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分布与集聚趋势

2017-09-14 11:04杨胜利懂博磊
关键词:区位商京津冀河北省

杨胜利, 懂博磊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分布与集聚趋势

杨胜利, 懂博磊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产业梯度转移和空间集聚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京津冀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变动,直接反映了该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本文对京津冀内部各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空间集聚程度、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河北省制造业的集中率在逐渐上升,北京的制造业实现了向河北和天津梯度转移;河北与天津以错位发展为主导,但仍存在部分制造业重叠,总体来看,京津冀各地区制造业行业特色日益鲜明,分工日渐合理,产业协作发展成效显著。

京津冀;制造业;空间集聚;协同发展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改变京津冀三地的产业格局,加速推进北京石材等产业外迁落地,河北、天津两地加快建设产业基地,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产业集群是最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也是推进京津冀资源整合的载体[1]。而制造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城市郊区化的主要推动力。准确定位京津冀制造业集群空间分布,尽快形成合理的制造业布局,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关于制造业布局的研究,主要从城市化进程中制造业郊区化、制造业城市衰落的原因等角度展开,在这一方面,韦伯、克鲁格曼等学者已有颇多研究。由于制造业活动的布局,受到不同经济部门集聚经济的制约,所以区域制造业呈现出专业化和地方化的长期趋势[2]。同时,区域制造业集中程度与就业人员的增长和减少密切相关,随着制造业企业区位去中心化,制造业多中心结构和卫星城的形成也是必然趋势。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都市圈制造业梯度转移进行了研究,大都利用经济普查数据和基本单位普查资料,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制造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制造业就业人员密度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3],制造业的分布变动是大城市郊区化和新城发展的动力[4]。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也涌现出了一批对京津冀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发现京津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应该在产业错位中谋求发展[5];京津冀产业分工应该从三地产业定位的核心诉求来调整重点产业布局和推进产业转移[6];通过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维度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评价,发现产业转移的综合影响结果稳步上升,环境改善效应超过了经济效应[7];京津冀的产业相似系数显示三地之间存在要素资源的优势互补性[8]。已有研究大多采用了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也有一些学者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了京津冀职能分工与产业互补性问题[9],但是由于京津冀存在大量职住分离人口,所以采用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研究存在一定欠缺,而采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又显得太宏观。本文以第三次经济普查中制造业就业人员数据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趋势,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产业梯度转移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区域、数据和方法

京津冀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邢台、衡水、邯郸、沧州11个设区市。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京津冀制造业就业人员总量分别为 138.55万人、218.42万人和492.31万人,分别占京津冀总就业人员的12.47%、38.46%和37.29%。可以看出,制造业在京津冀发展中占据着较重要的位置。

文中数据主要来自于2008年和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三次经济普查年鉴。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集中率指数等指标来探讨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分布与集聚趋势。

(1)空间基尼系数是克鲁格曼(krugman,1991年)在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一种指标。其公式表达如下:

式中,Gi为空间基尼系数;Sij为j地区i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占所有地区该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Xj为该地区从业人员总量占所有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对所有地区进行加总,就可以得到某一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该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行业i空间分布与整个行业群体的分布不一致,其集中程度高于其他行业的集中程度,反之,则相反。

(2)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ij表示j地区i行业区位商;eij表示j地区i行业从业人员总量;ej表示j地区所有行业从业人员总量;Ei表示所有地区i行业从业人员总量;E为所有地区全部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分子表示j地区i行业从业人员占j地区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母表示从事i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

(3)集中率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该行业企业总家数;n为该行业中最大的n个行业;Xi为各个企业有关数值(生产总量或服务总量)。n一般取4或8来计算前4大或8大企业的集中率。

二、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布局现状

(一)制造业从业人员总量分布

从省级层面来看,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最大,其次是天津和北京,三地内部制造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58.11%、25.67%和16.22%。从地区层面来看,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分布仍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河北省制造业则表现为环京津的“斜V型”分布特征。2013京津冀制造业从业人员总量为847.19万人,主要分布在天津、北京、石家庄3个地区,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5.67%、16.22%和11.51%,其次是唐山、保定、沧州,所占比重分别为8.53%、7.89%和6.85%,承德、张家口分布比重最低,分别为1.58%和1.38%。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布密度

