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9-14 08:16张怀强李丽于涛李小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8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张怀强 李丽 于涛 李小燕

摘要: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内高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在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也相对较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改革育人制度和完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才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168-02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含义和特征

1.拔尖创新人才的含义。拔尖创新人才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人们常指的是那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人才,其能力和素质要超出普通学生很多的人才。其中包含学术科研型、实践技能型以及管理实践型等。

2.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身心素质良好,健康的体格,成熟完善的心理道德素质。例如,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第二,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且具备知识纵向的深度,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达到一定的造诣。既能实现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度创新研究,又能在与其他学生知识的结合层面实现交叉促进。第三,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持续的创新精神,是其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突破的原始动力。第四,实践动手能力,很多创新思想、创新理念是需要经过反复实验检验的,因此,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创新思维受到教学制度的制约和束缚,由于传统的高校教育在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考试成绩占有很大比重。这就使学生们为了取得好成绩,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复习考试内容。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这种教学制度束缚了学生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追求。导致对考试之外的一些拓展创新性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显得投入较少。

2.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激发,高校教育教学方法,在不断尝试探索创新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不过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教学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师带头引导课后实践锻炼,不够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缺乏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有效策略。

3.师资水平相对不高,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优秀的教师,对高校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更多的具体措施和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实际执行。

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探索

1.建立分类引导机制,以学生为中心,拔尖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其能力和素质,尤其创新能力要远超普通学生。基于这一特点,就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培养。因此,需要建立分类引导机制,即高校要通过定向筛选,将具备拔尖创新人才素质的学生进行归类,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并结合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设置更加合适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首先要让学生们清楚自己肩负着创新突破率先垂范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一些高精尖的工作,需要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去承担。第二,课程体系要侧重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拓展,需要良好的基础知识,高校要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未来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实际需要情况,精心设计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拓思维视野,形成持续的创新精神支撑。第三,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创新创造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们掌握主动权,主动探索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对于一些方法和路径,学生们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彻底学透学会。

2.融合多个课堂,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合力,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领域的深度,而且在相关学科的融合方面,要能够做到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发展。一些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等,往往是多学科融合的结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适当地进行课堂融合。尤其是高校一些工科类的专业学科,其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如果没有横向地整合能力,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而现实工作中,对学生们的融会贯通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加大对课程融合渗透教育的重视,通过对一些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进行整合,梳理出其中容易出现交叉问题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为学生们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障碍。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运用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进行创新,以形成集成创新的合力。

3.推动校企进行深度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实践锻炼。学校在让学生学习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能力拓展训练的场所,即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合理的实训模式,进一步将学生们的创新知识、创新能力进行转化,这对学生们形成持续的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为企业培养对路的适合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将“工厂”建在学校,将“学校”建在工厂,将招工招生有机结合,采用“学生+学徒”模式;建设“双师型”团队,实现教师、工程师(含能工巧匠)双向兼职,优化学校双师素质和结构,优化企业技术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企业、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探索教育改革创新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相互共享、互补、协调共进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为行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启示和建议

1.注重创新思维训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具备创新思维,是学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可在本科阶段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导师要给本科生提供个人化的精心指导,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不同的思考方向会使学生获得很多新鲜思路,扩展已有知识并启发创新。

2.以问题导向,创新教学方式,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教学方式上要进行变革,要以问题为导向,将研讨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提供某一领域的若干题目供学生选择,在学生选定题目后,可独立或几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有利于学生将课程学习所得应用于课题研究中。这种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某一领域的创造力。

3.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養,要加强理论研究同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教育资源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创新性教育体系的建立,努力解决拔尖创新人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五、结束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已成为各高校探索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借鉴和实践的基础上,立足人才成长规律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吸收引进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4-25.

[2]马文萍,李先,马晓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5-10-10.

[3]崔海波,崔凤珍.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4]孙冬梅,陈霞,陈昂昂.荣誉项目: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盛顿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8-20.endprint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