香港体育学院

为提高运动表现,过去近40年间,以认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心理技能训练一直是运动心理实践中最常用的干预方法,但其效果一直未能获得足够的实证支持。近年来,一种强调以正念和接受为基础的训练方法开始在竞技运动领域兴起,并得到了一定的实证支持。本文通过对当前运动领域较为常用的正念训练方法进行系统介绍、比较和总结,在这几种主流的正念训练方法间建立较清晰的脉络,为正念训练方法体系在竞技运动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竞技运动;正念训练;心理训练;运动心理

1 前言

竞技体育中充满了各种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运动员在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的同时,都在力求获得最佳的竞技状态和稳定的高水平竞技表现。为了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和压力,并最终实现他们的目标,运动心理训练和干预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过去的近40年间,在竞技体育领域内,运动心理训练和干预使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大多源于心理技能训练(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PST)范式。PST又被称为传统心理技能训练[1],其理论基础主要受认知行为流派的影响[2]。这一类方法提高运动表现的基本理念是:当运动员发展和提高了控制内部状态(如认知、情绪和感觉等)的能力,就能够获得高水平竞技表现所必需的内部状态,进而也就能最大可能获得最佳运动表现[3]。许多研究已揭示传统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确实能够降低消极的内部状态,如焦虑,并能提升积极的内部状态,如自信心等[4-7]。

虽然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的心理技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变那些理论上与竞技运动表现有关的心理变量,但这些研究并未证实通过传统心理技能训练可使竞技运动表现产生显著变化[1]。而且,也很少有研究能够清楚地揭示这些内部状态的改变对运动表现究竟会产生怎样具体的影响[1,8]。因此,以控制机制为基础的(control-based)传统心理技能训练与最佳运动表现间的关系可能与其基本逻辑假设并不一致[1]。另外,有学者指出,许多研究的结果显示运动员即使不在最佳内部状态也能取得最佳的运动表现[9]。因此,在追求最佳运动表现的尝试中,传统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似乎未有期望般显著。

鉴于传统心理技能训练可能存在的局限,运动心理工作者们试图在传统心理技能训练之外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Kabat-Zinn等在1985年使用了一种完全有别于传统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帮助赛艇运动员备战奥运,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强调对运动员的正念(mindful⁃ness)训练[10]。此后30年间,正念训练逐步引起越来越多的运动心理工作者的兴趣与关注[10-12]。尤其近十多年来,正念训练更是在运动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应用[8,11-17]。

正念心理训练的思想根源于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是对当下体验不做判断的关注[18,19],是一种“坦然的、即时的、不做判断的觉知”[18]。它强调对当下实际情况(包括外部刺激和内部过程体验)进行不判断、不评价的注意,即能够注意到当下的实际情况,但却不对其进行好坏或者对错的评价[14],有助于对当下实际情况的高水平觉知和接受[18]。其目的在于改变个体与内部状态之间的关系,而非控制或改变内部状态本身的内容[11]。

为了提升运动表现,以控制为基础的传统心理技能训练强调控制并获得最佳内部状态,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1,8]。与之相比较,正念为基础的心理训练并不强调对内部状态的控制以及最佳内部状态的获得,而是强调对自身处境及内部状态不加判断和评价的注意,从而使得运动员能够更加自如地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与当下运动任务相关的线索上,而非对内部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控制上,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运动表现[15,16]。

鉴于正念训练在临床心理领域广泛且成功有效的应用[20-22],近十多年间,以正念思想和相应理论为基础,专门针对竞技体育情境的正念训练方法也不断被开发出来,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这些正念训练方法在自成体系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有借鉴与交叉,使得正念训练的体系和内涵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纷杂之态,在正念概念的理论届定与结构建立[23]、正念方法的适用范围、针对问题以及可能局限等问题上需要引起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

针对当前正念训练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混淆和混乱,本文拟对当前运动领域比较常用的、较为系统、开发较完善、效果已得到部分实践验证的正念训练方法按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总结和比较。一方面在几种主流方法之间建立较清晰的脉络;另一方面,也为正念心理训练方法体系的发展方向提供讨论基础。