从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布密度(见图1)来看,河北省远低于北京和天津,2013年河北省制造业从业人员密度仅为25.99人/km2,而北京、天津分别为83.71人/km2和182.06人/km2。河北省各设区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也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廊坊、石家庄、唐山、沧州制造业就业人员密度位居前列,分别为62.62人/km2、61.52人/km2、53.66人/km2和41.61人/km2,张家口、承德最低,分别为3.64人/km2和2.95人/km2。如果通过聚类分析将京津冀制造业从业人员密度分为4个级别,北京和天津属于第一级别,制造业从业人员密度都在80人/km2以上,北京、天津属于直辖市,其工业化速度较快,各行业在京津冀属于核心地位;廊坊、石家庄、唐山、沧州属于第二级别,制造业从业人员密度都在40人/km2以上;邯郸、衡水、邢台、保定、秦皇岛属于第三级别,制造业从业人员密度都在20人/km2以上;张家口、承德属于第四级别,制造业从业人员密度都在2人/km2以上。总体上呈现出冀北和冀西稀疏,冀东和冀南稠密的分布格局。

图1 京津冀制造业从业人员密度

(三)制造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变动

从2008—2013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增量来看,北京由于制造业转移,仅增加了2.68万人,天津、石家庄、沧州、保定和唐山增量位居前列,分别增加了36.09万人、15.48万人、11.17万人、7.50万人和7.15万人,成为承接北京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地区,北京制造业转移成效显著。张家口、承德制造业从业人员总量增量分别为-2.11万人和0.2万人,主要因为其作为京津冀的生态区,旅游、服务等环保产业是其发展的重点,制造业从业人员增量下降是区域功能规划的成效,对京津冀来说是一件好事。在从业人员总量分布格局变动下,制造业从业人员密度也发生了变动,其中天津、石家庄、廊坊、沧州从业人员密度分别增加了30.21人/km2、9.77人/km2、8.79人/km2、7.98人/km2,而北京、张家口和承德每平方公里仅增加了1.64人、-0.57人和0.05人。

三、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差异与区位优势

根据经济普查中对我国行业的划分,将制造业分为29个行业,根据29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据计算各行业区位商来分析其比较优势。可以看出如下集聚特点:

(1)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皮毛、化工、木材加工、金属冶炼等行业在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区位商都大于1,也大于北京、天津同行业的计算结果。河北省的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的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区位商都在2以上,农林牧渔业是该类地区的特色产业。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的纺织业区位商在2以上,纺织业成为其优势产业。同时石家庄的皮革、皮毛、羽绒制品业、木材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唐山的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保定的化学纤维、通用设备和汽车制造业,沧州的工艺品制造业,廊坊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印刷,衡水的金属制品、橡胶与塑料制品业区位商都较大,在京津冀地区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京津冀由于一体化程度较低,各区域发展更多的是区域内的封闭式发展,虽然河北省紧邻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但其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2)从京津冀区域内部制造业区位商(见图2)来看,廊坊最高,为1.64,北京最低,为0.44,保定、天津和唐山制造业区位商都在1.35附近,处于中间层。2008、2013年北京市则由于功能疏解,制造业区位商出现了明显下降,天津出现了小幅上升,河北省则由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制造业区位商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廊坊、沧州、唐山制造业区位商增幅分别0.21、0.19和0.14,保定、秦皇岛、石家庄增幅分别为0.089、0.087和0.062,总体来看河北省除了张家口以外,其余10个设区市制造业区位商都出现了上升。从分行业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在北京、天津具有较大优势,区位商均高于1.5。同时北京、天津的制造业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的区位商分别为2.09和2.96,远大于天津、河北。天津的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工艺品制造业、造纸、服装鞋帽制造业区位商较大,高于北京、河北。

图2 2008、2013年京津冀制造业区位商曲线

四、京津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区位商清晰的刻画出了近期京津冀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集聚程度、分工变动和将来区位优势所在。但是京津冀不同行业总体聚集趋势如何?各设区市间不同行业相对聚集程度和变动趋势如何?我们采用了空间基尼系数和集中率来做了进一步分析。空间基尼系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该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集中率则能够反映n个最大区域的劳动力的集聚情况,为了更好的揭示京津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和转移趋势,对京津冀制造业的集中率CR4进行计算, 2008、2013年京津冀制造业集聚特征如下:

(1)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分布呈现扩散趋势(见图3),空间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065下降到2013年0.039。传统制造业集聚程度下降幅度最大,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分别下降了0.03、0.02、0.05、0.04。部分原材料和设备制造业也出现了基尼系数下降,橡胶和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制造业集聚程度小幅下降,有所扩散。同时部分制造业出现了集聚程度上升,如:化学纤维、皮革和皮毛、纺织等行业集聚程度增幅最大。主要是因为这些传统行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要素倾向,一般在工业化初期发展较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会优胜劣汰,在具有要素资源禀赋的地区重新集聚分布。

