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2017-09-14 08:34杨丽霞苑韶峰
上海国土资源 2017年3期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测度城市群

杨丽霞,苑韶峰

(1.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系,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 310018)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杨丽霞1,苑韶峰2*

(1.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系,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杭州 310018)

选取2005、2010、2014三个时间节点,运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城镇化质量测度与空间格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镇化质量在三个时间段内都处于上升趋势。以上海为核心,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及其邻近城市苏州、无锡等,大致呈东西方向带状分布;城镇化质量中等的区域如常州、绍兴、嘉兴等,大致呈点状分布,大都围绕分布在城镇化质量较高区域周围;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区域大都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东北部,南通、泰州、湖州等市,其空间格局变动较为稳定。

城镇化质量;长三角城市群;熵值法;聚类分析法;空间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直到2015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1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整体上我国已经步入城市型社会。伴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突出、城镇化发展成本较高、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等等。针对上述严峻问题,中央适时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现阶段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将战略重点从规模和数量增长转向质量的提升。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国外一些先进的启蒙学家开始构想未来城市的理想模样,如乌托邦、太阳城、理想城等。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逐渐由设想状态上升到定量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是联合国人居中心发布的城镇发展指数(CDI)和城镇指标准则(UIG)[1,2]。而国内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空间)城镇化等方面[3~5];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6~8];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与传统计量方法[9~11]。这些研究为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以往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所建立的城镇化质量指标较为单一,事实上,城镇化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涵盖诸多领域的综合概念,它是构成城镇化的各种要素和所涉及到的领域质量的集合,应包括经济发展、民生幸福、可持续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12]。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以城镇化质量为目标层,以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效率、城乡协调发展为准则层,分设8个因素层19个指标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体系,进而对长三角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演变发展的规律特征。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杭州、宁波、舟山、绍兴、嘉兴、湖州、台州等16个主要城市,是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5、2010、2014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以及《上海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采用的是全市范围,其他指标均以市辖区为标准。

2 城镇化质量评价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者们对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成果[13~15],结合研究区域的自身特征和数据的易获取程度,本文构建了一个以城镇化质量为目标层,以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效率、城乡协调发展为准则层,分设8个因素层19个指标层的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城镇化发展水平准则层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四个因素层;从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3个层面构建社会发展质量指标;从社会经济效率和生态发展效率两个层面构建城镇化发展效率指标;从收入消费协调和公共服务协调2个层面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质量指标(表1)。

表1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Table1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2.2 综合评价模型——熵值法

为克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以及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本文采用熵值法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评价[16]。熵值法计算步骤为:

(1)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于搜集的数据来源于不同领域,从属单位和量纲数量级不会完全相同,可能存在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是可以避免造成评价结果的误差。

式中:xij’为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得分,xj为原始数据,xmax为该原始数据所在列的最大值,xmin为该该数据所在列的最小值。如果原始数据较大就选择左边公式。

然后计算第j项指标层下第i年指标值的比重yij,进而建立指标数据的比重矩阵 Y={yij}m*n。

(2)指标数据的信息熵值e和信息效用值d

首先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而该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取决于其信息熵ej与1的差值,其值越大,对最终测度结果的重要性越大,权重也会越大。

式中:k为常数(k=1/1n m)。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的权重越大,就代表该项指标对城镇化质量结果的影响也就越大。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4)计算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的最终得分

采用加权求和公式来计算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的最终测度值。

式中:U为该城市的综合得分,n为指标。

3 结果分析

3.1 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

根据已经建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评价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19个指标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相关处理,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计算出2005年、2010年和2014年,三年19个指标对应的权重值和各个城市城镇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城乡协调和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表2)。

表2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结果Table2 Evaluation results of cities on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从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质量综合测评结果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05年0.382上升到2010 年0.426,再上升到2014年的0.517。其中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的城镇化质量都高于长江三角洲平均水平,镇江、常州、绍兴、嘉兴、舟山大约与长江三角洲平均值持平,南通、泰州、湖州、台州市低于长三角平均值。其中以上海为首,其城镇化质量始终在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中处于最高等级,其次是南京、杭州、苏州,位于第 2 等级,其中苏州的城镇化质量提升较快,从2005年到2010年再到2014年,城镇化质量排名趋于上升趋势,无锡、常州、镇江城镇化质量发展则较为平稳,湖州、泰州城镇化质量排名均靠后,仍需要借鉴其他城市城镇化质量成功提高经验,加大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力度。绍兴由于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辐射影响,其城镇化质量有很明显的提升。

3.2 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为了使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更加直观化。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2005年、2010年和2014年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测度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聚类树状谱系图。综合三年的聚类结果,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可以划分为较高、中等、较低三大类(表3)。

表3 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质量聚类结果Table3 Clustering results of cities on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通过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城镇化质量分类,可以看出,2005年城镇化质量较高类型城市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2010年为上海、南京、杭州、无锡、扬州、镇江、舟山;2014年为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发现在三个时间段,长三角城市的上海、南京、杭州和无锡四个城市处于城镇化质量较高类型,而苏州在2010年分布于城镇质量中等类型。总而言之,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呈现如下趋势:以上海为核心,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及其邻近城市,大致呈东西方向带状分布,城镇化质量中等的区域大致呈点状分布,大都围绕分布在城镇化质量较高区域周围。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区域大都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东北部,南通、泰州、湖州等市,其空间格局变动较为稳定。