2 运动领域的主流正念训练方法概述

从成果发表数量以及实践应用普及程度等因素考量,目前在体育运动领域较主要的正念训练方法包括:Gardner和 Moore[8,14,15,24]开发的正念-接受-投入训练(Mindfulness- Acceptance- Commitment approach,MAC);Kaufman等[25]开发的正念运动表现提升训练(MindfulSportPerformanceEnhancement,MSPE);Baltzell和Akhtar[12]开发的运动正念冥想训练(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Sport,MMTS);以及姒刚彦等[26,27]开发的正念-接受-觉悟-投入训练(Mindful⁃ness-Acceptance-Insight-Commitment,MAIC)。

2.1 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

鉴于以正念和接受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在主流心理学领域的快速发展[13],特别是受到以正念和接受为基础的训练在临床心理领域应用的启发[16],Moore和Gardner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他们的以正念-接受为基础的心理训练方法[24],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最终,以临床心理领域的接受和投入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28]和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29]为基础,Gardner和Moore整合发展出了一个系统的、手册化的、逐步展开的正念训练程序: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8,14,15]。

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的目的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athletic performance)和心理健康水平(psychological well-being)[24]。这一方法与传统心理技能训练要求通过控制或改变来获得最佳内部状态体验,进而获得最佳运动表现的思路有根本不同。它最基本的关注点是改变个体与内部状态体验之间的关系,而非直接去改变内部状态体验的内容和频率。

为获得最佳运动表现,MAC训练并不要求降低或有意识地控制内部状态,而是要求:(1)无论内部状态如何,要对其不判断地(即,不判断其好坏/对错)、即时地觉察和接受;(2)关注与任务相关的外部刺激,而非关注内部状态过程(包括,对内部状态的评价和控制);(3)一致的、努力的、个人价值驱动的运动行为投入[16]。

MAC训练最初发表版本包含了5个不同的训练干预阶段:(1)心理教育阶段;(2)正念阶段;(3)价值确认与投入阶段;(4)接受阶段;(5)综合与练习阶段。训练课通过8节结构化的课程来完成。随后,Gardner和Moore基于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需要对最初版进行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1,30]。以实证为基础,针对“训练时间的灵活性”、“亚临床(subclinical)心理障碍的解决”等方面加以调整和完善以后,初版MAC训练计划最终被发展成了一个更为灵活完善的、包含有7个模块的MAC训练计划[15]。

调整后的MAC训练保持了其最初版本的基本组织结构,但在新的MAC计划里,训练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加灵活地决定完成训练所需的具体时间,如有心理障碍的对象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整个训练,而没有心理障碍的一般对象完成训练所需的时间就能够相应的短一些。调整后,MAC训练的7个模块包括:(1)对训练对象进行基本的心理教育;(2)介绍正念和认知解离(cognitive defusion);(3)介绍价值和价值驱动(values-driven)行为;(4)介绍接受;(5)提升投入;(6)技术巩固结合与平衡:将正念、接受与投入结合;(7)维持和提升正念、接受与投入。其使用到的主要练习有:简要定心练习(Brief Centering Exer⁃cise)、正念洗盘子练习(Washing a Dish Mindfulness Exercise)、正念呼吸练习(Mindfulness of the Breath Exercise)和投入表现价值练习(Committing to Perfor⁃mance Values Exercise)[15]。

MAC训练最初设定的适用对象的范围为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到老年人,后又进一步对训练课程的言语和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完善,使其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年龄较小的青少年[1]。迄今为止,MAC训练已在不少实证研究中被应用于精英和青少年运动员。在这些研究中,有一些专门对 MAC 训练的效用进行了验证[14,31,32],有一些将其与传统的心理技能训练进行比较,并证明其效果优于传统心理技能训练[31,33]。现有研究的结果均表明MAC训练能够提升运动表现[14,30-33],大部分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其能提升正念觉察、正念关注和经验接受能力,且还有部分研究的结果表明其对提升运动员的流畅状态(flow states)也具有作用[31,32]。

2.2 正念运动表现提升(MSPE)训练

同样是受到正念训练在临床心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影响和驱动[20,34-36],Kaufuman 等[25]在结合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和正念认知疗法(MBCT)的基础上,发展了针对运动员的正念运动表现提升训练(MSPE)。其开发之初的基本目的是借助于此训练来改善运动员的流畅状态(flow states)、竞技表现(athletic performance)和影响竞技表现的心理因素。为了适应运动员繁忙的运动训练日程安排,MSPE训练缩短了时间周期。整个训练为期4周,每周1节课,每节课约2.5至3个小时[13,25]。它的练习以正念冥想(mindful meditation)为核心,吸收借鉴了MBSR和MBCT中所用到的关键练习,如静坐冥想(sit⁃ting meditation)、身体扫描(body scan)、正念瑜伽(mindful yoga)等。除此之外,Kaufman等[13]还专门在练习中加入一项针对运动特征的冥想练习——行走冥想(walking meditation)。

