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志+马娟+蒋煜峰+卢炯元+谭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环境工程专业凸显出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诸多问题,因此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策略,以期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235-02
教育是民生之首,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高等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基础性专业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通识教育。高等教育推进“宽口径、厚基础”,不代表培养体系大而全、浅而广,而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目标或任务。
环境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工程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环境问题受到民众和政府的关注。环境工程涉及的应用方向越来越多,但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却跟不上节奏,尤其是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各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并未对毕业设计(论文)给予足够重视,出现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低效,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就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优化的方法策略。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问题
1.导师布置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因材施教”。每年都有不同诉求的毕业生群体,但导师并没有依据不同需求的学生订制符合各自情况的毕业设计(论文),依然采用一些过于陈旧、保守的课题,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相互抄袭。而且这种没有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培养不了学生对前沿工程技术问题的敏感度和喜爱度,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
2.导师布置课题的难易程度不符合学生的“消化吸收”能力。有些导师布置的课题难度超出了本科生能够掌握的能力,采取研究生完成核心工作,本科生进行协助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初衷是正确的,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互相学习进步,但由于研究生对本科生的监督力度很弱,本科生的工作积极性整体不高,对研究生成果有所依赖,导致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无法学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3.毕业设计(论文)时间紧张,学生“得过且过”。就业、考研的种种压力使得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只能压缩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越来越多的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变成了一两个月时长就轻松结束的“应付差事”。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没有导师的督促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成为随便应付就能搞定的“轻松事”。
4.导师与学生缺乏沟通,“敷衍了事”已成格局。导师的关注点更多放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对本科生关注较少,低估本科生的实践能力,认为创造不出有价值的实践成果,所以导师的不关心更加使本科生处于被动消极状态,随意敷衍毕业设计(论文)的现象不断发生。
二、优化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策略
1.制订符合不同本科生群体诉求的课题。针对不同诉求的本科生群体,制订不同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针对有就业取向的学生,导师布置一些与企业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课题进行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尽早熟悉工作上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提早为工程实际做好铺垫,而且也能拓展导师在教学和实践结合方面的思路。对于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导师可以布置比较前沿有深度的研究课题,及早为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做好铺垫。对于既没有工作计划、又不读研的学生,导师可以布置一些自选课题,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拓展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统一讲解与单独指导相结合。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生刚刚开始选题,准备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节点上,开办毕业设计(论文)专题讲座,详细介绍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在毕业设计(论文)初始阶段,设置开题答辩,明确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设计思路和想法,及时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中期專门安排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学生赶上进度安排;后期工作主要是图纸(文本)的规范程度及查重环节检查。当然在统一讲解的基础上,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每周定期安排至少一次的答疑(质疑)时间,同时要让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组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引导本科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丰富的实践经验。
3.提早安排本科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基于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多的考研及就业压力,大四下学期会有很多学生奔波忙碌于联系研究生导师,联系企业实习的问题中,所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时间进行灵活安排非常重要。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课的空闲时间单独提交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申请,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避免了大四后期尴尬的冲突阶段,可以一举多得。
4.课程体系改革为毕业设计(论文)铺路架桥。逐步推进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强化课外学习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养成,以提高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将“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启发式的方向发展。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实践内容是理论课内容很好的延伸和应用,为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做到独立思考、灵活应变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才能真正改变现有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做贡献。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着重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模式中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三类基础课构筑平台,培养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把专业理论与解决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实践效果。
三、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问题只是高等教育的一面镜子,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导师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还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站在教育体系改革的战略高度彻底改变现有的局面。如果教育不能率先实现现代化,就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当我们尽力解决每一面镜子里反射出来的问题时,就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淑勤,姚尽丰.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52.
[2]于常武,冯世红,单凤君,等.环境专业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与构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2-104.
[3]牛俊玲,徐亚辉.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88.
[4]武占省,徐小琳,闫豫君,等.浅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六结合”[J].广州化工2014,(22):218-219.
[5]黄光辉,张瑛,傅丽君.卓越计划下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环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5,17(6):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