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储成志+林靓+冯梅+王晓戎
摘要:角色扮演教学法能够向学生提供比其他教学模式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表现机会。在中医内科学病案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克服学习畏难情绪,增强学生求知欲;整合中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中医临床思维,提升学生辩证能力。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病案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9-0183-02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课程,也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并掌握好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将为学好中医其他临床课程,形成中医类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中医临床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临床病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实践补充,而且更是每个病症的真实应用,是临床课程中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目前,仍以教师主动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轻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诊断处理能力较差。近年来,笔者在中医内科学病案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教学法。所谓“角色扮演”教学法,即某病证讲授后,列举1—2个临床病案,让一组(两个)同学准备,在讲台上扮演“医生”或“患者”,由“医生”询问病情,“患者”根据病案向“医生”回答,最后“医生”作出病名诊断并指出证候、治法、选用的方剂和中药。现以2014级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班,简称定向班)学生为例,对“角色扮演”法教学效果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一、优势
1.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是临床常见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讲解结束时,列举1—2个临床病案。以往,病案教学多采用老师单独讲授法,介绍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呈“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课题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角色扮演”,让同学们提前做好准备,上讲台扮演“医生”和“患者”,活跃了课题教学氛围,台上与台下的同学共同思考,都能够积极融入教学活动。通过对临床医案举例,让同学真切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过程及临床论治具体情况。有超过65%的同学认为“角色扮演”寓教于乐,激发个人学习中医的兴趣,活跃课程教学气氛,集中学习注意力。
2.克服学习畏难情绪,增强学生求知欲。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中,认为中医晦涩难懂,学习畏难情绪较为普遍。学生理解中医理论知识仅停留在教材表面,对中医内科学临床知识掌握,大多选择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通过临床病案展示,学生自身参与演绎,能切身体会了一个个完整的诊病过程,化平面教材理论知识为立體医患实践沟通,加强了对中医临证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锻炼了同学们的胆量,增强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以及对医生患者不同角色的理解。有54%的同学表示,以前课堂学习只是听一听,课后背一背,很少用心体会。通过角色演绎,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克服学习畏难情绪,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学习乐趣,学习效果较前提高很多。
3.整合中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中医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医内科学是建立在诸多专业基础课上的专业课,也是通向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课程的桥梁,必须学习、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对临床病症有更深入的把握。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病案分析能将学生所学的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真正使中医内科学成为一门临床实用的学科。通过“角色扮演”,扮“医生”的同学,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病人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这就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如问诊的“十问歌”,了解问诊的内容、次序,围绕患者主诉展开有目的询问等,切实体会从事临床工作需要的方法和要求;通过反复交流练习,从不会张口问话,到与病人熟练交流;从深奥莫测的中医术语,到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扮“患者”的学生,用自身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体会患者的病痛不适,完成与医生的交流。通过练习,超过50%的学生认识到临床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的重要,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学会了与患者沟通、交流,把病案演活了,医生当真了,更能理解病人痛苦,加强医德教育,同学们对后期临床见习和实习就更加期待了,距离真实诊病环境更接近了。
4.训练中医临床思维,提升学生辩证能力。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而临证之时,除了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中医临床思维。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不是一蹴而就,在教学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角色扮演”教学中,以医案说明医理,用事实说明医贵明辨病因病机,果断施治。只有勤于临床,注重实践,善于观察,不断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地有意识的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思考病情,才会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临床思维方式,正如俗话说“药不对方哪怕用船装,药对了方只要一碗汤”。通过“角色扮演”,同学们学会了临证思考,训练了中医临床思维,完成了疾病的辨证论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最后一题是病案分析题(满分15分),题干中列出一个病案,要求考生分析其病名、证型、治法、使用代表方及药物组成。在中医定向班级中,得分为满分(15分)有2人,占5.56%;14分有19人,占52.78%;13分有5人,占13.89%;12分有3人,占8.33%;分数在12分以上共有29人(全班36人),占总人数80.56%。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较能准确分析具体病案,中医临床思维正在逐步显现。
二、缺点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组(一对一)模式,即两名同学中一名扮演医生,一名扮演患者,所用的时间过长,因学时限制,只能部分同学参与,还不能满足全体同学都参与。同时,受教学场地的限制,也不能有多组同学在教学中同时展示。有些选取的病案病情较为复杂,同学善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出临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等,这些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总结
角色扮演教学能够向学生提供比其他教学模式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表现机会,所以一直被国外教学改革的倡导者们所青睐。本学期教学中,此教学法调动了同学们学习中医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在《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中,中医骨伤专业1班共25人,平均成绩为71.72分;2班共23人,平均成绩为64.74分;针灸推拿专业3班共32人,平均成绩为65.63分;中医定向班共36人,平均成绩为75.92分。可以看出,中医定向班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也高出总体平均分(69.96分)6分。同时,也改变了同学们以往对中医博大精深,晦涩难懂的看法,揭开了中医治病的神秘面纱,培养训练了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了辨证论治水平,对中医临床充满期待。总之,角色扮演教学法不仅适用于中医内科学病案教学,而且也适合临床其他各科的教学,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建章.中医内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
[2]杨彦,王飞,张怡.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病案教学法的应用及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4):3.
[3]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20)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