Kaufman等[25]认为那些需要有效关注在精细动作上的自控节奏(self-paced)、客观评分的(objectively scored)、以封闭性(closed-skill)技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能够从MSPE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如射箭和高尔夫等。目前为止,已有一些研究将MSPE训练应用到射箭、高尔夫和业余长跑运动员的训练中[13,17,25],并对其效用进行了验证。这些研究的结果均表明MSPE能够提高正念觉察和正念关注能力。且所有研究结果均表明其能提升运动员的流畅(flow)水平,特别是状态流畅(state flow)。这些研究的结果还表明MSPE训练能够改善与运动相关的心理因素,如提升运动自信[25]和降低认知干扰[17]。另外这些研究的结果基本也都表明了MSPE训练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虽然可能由于MSPE训练周期较短,有研究的结果显示训练结束后未能立即看到运动表现的改善[13],但随后进行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该训练对改善运动表现是有效的[17]。

2.3 运动正念冥想(MMTS)训练

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和MSPE训练作为运动领域两大主要的正念训练模型虽然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但有研究认为二者对时间和资源方面的投入要求较高。因此,Baltzell和Akhtar[12]针对训练时间跨度和每节课程时长进行专门考量,开发设计出了运动正念冥想(MMTS)训练。整个训练周期共6周,包含12节课程,每节课程30分钟[12,37]。

MMTS训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正念和接受水平,促进运动员能不评价地去感知和思考。但它并没有把根本目的直接瞄准提升运动表现[37]。这一方法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训练:(1)开放的觉察能力;(2)对自己和队友的关怀;(3)集中注意力;(4)消极心理状态的接受。

MMTS训练作为一个专门针对运动员进行的正念冥想训练课程,包含了Sedlmeier等[38]2012年提到的教授冥想初学者所需的一些典型工具(如,观察呼吸,呼吸计数,明确各种体验感受等)。除此之外,考虑到负面判断会对正念产生的影响,训练专门加入了同情练习(compassion exercise)[39]。

MMTS训练追求简洁高效,且根据其本身的内容设计(如,对自己和队友的关怀),其更倾向于应用于团体,特别是团体项目(如,足球等),进行团体授课。作为近两年内新近开发出来的正念训练,对MMTS训练的实证应用,特别是已发表的实证研究并不多。目前,MMTS训练已被个别研究应用于足球和赛艇运动员[12,37]。由于MMTS训练设计本身并未直接针对提升运动表现,因此已有的个别研究也并未针对运动表现本身和运动表现的改变进行报告。但这些研究均表明MMTS训练对改善运动员的正念水平、觉察水平和对情绪体验的接受水平有效,并且通过训练提高了团队凝聚力。

2.4 正念--接受--觉悟--投入(MAIC)训练

正念虽源于东方宗教哲学[18,19],却最先为西方学者所重视并大力应用于临床及运动领域。在西方学者的影响和促动下,姒刚彦等[40]结合对东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与感悟,在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的基础上,融入逆境应对理念和禅宗觉悟,设计开发了专门针对亚洲运动员的正念-接受-觉悟-投入(MAIC)训练[26,27]。

MAIC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行为过程,提高行为有效性,提高运动表现水平[27]。该训练共设计了7个章节:(1)正念训练准备;(2)正念;(3)去自我中心;(4)接受;(5)价值观和觉悟;(6)投入;(7)综合练习。训练内容涵盖了“正念”、“去自我中心”和“接受”三个方面技能的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MAIC和 MAC中都涉及行为价值有关的干预内容和相应练习,这与本文中其它两种正念训练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在 MAC中,强调对行为价值的确认和价值驱动行为,从而提高个体对行为的投入。即侧重于从价值确认和投入提升个体行为的动力以及对行为的承诺,在行为-个体关系中,着眼于行为一端的解读和干预改变。而在 MAIC中,则强调价值观和觉悟,即一方面通过检讨和明确个体的价值观,促进对行为意义统一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觉悟”这一东方文化中相当独特的概念[41],促进个体对行为内在本质规律与意义形成新的体验。在行为-个体关系中,着手从个体一端出发进行提升和改变。所以在 MAIC体系中更侧重对个体认知体验的干预,促进个体认识“境界”的提升[42]。具有相当独特的文化特征。

