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2016-06-16 21:30谢杰
商场现代化 2016年1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摘 要:“新苏南模式”就是在新时期对苏南地区发展新特点与成功新经验的理论总结与概括。在资源紧张、人口红利消失、经济步入新常态之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借鉴学习“新苏南模式”的鲜明特点,努力在一体化过程中达到“1+1>2”的双赢效果,在共享改革红利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苏南模式;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形成城市群的重要经济条件,对于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如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长江三角洲需要立足于长江三角洲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较发达地域模式的成功经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苏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特指江苏长江以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2015年,全国GDP总量为67.67万亿,苏南五市GDP总量为4.1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6.16%。正是这么一块小地方,却创造了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总量。

一、“新苏南模式”是什么

这里的模式指的是对一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总结,“新苏南模式”就是在新时期对苏南地区发展新特点与成功新经验的理论总结与概括。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特征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独特景观。而这一时期的苏南发展经验被称之为“苏南模式”。然而,在当下,随着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旧有模式“苏南模式”自然不能有效概括苏南的发展现状,从而需要“新苏南模式”来总结苏南地区发展的新特征、新成果和新经验。

1.“新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

本文在此将“新苏南模式”发展经历大致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酝酿起步之前、初具雏形之际、不断完善之中。

第一阶段是酝酿起步之前,也就是旧有模式末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要改革开放,在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地缘优势以及群众的艰苦耐劳的人力优势的共同合力下,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现代化也不断推进。

第二阶段是初具雏形之际,即90年代中后期。由于“苏南模式”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在1993年,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拐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南主动与浦东开发、开放相呼应,先后建立了大批各类开发园区,并迅速将开发园区建成“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做到了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使苏南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雄厚、发展质量好、对外开放程度高、体制机制活力强的地区之一。

第三阶段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时期,主要表现为近几年来苏南地区逐步迈上不断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之路。2013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报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下半年,国务院批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方案,至此,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

2.“新苏南模式”的突出特征

与旧有模式“苏南模式”相比,“新苏南模式”个性突出、特征鲜明。具有三方面显著特点。

其一,产业结构优化,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新苏南模式”突出特点便是苏南地区的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一产的比重逐渐缩小,三产的比重逐渐提升。

其二,“新苏南模式”更体现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各大创新型园区的建立便是其鲜明特色。“新苏南模式”下的苏南地区的自主创新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较快的科技投入增长,丰富的创新产出,创新能力增强,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二是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其三,“新苏南模式”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方面同样突出,具有示范性。苏南走的是一条以人为本、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富民之路。苏南不仅一直保持着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且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二、“新苏南模式”的实践成效与成功经验

理论出于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引作用,苏南地区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之中,由经济学家、理论家等总结出“苏南模式”,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现有的“新苏南模式”。由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总结、概括得出“新苏南模式”也同时对苏南各城市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通过对其实践成效的总结可以得出一些成功经验,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1.“新苏南模式”的实践成效

考验“新苏南模式”的实践成效最有效的莫过于对过去的几年间,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考量。

在2011年到2015年这五年间,人均生产总值增速虽有增有减,但数值依然可观,说明苏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百姓得到了实惠,共同享受经济发展和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与此同时,苏南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在逐年递减的,苏南地区在全国来说是现代化程度高,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理应会遇到一些先于其他地区发生的新问题,新困难。虽然增长率在放缓,但应当关注到,苏南地区基数较大,即使增长率降低,但每年增加的经济总量仍是巨大的。因此,在“新苏南模式”下的苏南地区发展实践成效显著,值得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2.“新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

苏南地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结合区情特点,走区域现代化道路,创立并不断完善“新苏南模式”这个发展名片。这种模式倡导设立创新型园区,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优化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引擎,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在上文对“新苏南模式”突出特征的总结中,得出三大特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设立创新型园区。这三大特点同时也是大多地区所不具备的,正是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之处。

三、“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借鉴与启示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已经跻身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尽管长三角地区无论是从资源、人才、设施等要素考虑,还是从其所处位置带来的地缘优势,发展条件较其他地区十分优良,但是由于长三角包括众多省市,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必将会涉及不同行政区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不同利益。在资源紧张、人口红利消失、经济步入新常态之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在一体化过程中达到“1+1>2”的双赢效果。通过对自身区情的考量,结合“新苏南模式”中出现的可行性发展路子和具有示范性的成功经验,长三角地区可以从中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1.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Porter(1990)认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就是说,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紧密联系,高端制造业需要高端服务业相匹配。服务业对制造业等其他产业也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在“新苏南模式”下,苏南地区将产业重心逐步转至第二、第三产业,以此推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对于长三角来说,在产业结构上,现代服务业是其调整的一个主要方向,由此前的“全球制造业中心”逐步转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为生产要素在更广大的空间流动创造条件。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避免产业趋同造成索取资源要素相近。目前,长三角已然出现由竞争手段单一而出现的产业重构现象。长三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区域间要合理分工,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快产业积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园区经济

目前,江苏共有国家级高新区8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家、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3家等,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苏南地区,全国仅有的2家县级市国家高新区也先后落户于昆山和江阴。苏南地区建设一批国家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专业化产业园区,通过创新型园区载体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实现园区经济的腾飞。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来说,可以在多个城市设立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园区,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充分发挥园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同时,对园区制度创新深入推进,经常总结园区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并在有条件的区域尽快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兼论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与手段[J].

[2]刘志彪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M].

[3]2015年江苏统计年鉴[Z].

作者简介:谢杰(1992- ),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学生,应用经济学硕士,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应用经济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有何冲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政治协同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欧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助力石家庄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中跨国法律协调机制前瞻
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背景下赣鄂省际边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