图3 2008-2013年京津冀制造业分行业空间基尼系数变动情况

(2)从集中率来看,京津冀中48.89%的制造业集中在北京和天津,河北省内部69.26%的制造业集中在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和廊坊四个地区。相对于北京和天津而言,河北省各设区市制造业占京津冀的比重较低,制约了河北省制造业的规模效益的提升。京津冀制造业中有11个行业集中分布在北京和天津,集中率超过了50%,其余17个行业在河北省的集中率超过了50%。通信设备及计算机、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设备、医药、服装鞋帽等制造业在北京和天津的集中率分别为79.54%、69.08%、59.24%、55.88%、65.24%,皮革与皮毛、纺织、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冶炼等制造业在河北省的集中率分别为89.16%、87.6%、87.78%、79.34%。同时,部分制造业行业的集中率出现了上升,部分行业的集聚区也发生了变动,纺织业在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的集中率超过了78%,而天津的纺织业集中率出现了大幅下降。同时,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化学纤维、造纸、家具制造等行业在河北省各设区市的集中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他行业则出现了小幅上升。

(3)京津冀制造业梯度转移效果显著,制造业重叠部分缩小,凡是在河北省分布比重增加的行业,在北京和天津几乎都出现了缩小。2008—2013年北京制造业中23个行业从业人员所占京津冀的比重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是印刷、文教体育用品、纺织、服装、黑色金属冶炼、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制造业,这些行业有效地实现了向天津和河北转移。天津、河北制造业比重上升的行业为服装、造纸、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较好地实现了产业承接。同时河北省与天津在承接北京转出产业上存一定的竞争,但错位发展是主导,仅部分产业如: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和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存在部分重叠,需要今后在发展中进一步协调。农产品加工、纺织、皮革皮毛、家具制造、文教体育用品、化学原料、橡胶、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冶炼等制造业进一步向河北省集聚,在梯度转移中需要做好这些行业的承接工作,以发挥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

五、京津冀制造业行业区位特征与集聚趋势

从京津冀制造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京津冀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区位商以及其在区域内部集中变动趋势,通过对传统制造业、设备制造业、化工和金属制造业进行归纳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与产业布局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间基尼系数较大,区位商也较大的行业。该类行业在某一地区内具有较大的优势,并且集聚程度在不断提高,由分散的小规模布局向集中的大规模布局转变,已经具备区域比较优势。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呈现出聚集趋势,北京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河北、天津,形成了北京以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各地区分工日益协调,如北京的中关村、天津的滨海新区已成为计算机、办公设备、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聚集中心,河北省辛集市的皮革皮毛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皮毛生产、加工、制衣行业的聚集地。制造业的集中分布模块化,更有利于突出地区优势和带动区县产业规模化。同时这种集中趋势也带动了国际和国内劳动力资源向京津冀的再次集聚。从上文分析也可以看出,这类制造业在京津冀的集聚程度不断增大,是需要进一步鼓励发展重要产业。

第二,空间基尼系数较小,区位商较大的行业。该类行业虽然也是地区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大多数是传统行业或是新兴行业还未形成新的规模优势。这类行业一般是传统支柱制造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这类行业的区位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集聚趋势明显,同时部分传统行业经过转型升级后正在逐渐形成京津冀新的行业布局。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仪器仪表以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他们的分布扩散趋势与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协同发展分不开的,大量企业由北京向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廊坊、沧州转移甚至向京津冀以外的地区迁移,必然会带动大量的传统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动,使其分布更加均匀,还未形成新的大规模集聚。对于这类行业需要各地区做好转移衔接规划,避免产业发展中的重构与竞争。

第三,空间基尼系数较大,区位商较小的行业。该类行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该类产业在结构优化调整中得到重新分工,空间集中程度正在逐渐增大,但现在区位商较小。这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产业升级优化后,向具有产业园区的区县集中分布。如:金属冶炼与轧制、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橡胶和塑料制品、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木制品制作及制浆、造纸、家具制造业,这类产业集中趋势在逐渐增强。因为传统制造业在结构调整中得到重新整合,向规模聚集方向发展,如保定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业、廊坊的家具制造和木材加工、衡水的塑料和橡胶制造业等经过转型升级或上市已成为京津冀重点发展的主要制造业代表,其中纺织、化学纤维也已成为保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一个亮点。这类产业集中分布更有利于技术升级、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今后发展中河北省需要对这类行业的技术创新给予重点关注。

第四,空间基尼系数较小,区位商也较小的行业。该类行业主要是一般农副产品加工、食品生产、通用设备制造、文教体育用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服装鞋帽制造业。其不仅分布更加均匀,而且在京津冀的聚集程度也不大。这类行业的所占区域制造业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其劳动力生产率较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低附加值行业逐渐被高附加值行业所取代。这一研究结论也证明了京津冀近年来在调结构、促转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还实现了产业升级。同时金属制品、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空间基尼系数下降主要是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引起的,这种趋势目前正在进一步增强。