与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相似,完成正念-接受-觉悟-投入(MAIC)训练的时间也具有一定灵活性,可根据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决定完成整个训练所需的时间跨度。一般来讲,完成MAIC训练大致需要7~8周,每周1节课程,每节课程60分钟左右。

MAIC训练已被实证研究应用于花样游泳运动员[43]、体育高校学生[44],其效果也得到了初步验证。这些研究的结果均表明MAIC训练有助于改善正念和接受水平以及运动表现。另外,其中一研究的结果还表明MAIC训练对于改善心理韧性和心理流畅也有效果[44]。

3 运动领域主流正念训练方法比较述评

3.1 不同正念训练方法的发展缘起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和本文前述内容,可以将运动领域目前已有的几个主流正念训练方法发展之初的源动力归纳为以下两点:(1)在传统心理技能训练(PST)外寻找更为合适、有效的训练方案;(2)临床心理领域正念训练的发展与促动。

本文介绍的四种运动领域的主流正念训练方法,大多是基于临床心理领域的正念训练方法发展而来,表1对这些训练方法的缘起关系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对比:

表1 运动领域正念训练方法根源

通过表1及前述相关内容可以发现,四种运动领域主流的正念训练方法在其根源方法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尽相同的内容。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正念运动表现提升(MSPE)训练和正念-接受-觉悟-投入(MAIC)训练(基于的MAC以MBCT为基础发展而来)开发时均以Segal等[29]的正念认知疗法(MBCT)为基础;而不同之处在于,除MBCT以外,他们还各自融入了不同的理论或观念作为基础。这些不同的内容也正是这些方法各自的特色之处。MAC训练融入了Hayes等的接受和投入疗法(ACT)[28],以其为基础,着重强调了接受和个人价值导向行为的驱动和投入[1,14-16,45];MSPE训练融入了Kabat-Zinn[35]的正念加压疗法(MB⁃SR),对压力应对更具针对性[13,25];MAIC融入了东方文化因素禅宗觉悟和本土运动心理模型逆境应对,使得正念训练更加本土化,更加适合东方社会文化背景[26],从思想根源上也更接近于正念之本质。而运动正念冥想(MMTS)训练则主要是以正念冥想技术(Mindful⁃ness Meditation,MM)为基础。正是由于这些根源上的不同/特色,使得这些方法可能在根本目的、主要技术、目标对象等方面存在些许差异。

3.2 不同正念训练方法的发展初衷

总的来讲,运动领域的几种主流正念训练方法都希望在传统心理技能训练(PST)途径之外,以正念相关概念和理论为基础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健康和表现提升方面的帮助。但不同的训练方法在开发设计时的初衷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一方面反映了开发者们对正念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侧重,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不同正念训练方法在解释和执行层面上的具体差异。表2将对这些训练方法的发展初衷进行简要的呈现和对比:

表2 运动领域正念训练方法发展初衷

通过表2及前述相关内容可发现,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正念运动表现提升(MSPE)训练和正念-接受-觉悟-投入(MAIC)训练等3种方法的设计初衷都直接指向了运动表现的提升和完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运动表现的提升和完善之外,MAC还旨在提升/完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well-being)水平,MSPE训练则注重对运动员心理流畅(flow)特别是状态流畅(state flow)的提升[25],MAIC则从东方文化出发强调提升运动员的觉悟(以新的智慧与觉知对待事物)水平。然而,因认为还无法确认正念训练与提高运动表现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关系[12,37]。 Baltzell等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将运动正念冥想(MMTS)训练的初衷定位于运动表现的提升,而主要指向了提升正念和接受水平。这些方面的提升可能会影响运动表现的完善。

这些正念训练方法在设计初衷上的差异看似细微,但对于具体方法操作层面的影响却是明显的,同时也使得这些方法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有所不同。最终影响了实践工作中问题解决的效率(efficacy)。

3.3 不同正念训练方法中主要练习技术的比较

运动领域几种主流正念训练方法的具体训练内容均以正念为基础(mindfulness-based),但训练内容的侧重又有所差别。因此可根据训练的核心内容将他们分为两类:一类以教授/培养正念(teaching/cultivate mind⁃fulness)为核心;一类以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为核心。由于所侧重的核心内容不同,不同训练方法所使用的的具体技术练习也有所差异。表3将对这些方法的侧重核心和具体技术练习进行简要呈现、对比:

