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兵++马妮
摘要:对武陵山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将该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分为农艺术文化资源、农饮食文化资源、农畜禽文化资源、农器具文化资源、农作物文化资源、农服饰文化资源等类型;分析了片区内各类型农耕文化资源的要素、特点及价值;并从有利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当地农耕资源、有利于发展当地休闲农业等方面对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挖掘
中图分类号:U695.1+4;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6-318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6.046
The Excava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WANG Hong-bing,MA Ni
(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 Huna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angde 415000, Hunan, China)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were deeply excavated and combed. Dividing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resources in the area into agricultural artistic cultural resources, agricultural food culture resources, agricultural livestock and poultry cultural resources, agricultural implement cultural resources, crop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clothing cultural resources, the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various agricultural culture resources in the area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benefit for inheriting local folk culture, improving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ng local farming resources, developing local leisure agriculture etc.
Key words: Wuling mountain area; agricultural culture; excavation
農耕文化是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服务农业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1]。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是其重要特征,与和谐、环保、低碳理念不谋而合。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片区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该片区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事文化精髓,逐渐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和白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多民族地域农耕文化。近年来,该片区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了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农耕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由于对该片区农耕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整理还不够深入,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存在雷同多、特色少、整体水平偏低等现象[2],导致该片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农耕文化资源的融入不够系统,乡村特色凸显不够。为立足武陵山片区本土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武陵山片区特色的农耕文化景观[3],本研究对该片区农耕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根据其文化要素,将其划分为农艺术文化资源、农饮食文化资源、农器具文化资源、农作物文化资源、农畜禽文化资源和农服饰文化资源等类型。以期为该片区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乡村旅游产品项目开发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农艺术文化资源的挖掘
1.1 农艺术文化的定义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手段和巧妙的构思带给人美的精神享受。农艺术文化是由农民自己编创的反映农村新变化、建设农村新生活等方面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1.2 武陵山片区农艺术文化资源要素
武陵山片区农艺术文化资源第一要素是精神层面,农艺术文化是反映当地农耕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也可以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要素是活动层面,农艺术文化是当地农民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1.3 武陵山片区农艺术文化资源特点及价值
1)传统性与民族性。武陵山片区的农艺术文化资源不胜枚举,如张家界阳戏、白族仗鼓舞、土家族梯玛歌、花灯戏、苗族古歌、湘西苗族鼓舞、侗族芦笙音乐、龙舞、赛龙舟等,这些特有的农艺术文化既反映了武陵山片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传统,更反映了各少数民族独有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endprint
2)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农艺术文化也是各有特色。武陵山片区农艺术文化资源包括视觉上的自然山区景观,视听上的民族音乐歌舞等。无论哪种存在形式都揭示着当地民俗与文化内涵;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蕴涵着当地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展现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图1)。
武陵山片区农艺术文化资源的挖掘有利于继承和保护当地农耕文化的原始资源;对挖掘当地农耕文化中的农耕景观造景[4]元素、农耕故事有着深远的研究价值。
2 农饮食文化资源的挖掘
2.1 农饮食文化的定义
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饮食文化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还具备“滋、养、补”的特点,农饮食主要针对农村人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采用农村食材制作的原生态、环保、健康饮食,农饮食文化是用农村食材元素来表达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生活情趣的非物质文化。