六、推动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国际大城市圈发展经验证明一定程度的集中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集中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空间合理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区域间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要发挥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实现制造业的不断创新,就需要推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打造出区域特色产业。推动京津冀制造业从梯度发展向协作发展转变,使河北省真正融入到京津冀发展中。

(一)合理分工,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制造业协作发展

目前京津冀各地区的空间分工不断优化,北京、天津与河北省各县市之间功能划分日益明显,县市特色鲜明化,产业结构也呈现出逐渐高度化的趋势,协同发展下调结构、促转型的成效十分显著。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北京、天津与河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决定了其主导产业选择的差异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京津冀产业结构梯度互补性增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应该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向河北省转移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天津工业基础雄厚,应该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同时,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不能揠苗助长,一旦产业政策脱离经济发展规律,就会损失效率,得不偿失。河北省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在京津冀地区属于最差的,但不能盲目追求高端产业,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产业,结合自身的资源环境禀赋优势,积极融入到京津冀制造业协作发展中,去主动积极地承接北京制造业的转移,顺利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二)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

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打破区域内流动限制,生产要素只有流动才能不断升值,河北省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需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增强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北京、天津的条件下,吸引北京、天津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入河北省或者完善异地跨空间使用的模式,是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点。同时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京津冀产业链的延伸,避免结构重复,尤其是在生产性服务业、原材料生产、初级产品加工生产、成套设备组装生产等环节上需要政府引导规划和区域产业园区的合作与协调。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也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看,制造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较快,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廊坊等地区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都较高,但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有待进一步增大。京津冀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和新的空间布局的形成,也会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

(三)统一规划,进一步发挥集聚优势

制造业集聚能够发挥规模优势,节约生产成本,促进信息交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的空间布局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其中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10]。这就意味着制造业在转移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区域功能规划相一致,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作为京津冀外围区,不适宜发展高污染、高消耗的重工业;唐山、秦皇岛、沧州属于冀东沿海,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滨海经济;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属于冀南地区,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资源补给区。目前北京的仪器仪表、工艺品、汽车、医药制造业;天津的通讯设备和计算机、通用设备和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等制造业;保定的纺织和化学纤维;衡水的塑料和橡胶制品;石家庄的皮革皮毛;唐山的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廊坊的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沧州的化学原料;张家口的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趋势,需要进一步分类引导,推进京津冀形成地区特色鲜明、分工合理的产业布局。

(四)创新发展,发挥雄安新区建设的规模效益

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互推进、相互依赖,新区的设立为协同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样新区的发展也离不开京津冀的协同支持,我们在为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新区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雄安新区的建设为突破狭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实现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协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河北省工业化的推进带了空前的机遇。雄安新区以雄县、容城和安新三县为核心,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并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虽然目前雄安新区人口密度较低、人才资源较匮乏、基础设施较落后,但这也是雄安新区的优势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目前,中国科学院、中船重工、航天科技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交建、中国石化等单位已经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不久的将来,雄安新区会成为京津冀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地,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也会带动周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加工业以及创新产业的发展。

[1]王桂新,魏星.上海从业劳动力分布变动与城市空间重构[J].人口研究,2006 (5):64-69.

[2]曹家麟,张军.培育和打造低碳经济产业集群战略选择的路径和模式[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0-45.

[3]李占平,蒋秀兰,王辉.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建设的重新审视[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1-6.

[4]蒋丽. 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其形成原因[J]. 热带地理,2014(6):851-856.

[5]陈晓永.京津冀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空间分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6):49-55.

[6]沈体雁,齐子翔.京津冀产业区际有序转移的市场设计—基于双边匹配算法[J].经济学家,2016(4):42-56.

[7]李然,马萌.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及布局优化[J].经济问题,2016(1):124-131.

[8]蓝庆新,关小瑜.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测度与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6(2):17-22.

[9]吴康.京津冀城市群职能分工演进与产业网络的互补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3-75.

[10]刘敬严,陈国勋.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系协同发展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4):11-17.

StudyontheSpatialDistributionandAgglomerationofManufacturingIndustryinBeijingTianjinandHebei

Yang Shengli, Dong Bolei

(College of Economic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Industrial gradient transfer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are the inevitable trend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flects the extent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The paper studi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trend of chang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e study found:The concentration rate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gradually rising in Hebei province. Mos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oved to Tianjin and Hebei. There is part of the manufacturing overlap in Hebei and Tianjin. Overall, regional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e collaborative trend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manufactur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2095-0365(2017)03-0007-07

2017-03-25

杨胜利(1982-),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50413);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604120406)

F424

:A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7.03.02

本文信息:杨胜利,懂博磊.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分布与集聚趋势[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7-13.

猜你喜欢
区位商京津冀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