表3 运动领域正念训练的训练内容核心及技术练习

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和正念-接受-觉悟-投入(MAIC)训练均以教授/培养正念为核心,通过培养正念的练习(如,正念洗盘子练习,定心练习,正念呼吸练习,正念身体活动练习等)和投入价值目标驱动的练习(如,投入表现价值练习,定力练习等)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灵活性[45],从而促进行为表现,注重的是对个体认知的教育与引导。而正念运动表现提升(MSPE)训练和正念冥想(MMTS)训练则以正念冥想练习为核心,强调定期的、有规律的正念冥想练习,通过正念冥想练习来提高正念和接受水平,并影响运动表现。这类更注重正念练习所带来的体验对个体的影响与改变,却并不关注认知层面的干预,如觉悟,价值以及对价值驱动行为的投入[25]等。

3.4 不同正念训练方法的课程时间设计比较

针对运动员群体紧张的训练比赛日程安排,运动领域的正念训练方法在时程上都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力求课程的时间安排能够适合运动训练的时间特点。不同的方法、在课程时间的跨度以及每节课程的时长等方面各有不同,并各有长短。表4对这些训练方法的课程时间设计进行了总结和对比:

表4 运动领域主要正念训练方法课程时间设计

3.5 运动领域正念训练方法的实证研究支持

目前,运动领域几种主流的正念训练方法的效果均在一些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表5对已经发表的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受开发时间早晚的影响,目前为止有关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应用的研究最多,且正念-接受-投入(MAC)训练的开发也相对最为系统和完善,也已形成了手册化的训练内容。其次,有关正念运动表现提升(MSPE)训练应用的研究较多,而有关运动正念冥想(MMTS)训练和正念-接受-觉悟-投入(MAIC)应用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在被试群体上,已有研究中的被试多为各运动项目成年或大学运动员。只有MAC训练被应用在青少年运动员之中,这是由于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特别是对适应年龄层面的拓展,使其能够较好的适用于青少年运动员群体。而另一方面,MSPE训练则可能对压力相对较大的长跑运动员群体更为有效[13,17]。

从方法学角度来看,现有的实证研究样本量均不大,多数为个案研究或单被试实验设计研究。从研究目的来看,已有研究多为检验某正念训练方法本身的效用。对于发展时间较长的MAC训练,已有研究对其与传统心理技能训练(PST)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且发现其效果优于传统心理技能训练。

从研究结果的发现来看,四种训练方法对正念和接受水平的效果均得到了有效证明,但由于前文所提到的缘起、初衷、练习技术、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正念训练方法效果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有所差异。如研究结果发现,MAC训练和MAIC训练均对运动表现的提升有效。长期跟踪研究也证明了MSPE训练对运动表现的提升有效[17]。而MMTS训练在设计时并未将研究目的直接指向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因此相关研究的结果也没有反映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表5 运动领域主要正念训练方法相关实证研究

4 讨论与展望

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训练第一次被应用于运动领域至今已有30年,这段时间里,这一基于东方宗教哲学理念的新兴训练方法在运动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不少开发较为成熟的正念训练方法在运动领域涌现出来[11,45]。应用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和问题情境对这些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和应用。今后在竞技体育领域的正念训练研究与应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在应用中对不同正念训练方法的选择

从咨询心理学众多流派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用以处理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选择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就是“匹配”假说(march hypothesis)[46]。该假说认为不同心理咨询流派的总体效果基本相同,但对于不同的来访者和/或不同问题的效果却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心理咨询流派与来访者及其问题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匹配现象。即一种方法在某一类个体及其问题的解决上优于另一种方法,但不是在所有个体和所有问题上都有明显优势。

本文对4种目前在竞技体育领域常用的正念训练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虽然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正念思想而发展和设计的,但在目标、体系和方法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与侧重。在实践中对这些方法的应用与选择,应采用“合适/不合适”,而非“优/劣”的比较。一方面取决于实践者自身的背景和偏好,另一方面则应该充分考虑这些方法之间的差异,逐步积累关于不同方法适用人群与问题的知识经验。以最大程度地达到“匹配”。

