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俊青++谢兆岗
摘要: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广东省某县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建议应从推进城镇化进程、探索新型关爱模式、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减少留守儿童成长人为过度干预等方面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对策;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86-02
留守儿童现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和城乡二元制度背景下出现的[1]。虽然目前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辞,但达成相对共识的概念是指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需要留守在家乡的18岁以下的儿童[2]。自2004年教育部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上提出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以来,“留守儿童”作为一个“问题”群体得到媒体、政府、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处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福祉,并且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儿童的全面教育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背景及研究方法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1年在广东省某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6年来,形成了以爱心支教、社情调研、师资培训和捐资助学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模式,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5年,学校组织7支团队约400人赴该县开展实践活动,并开展了此次留守儿童调查活动。
调查采取问卷、座谈、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考虑到直接的问卷调查容易引起留守儿童的心理抗拒,作答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数据失真,问卷设计剔除“留守”、“心理”等字眼,主要以访谈的形式根据设计好的问卷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访谈)400份,剔除有明显规律的废卷,收到有效问卷384份,样本有效率为96%。本文所引用数据均来自此次调查及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调查结果表明在该县所调查地区中留守儿童占55%,这和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据该县委相关调查显示,该县在校小学生人数有4万余人,其中留守儿童约有2万多人。留守儿童约占该县全体儿童总人数的50%,也就是接近一半的儿童没有生活在自己父母的身边,享受到正常来自父母的关爱。
2.父母不在家原因分析。对父母不在家原因调查分析发现有80.81%的儿童父母由于外出打工,3.49%的儿童由于父母离异不在身边,15.7%的儿童选择了其他原因。另外,对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有92.49%的父母一年以上回来一次。据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外出务工年限在1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6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该县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年限在1年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3.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分析。调查显示,44.5%的儿童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监护人对其关心程度上,50.29%的儿童选择非常关心,43.3%的儿童选择偶尔关心,6.36%的儿童选择从不关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大多由年岁已高、身体欠佳的老年人担任临时监护人,有的老人更要同时照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留守儿童,无形中增加了对留守儿童的看护难度,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4.留守儿童自信心分析。调查显示,20%的儿童选择没有自信,65%的儿童选择自信心不足,仅有15%的儿童选择很有自信。调查中还发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监管,给孩子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中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相当一部分成绩较差。调查中关于烦恼来源的调查也显示27.17%的儿童选择烦恼来源于家庭。可见,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产生极大的影响。
5.留守儿童对外交流情况分析。与外界交流方面,17%的儿童选择从不主动与他人交流,65%的儿童选择与他人交流方面主动性一般,只有18%的留守儿童选择会主动与他人交流。由于隔代教育,老人溺爱,一些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凡事以个人意愿为主、不愿与外人交流的不良习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本身与父母的交流也出现了问题。有研究表明,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子女之间正在逐渐形成“心灵沟通的陌生化”的倾向[4],此次调查中,选择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占10.98%。
6.留守儿童的中国梦。调查中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儿童梦想是家庭融洽、努力读书,将来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或者和父母一起生活。这些看似普通寻常的东西,却成了留守儿童的梦想。目前国家在大力进行“中国梦”教育,“中国梦”的实质其实是一种家庭幸福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同的社会生活,留守儿童梦想的实现也切实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三、政策建议
1.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随着经济的急速变革进入了一个短期高速扩大化的时期,城镇化是一个国家逐渐走向成熟或民主富强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个选择要在审慎推进、积极探索、民生保证为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国有资源的配置不能都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而是要多向偏远地区倾斜,过于突兀的比较,必然会导致人民幸福感的降低和对大中型以上城市的过于偏爱。
2.探索新型关爱模式。目前该县推行“社工+志愿者+爱心驿站+珠三角及山区爱心大联盟”关爱模式。这一方面可以可让珠三角发达地区以及市区的公益组织、社工机构定期到该县开展爱心传递活动,为该县爱心公益组织提供所急需的资金和智力扶持,同时还可以帮助该县社工队伍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在“社工+志愿者+爱心驿站+珠三角及山区爱心大联盟”的基础上可尝试流动家长制、“一帮一”帮扶活动、有偿代理以及建立儿童之家等方式,进一步丰实留守儿童关爱模式。
3.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很多在外务工人员不愿带子女的原因主要是不能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目前的户籍制度造成随行子女落户难、上学难。而国际上大量文献研究发现:在身体健康方面,与原出生地的儿童相比,移民家庭儿童健康状况更好;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发展方面,随父母移民的儿童与忠诚品质的养成、自我同一性发展、自律性和权威性、孤立、拒绝与反拒绝、疏远、抛弃、幻想等问题有高相关[5]。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这就要求国家要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从积分入户、异地学生就学高考、就业就医等多方面推动城镇居民的一体化。
4.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减少留守儿童成长人为过度干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关注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感受,甚至带来消极影响。据西北师大万明钢教授的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并不认为留守经历对他们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有同学认为,如果不是媒体渲染,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与别人有什么不同[6]。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多方面关爱的同时,要认清留守儿童并不等同于问题儿童,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和问題边缘。
参考文献:
[1]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症候探析[J].求索,2016,(11):57-61.
[2]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42-45.
[3]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J].人文杂志,2011,(03):178-183.
[4]李静.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01):28-30.
[5]张茂元.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02):32-33.
[6]万明钢.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10,(01):112-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