2.2 武陵山片区农饮食文化资源要素
如何凸显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饮食是农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武陵山片区农饮食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饮食中色、香、味、形、器的视觉综合运用上。“色”是食物的自然色彩,没有人为加工,没有卖相,但质朴自然,足以体现古色古香的农饮食特色;“香”是独特古香,这也是与大众食源的巨大区别,如乡村腊肉,乡里酸菜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体现了很浓的乡土特色;“味”是原汁原味,农饮食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有利于保持食物的原味性;“形”是食材的固有形态,农饮食中食物的形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特有的原生态形状,它强调的是与器的合作;“器”是指饮食的器皿,农食器的造型精致特别,材质环保、古朴,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协调,对于农饮食文化的挖掘有着深远意义。
2.3 武陵山片区农饮食文化资源特点及价值
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村饮食作为家庭常用的膳食,能够根据各地的现有条件,重视原料的综合利用,以最经济的形式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擅长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美味佳肴,这是武陵山片区农饮食文化资源的突出特点,为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饮食文化提供基础。
2)地方风味,特色突出。武陵山片区的农饮食资源绿色环保,与大自然相协调,制作方法简易,味美爽口,体现了本土的地方风味特色,如杀年猪、打糍粑、熏腊肉、扯白糖、酿米酒、坛坛菜等(图2)这些最原始的生产方式与最传统的农耕文化,犹如一幅旷达怡人的诗意乡村画卷,这些来自乡间自产的传统农家饮食,恰恰是今天餐桌上的奢侈品。
武陵山片区的农饮食文化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产业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旅游者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当地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弘扬当地的饮食文化,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
3 农器具文化资源的挖掘
3.1 农器具文化定义
生活中的器具很多,农器具是专指农业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工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工具。农器具文化是用农器具元素来表达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生活情趣的非物质文化。
3.2 武陵山片区农器具文化资源要素
武陵山片区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器具资源丰富,包括簸箕、风车、箩筐、酸菜坛、土钵、粮仓等,根据材质的不同将农器具分成五类:竹器、窑器、木器、铁器和石器。
1)农用竹器。农器具中的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技艺高超,又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蕴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造型和色彩都具备独一无二的古朴美,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材质美,是农耕文化景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图3)。
2)农用窑器。南宋《百宝总珍集》称瓷器做窑,农窑中烧出的砖瓦亦可统称窑器。现今所谓窑器即指古瓷器。陶瓷是该地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水缸、酸菜坛(图4)、土钵、砖瓦等,材质有很强的纹理感,造型独特,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既节能减排又绿色环保,使当地的农耕景观[5]独具特色,在景观中重复排列,有很强的构成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3)农用木器。农耕木质器具包括风车、打谷机、水桶(图5)等农业工具,这些造型独特的景观素材只有农村才有,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农耕器具已成为稀世珍宝。
4)农用铁器。农耕铁器农具优越于石器农具,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从外观来看,它们的质感细腻,造型多半尖锐,作为乡村旅游的景观[6]在造型上要进行包装和改进(图6)。
5)农用石器。武陵山片区的农耕石器有很多,如石磨、舂对(图7)、碾子、石磙等,这些看似笨重的农具却有其独特的粗糙美,很强的肌理感,是园林和乡村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3.3 武陵山片区农器具文化资源特点及价值
1)种类多。武陵山片区农用器具种类繁多,资源丰富,部分地区和民间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农器具,农器具文化包括实物文化资源和审美意识文化资源。
2)纹理美。武陵山区的竹器、窑器、木器、铁器、石器等都是采用原生态材质,具备特殊的材质纹理美,也是人們对农耕审美文化的一种精神追求。
武陵山片区的农器具在生态旅游[7]景点如何复原和再现,如何缩微农器具工艺品的开发,农器具摄影作品及美术作品创作等都是当下农耕审美文化的新视角[8]。
4 农作物文化资源的挖掘
4.1 农作物文化的定义
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生物的一种。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两大类。农作物文化就是用农作物元素来表达农业生产生活情趣的非物质文化[9]。endprint
4.2 武陵山片区农作物文化资源要素
武陵山片区的农作物资源也相当丰富,以水稻、玉米、南瓜、红薯、辣椒等为主。收割后的水稻便成了稻草,一种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农作物是不可多得的乡村造景材料;农民收成里的南瓜、玉米、稻谷等也有其特有的古香古色,乡土的色彩,不可拷贝的造型让美轮美奂的乡村景观[10]自然淋漓尽显(图8)。
4.3 武陵山片区农作物文化资源特点及价值
1)造型独特。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南瓜、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造型都是惟一的,具有独特性,正是利用这种独特的造型进行艺术包装,美化人的生活,只有先懂得发现美,才知道如何去创造美。
2)色彩丰富。武陵山片区农作物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色彩丰富,原始的生态色彩是艺术品无法比拟的,让人感觉亲近自然,拥抱自然。
武陵山片区农作物文化资源使人们的视觉要求不断提高,为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做好了铺垫,只有精巧的、生态的、独特的景观才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5 农畜禽文化资源的挖掘
5.1 农畜禽文化的定义
农畜禽指可供发展农村畜牧业的牲畜和家禽,包括鸡、鸭、鹅、狗、猪、牛、羊、马、驴等。农畜禽文化就是用农畜禽的造型元素来表达农业生产生活情趣的非物质文化。
5.2 武陵山片区农畜禽文化资源要素
武陵山片区的农畜禽主要包括鸡、鸭、鹅、猪、牛、羊、猫、狗等。这些畜禽都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对当地农耕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图9)。