4.2 正念训练方法与运动项目特点的结合

不同正念训练方法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的应用还应考虑与运动项目特点的结合。由于不同项目在训练过程和比赛形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运动员和教练员心理的影响、塑造和要求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对某项目进行系统正念干预之前应结合项目的心理规律与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正念训练方法。如刘涛等[47]在对香港武术队开展长期正念训练干预时,首先对武术项目进行了分析,从以关闭性运动技能为主的运动项目到接受裁判评分的难美稳表现等4个方面总结出武术套路训练比赛的4类心理特点,从而选择了正念-接受-觉悟-投入(MAIC)作为主要方法进行长期系统应用,保证了正念训练方法选择与运动项目的契合。

4.3 正念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应用的前景与问题

随着正念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领域也将迎来对正念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兴趣。从研究方面,对正念概念本质的认识还刚刚开始,将正念作为文化概念和作为科学概念的两种倾向同时存在,且渐行渐远。如何将两个方向的成果融会贯通,从而使正念的发展既避免走向个人经验的神秘化,又避免因不断分析还原而丧失在应用中的生态效度和生命力?在应用方面,将会有越来越多正念训练方法被提出和改进。方法的多样化和标准化可能成为正念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应用的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并不矛盾,但当实践者面对越来越多的方法时,熟悉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根据实际需求有效加以区分和选择,从而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效率最佳的运动心理服务也将成为一种新挑战。

[1]Moore ZE.Theoreticaland empiricaldevelopmentsof the 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 (MAC)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enhancement[J].J Clin Sport Psy⁃chol,2009,4:291-302.

[2]Meichenbaum D.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An inte⁃grative approach[M].1977,New York,NY:Plenum.

[3]Hardy L,Jones G,Gould D.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sport: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ite perform⁃ers[M].1996,New York:Wiley.

[4]Burton D.Winning isn’t everything:Examining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goals oncollegiate swimmers’ cogni⁃tions and performance[J].Sport Psychol,1989(3):105-132.

[5]Daw J,Burton D.Evalu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iate tennis players[J].Sport Psychol,1994,8:37-57.

[6]Maynard IW,Smith MJ,Warwick-Evans L.The effects of a cogni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n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and performance in semi-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J].J Sport Exerc Psychol,1995,17:428-446.

[7]Murphy SM,Woolfolk R.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on competitiveanxiety and performance on a fine motor skill accuracy task[J].Int J Sport Psychol,1987,18:152-166.

[8]GardnerFL,MooreZE.Clinicalsportpsychology[M].2006,Champaign,IL:HumanKinetics.

[9]Hanin YL.A study of anxiety in sport,in Sport psycholo⁃gy:An analysis of athlete behavior[M],WF Straub,Edi⁃tor.1980,Movement Publications:Ithaca,NY.p.236-249.

[10]Kabat-Zinn J,Beall B,Rippe J.A systematic mental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o opti⁃mize performance in collegiate and Olympic rowers[C],in World Congress in Sport Psychology.1985:Copenha⁃gen,Denmark.

[11]Birrer D,Röthlin P,Morgan G.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performance: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J].Mindfulness,2012(3): 235-246.

[12]BaltzellA,AkhtarVL.Mindfulnessmeditation training for sport(MMTS) intervention:Impact of MMTS with di⁃vision I female athletes[J].The Journal of Happiness&Well-Being,2014,2(2):160-173.

[13]De Petrillo L,Kaufman K,Glass C,et al.Mindfulness for long-distance runners:Anopen trial using mindful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MSPE)[J].J Clin Sport Psy⁃chol,2009,4:357-376.

[14]Gardner FL,Moore ZE.A 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MAC) based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en⁃hancement: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J]. Behav Ther,2004,35:707-723.

[15]Gardner FL,Moore ZE.The psychology of enhancing hu⁃man performance:The 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MAC)approach[M].2007,New York:Springer.

[16]Gardner FL,Moore ZE.Mindfulness and acceptance mod⁃els in sport psychology:A decade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tific advancements[J].Can Psychol,2012,53(4):309-317.

[17]Thompson R,Kaufman KA,DePetrilloLA, etal.One year follow-up of Mindful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MSPE) with archers,golfers,and runners[J].J Clin Sport Psychol,2011,5:99-116.

[18]Kabat-Zinn J.Wherever you go,there you are: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M].1 ed.1994,NY:New York:Hyperion.