3.3 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布

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对长三角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2005年、2010年、2014年三年中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最终得分进行排名(表4)。

由此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与聚类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质量排名结果,不同年份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质量类型划分互不相同,尤其是城镇化质量中等和城镇化质量较低2种类型不断变化。城镇化质量较高的一类,仅有上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处于首位,苏州、南京、杭州也排在城镇化质量较高的等级,处于前4名的位置。无锡、宁波受到省会城市辐射作用,拥有城乡统筹示范区,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进入城镇化质量较高的等级。城镇化质量中等的几个城市:舟山、绍兴、嘉兴、扬州等,虽然出现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通过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进入这一等级。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湖州、泰州等,一直处于第15、16名,等级较为稳定,这说明这些城市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当中,仍然面临着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表4 长三角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排名Table4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研究,并对测度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评价其城镇化质量空间动态变化过程,最终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1)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变动呈现如下趋势:以上海为核心,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及其邻近城市,大致呈东西方向带状分布;城镇化质量中等的区域大致呈点状分布,大都围绕分布在城镇化质量较高区域周围,因在三个时间节点上受到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差异明显,导致这些区域空间变动较为明显;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区域大都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东北部,南通、泰州、湖州等市,其在三个时间点上的空间格局变动较为稳定。

(2)城镇化发展效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对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质量建设贡献作用较大。在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化城镇化发展效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因地制宜的对各省市城镇进行指导,促进区域联动,推动城镇化质量健康发展,加快形成以城镇化质量较高的中心城市和周围卫星城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References)

[1] United Nations Human Habitat.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Report 2001[R].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2] United Nations Human Habitat.Urban Indicators Guideliners//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 Program[C].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2004:8-9.

[3] 秦佳,李建民.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3,37(2):25-40.

Qin J, Li J M.Spati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J].Population Research, 2013,37(2):25-40.

[4] 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28(9):80-87.

Zhu K L, Li J J, Yue F F.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Statistical Research, 2011,28(9):80-87.

[5] 许皎琳,楼江.土地城镇化驱动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各地级市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5,36(4):31-34.

Xu J L, Lou J.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rbanization in prefectural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4):31-34.

[6] 王新越,宋飏,宋斐红,等.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9):1069-1076.

Wang X Y, Song Y, Song F H, et al.New urbanization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Shandong Province[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34(9):1069-1076.

[7] 马骏,潘润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要素耦合协调性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6,37(3):28-31.

Ma J, Pan R Q.The coordin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elements of the ci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6,37(3):28-31.

[8] 曹广忠,王纯洁,齐元静.中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8,27(6):1399-1406.

Cao G Z, Wang C J, Qi Y J.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ffecting factors among the coastal provinces in eastern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27(6):1399-1406.

[9] 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84-91.

Zhang L Q, Chen L.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uence factors of new urbanization in hebei province[J].Journal of Central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3,(12):84-91.

[10] 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17-124.

Ma X X.Analysis on the key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effects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12):117-124.

[11] 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4):613-617.

Jiang W.The spatial econometrical analysis to inf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J].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4):613-617.

[12] 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等.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3,31:3-32.

Wei H K, Wang Y Q, Su H J, et al.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por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China[J].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31:3-32.

[13]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31(7):1305-1316.

Wang Y, Fang C L, Wang Z B.The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urbanization division at county level in China[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7):1305-1316.

[14] 王建康,谷国锋,姚丽,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地理科学, 2016,36(1):63-71.

Wang J K, Gu G F, Yao L, et al.Analysis of new urbanization′s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infuence factors in China[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36(1):63-71.

[15] 杨璐璐.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68-75.

Yang L L.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central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or above[J].Economic Geography, 2015,35(1):68-75.

[16]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Wang F X, Mao A H, Li H L, et al.Quality measureme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33(11):1323-1329.

Analysis of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ANG Li-Xia1, YUAN Shao-Feng2
(1.Department of Urban & Rural Plann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 China; 2.Department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 China)

Taking 2005、2010 and 2014 as the three time node,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s measured,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ts evolution was analyzed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i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study period.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an be classifed into 4 category-areas according to clustering analysis: lowquality area, medium-quality area and high-quality area.Taking Shanghai as the center, high-quality areas of urbanization we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capital city of Nanjing, Hangzhou and the nearby city of Suzhou, Wuxi and so on, which presented from east to west zonal distribution.Medium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rea such as Changzhou, Shaoxing, Jiaxing and so on, tend to be a point distribution, which were mostly around the regions with high quality.Low-quality areas of urbanization we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uch as Nantong, Taizhou, Huzhou and so on.Spatial pattern of low-quality areas was more stable in three time node.The paper provid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quality; Yangtze River Delta; entropy method; cluster analysis; spatial pattern

F291.1

A

2095-1329(2017)03-0005-04

10.3969/j.issn.2095-1329.2017.03.002

2017-06-24

修回日期: 2017-07-18

杨丽霞(1976-),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研究.

电子邮箱: yanglixianj2001@163.com

联系电话: 0571-867322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88)

*通讯作者: 苑韶峰(教授/博导): shaofengyuan1975@163.com

猜你喜欢
长江三角洲测度城市群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年1-9月)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及发展思路
“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