5.3 武陵山片区农畜禽文化资源特点及价值
1)传承性与地域性。武陵山片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的农畜禽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鸡、鸭、鹅、猪、狗、羊、牛跟人类一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因此,农畜禽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特质,地域特色的畜禽文化是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2)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畜禽元素进行农耕文化造景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景中有物,物中有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古典园林就常以畜禽等动物参与造景。农畜禽文化资源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农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
6.1 农服饰文化的定义
服饰是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农服饰不同于传统服装,专指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所穿戴的用来防雨、防晒的特种服装的总称,如蓑衣、斗笠、草帽、雨衣、雨鞋、草鞋等。农服饰文化就是用农服饰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等元素来表达农业生产生活情趣的非物质文化。
6.2 武陵山片区农服饰文化资源要素
武陵山片区的农服饰与当地农耕文化串联起来,主要包括蓑衣、斗笠、草帽、草鞋(图10)等都是当地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凸显地方文化,也是自古以来当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使之作为当地农耕文化的特色更加突出,天然的造景元素,完全可以成为当地一抹蔚为独特的景观。
6.3 武陵山片区农服饰文化资源特点及价值
农服饰不同于普通服饰,农服饰文化代表农耕文化表征,武陵山片区农服饰有着自己鲜明的乡土服饰,农服饰文化最重要的因素表现在服材、服色及服型的体现,如蓑衣、斗笠、草鞋、草帽都是用竹子、棕毛及稻草等天然材质做成的服饰,环保、生态还造型独特,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也是很好的造景元素。农服饰文化资源对弘扬武陵山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耕文化资源的挖掘提供基础。
武陵山片区的农服饰很多都是农民自己设计制作的特种服装,渗透在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为人们遮风挡雨,还凸显出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农服饰文化体现出了当地独有的农耕文化特色,对当地乡村旅游景观元素的开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7 小结
挖掘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有利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武陵山片区的农业生产风俗源远流长,有男耕女织、围湖造田、水车灌溉等,这些都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对于城市居民和外国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乡村的传统节日更是五彩纷呈,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各种民俗活动都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还有贵州、湘西北的民间艺术,如年画、蜡染、刺绣、剪纸等极具浓郁乡土特色,农事活动中的情节、农业生产工具等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主题元素。②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多元化的外来文化或流行文化不断传入农村地区,对农耕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原本自然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而农耕文化渗透在乡村乃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农业生产必须遵循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原则,才能实现风调雨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③有利于保护当地农耕资源。武陵山片区是多民族地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凤凰古城堡、马田鼓楼、德夯苗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等正是该地区的特色景观,景观中的造景元素融入了当地农饮食、农服饰、农艺术等大量的农村文化习俗,是现代农业无法比拟的,这些独特的农耕景观是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农耕文化元素在乡村旅游中的再利用可以保护好当地的农耕文化资源。④有利于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发展休闲农业能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将本地区的农特产品推向市场;是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新思路;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的重要一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邱明明,徐广才.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2] 蔡 林,王 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2810-2812,2813.
[3] 陈义勇,俞孔坚.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发现乡土景观》导读[J].人文地理,2013,28(1):155-160.
[4] 秦晓军.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浅析——以广西巴马县盘阳河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开发为例[J].广西林业科学,2012, 41(2):174-177.
[5]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6] 于潇倩.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初探——以太谷县任村乡五村农業生态旅游发展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4):18-19.
[7]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 韩 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9] 葛小平,林雪涤,王 玲.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芜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1):26-28.
[10] 刘兴军,陈志芳.大力发扬和传承农耕文化加快新型农村前南峪的发展步伐[J].现代农村科技,2010(20):64-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