[19]Marlatt GA,Kristeller JL.Mindfulness and meditation,in Integrating spirituality into treatment[M].WR Miller,Edi⁃tor.1999,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Washington,DC.p.67-84.

[20]Baer RA.Mindfulness training as a clinical interven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Clin Psychol:Sci⁃ence and Practice,2003(10):p.1250143.

[21]Chiesa A and Serretti A.A systematic review of neurob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s[J].Psychol Med,2010,40(8):1239-1252.

[22]Hofmann SG,Sawyer AT,Witt AA,et al.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a meta-analytic review[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10,78:169-183.

[23]钟伯光,姒刚彦,张春青.正念训练在运动竞技领域应用述评[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1):18-22.

[24]Moore ZE,Gardner FL.Taking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Integrating empirically support⁃ed interventions into a self-regulatory modelof athletic performance[C],in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1:Orlando,FL.

[25]Kaufman K,Glass C,Arnkoff D.Evaluation of Mindful Spor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MSPE):A new approach to promote flow in athletes[J].J Clin Sport Psychol,2009,4:334-356.

[26]姒刚彦,张鸽子,苏宁,等.中国运动员正念训练方案的思想来源及内容设计[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1):56-61.

[27]姒刚彦.运动员正念训练手册 [M].2014,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8]Hayes SC,Strosahl K,Wilson KG.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therapy:an experientialapproach to behavior⁃change[M].1999,New York:Guilford.

[29]Segal ZV,Williams JMG,Teasdale JD.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ng relapse[M].2002,New York:Guilford.

[30]Wolanin AT. Mindfulness- Acceptance- Commitment(MAC) based performanceenhancement for Division I col⁃legiate athletes;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M].2005,La Salle University.

[31]Lutkenhouse JM.The case of Jenny:A freshman colle⁃giate athlete experiencing performancedysfunction[J]. J Clin Sport Psychol,2007,1:166-180.

[32]Schwanhausser L.Application of the 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MAC) protocol with an adolescent springboard diver[J].J Clin Sport Psychol,2009,4:377-395.

[33]Hasker SM.Evaluation of the 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MAC) Approach forEnhancingAthletic Performance[D].2010,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34]Bishop SR,Lau M,Shapiro S,et al.Mindfulness: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J].Clin Psychol:Science and Practice,2004,11:230-241.

[35]Kabat-Zinn J.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u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Gen Hosp Psychiatry,1982(4):33-42.

[36]Kabat-Zinn J.Full catastrophe living[M].1990,New York:Delta.

[37]Baltzell B,Caraballo,N,Chipman K,et al.A qualita⁃tive study ofth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sport:Division I female soccer players’ experience[J].J Clin Sport Psychol,2014,8:221-244.

[38]Sedlmeier P,Eberth J,Schwarz M,et al.The Psychologi⁃calEffectsofMeditation:A Meta-Analysis[J].Psychol Bull,2012,138(6):1139-1171.

[39]Hofmann SG,Grossman P,Hinton D.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Meditation:Potential f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J].Clin Psychol Rev,2011,31:1126-1132.

[40]姒刚彦.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26(10):43-48.

[41]姒刚彦,蒋小波.望闻问切-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社会—文化脉络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191-195.

[42]张凯,张力为.道与术:中国文化对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启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196-199.

[43]Si G,Lo CH,Zhang CQ.Mindfulness training program for Chinese athletes and its effectiveness,in Mindfulness and Performance[M],A Baltzell,Editor.201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NY.p.235-267.

[44]Zhang CQ,Si GY,Duan YP,et al.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on beginners’ performance and experi⁃ence in dart throwing: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sychol Sport Exerc,2016,22:279-285.

[45]Longshore K,Sachs M.Mindfulness training for coaches:A mixed-method exploratory study[J].J Clin Sport Psy⁃chol,2015,9:116-137.

[46]Harold H.Differentiating between Counseling Theory and Process[G].ERIC Digest.1992 [cited 2016 12,25];Available from:http://www.ericdigests.org/1992-3/theory.htm.

[47]刘涛,刘晓蕾,郭伊纳,等.正念心理训练干预武术套路效果评价研究:以香港武术队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5):88-92.

2016.11.28

黄志剑,Email:zhijian.huang@gmail.com

猜你喜欢
冥想正念训练方法
花朵的冥想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蓝的冥想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冥想》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