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客观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7-09-13 04:13杨莹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客观性挑战

杨莹

摘 要 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提出的以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为研究方法的精确新闻,到产生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数据新闻,都是媒体及其从业者对于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展开的积极探索。在以数据为支撑的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常由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因此,在海量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 数据新闻;客观性;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4-0035-02

1 何为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也称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在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通过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1]。首先,新闻的内容因数据的注入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新闻报道的内容范围明显拓宽,事件中有价值的联系和规律被更有效地挖掘和透析;其次,媒体“呈现新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可视化的程度更高,数据不仅仅为新闻本身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同时,媒体从业者可以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加工提炼和可视化呈现提升新闻的叙事能力,增强受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体验。

2009年,以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首的世界级媒体首次打开了数据新闻的大门,国内外媒体纷纷效仿实践。除了对于政治事件的全息解读,如《卫报》的“阿拉伯之春”、对于社会生活的情况和变动进行预测和实时动态追踪、还包括用大数据分析网民的个性化信息,为网民提供更优质、专业的服务,例如Five thirty eight数据博客的读者来信专栏“亲爱的莫娜”,为用户提供数据来解释、描述其经历。

2 数据新闻客观性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来源与客观性

数据新闻中数据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保证了挖掘、统计、解析等技术的顺利进行。从数据来源的开放上看,尽管目前政府、企业、媒体机构等都已建立了的数据库,也免费向媒体和公众开放,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这些数据信息很大一部分都是有选择地公开,数据来源受限使得媒体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进一步导致数据新闻中的数据分析不够客观公正,不够真实全面。比如有些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已开放的数据源种类单一化、分布失衡,且在事关社会重大议题的重要数据的发布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此时,媒体若想及时、迅速地进一步掌握有效数据,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从数据监管上看,目前缺乏对数据信息的规范化监管,对于数据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评估和判断能力还不到够。一些企业、机构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刻意发布虚假数据,夸大有利数据,掩盖不利数据,这些被称为“脏数据”的虚假数据一旦不经核实和查验就被抓取、整理进数据新闻中,就会导致新闻失实和假新闻的出现。比如通过社交网络上发水贴“注水”干扰人们思考的“水军”,他们的帖子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媒体的研究和报道,造成数据分析的误差和数据新闻报道的失误。

2.2 数据“把关人”与客观性

就算是“用数据说话”的数据新闻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准确。数据新闻在制作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而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数据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2],其余的数据很可能因为没有迎合“把关人”的需求而被“遗漏”和“偷换”。

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媒体面临着“报什么”和“怎么报”的双重挑战,在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择上会进行刻意筛选和择优,从而达到一定的媒介经营管理目标、市场占有率和受众关注度。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价值选择总以业务和市场为准则,而忽视了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这反映在数据新闻的报道上则具体表现为,媒体根据市场调查和受众分析,选择迎合市场受众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也更加偏向娱乐化、趣味化而非以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和社会公益性为其价值的评判标准,这大大地影响了数据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3 数据呈现方式与客观性

数据新闻是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新闻[3]。数据本身冗杂枯燥,长篇大段的叙述性文字也不符合海量信息时代受众碎片化、有选择性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将一群庞大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加工,成为短小精悍、富于人性化和生动化的“数据故事”,被普通大众所接受。这就引起了一个悖论——数据新闻要求可视化呈现,但可视化呈现的过程中作为叙事主体的媒体从业者难以避免主观性的偏倚以及对数据关联性的混淆。这就意味着数据新闻伴随着与生俱來的主观性和人为操作因素。

例如网易“数读”的一篇数据新闻《全球百城声誉排行:中国城市排名落后》中,通过图表展示了全世界上百座城市的得分和排名,并在其后附了一片短文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进行了简短介绍,但在调查过程中所涉及的变量以及其他相关的评估因素,不同方面所占的饿权重多少,则没有详细的说明,受众只能看着一纸数据,却无法知晓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原因。这种重结果不中过程的“可视化”是对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背离,冷冰的数据显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新闻”。

3 坚持数据新闻客观性的对策

数据新闻在其数据来源、信息筛选、可视化呈现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客观性缺失的现状和挑战。据此,我们应当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和建议,在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数据新闻层出不穷的今天,为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提供一条顺畅的通路,为受众享有更加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提供保障,为媒体行业在数据新闻领域的社会公信力和认可度保驾护航。

3.1 提高新闻人的数据素养和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素养指获取、分析、解读数据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具有“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等特点,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相关不等于因果、数据源不当、草率拟代、忽略数据背景、只报道异常数据、个体不等于整体”等数据风险[4]。

面对如此繁多的数据风险,新闻从业人员如果缺乏数据敏感度,很有可能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只流于表面,难以做到管中窥豹、以小见大,更遑论通过现有数据预测某个事件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了。同时,新闻从业人员还应当提高对于热点数据的捕捉能力,以及对其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及事件的推理和挖掘能力,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辨别、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进一步逼近事件真相和事件背后所掩藏的价值内涵。

3.2 严密新闻核实过程,防止数据新闻失实

记者在获取数据的第一时间应当首先进行数据核实,包括实地调研,尽可能多地了解数据背后的背景和其他相关因素;还应当进行新闻来源的核查,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导致了新闻来源避免不了地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越是多渠道来源的新闻越要求记者进行多方核查,尽可能多地从各自独立的来源核实信息。

记者要对逻辑和细节抱有怀疑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数据的确能提高报道的精确性,但过于依赖数据也会导致由数据引发的更加难以纠正的错误。记者需要不断对数据和新闻线索主体做真实性验证,对重要的数据进行推敲考证,辨别数据的真伪和可靠程度。

3.3 政府、企业、机构全方位公开、透明数据库,确保数据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在国外领先机构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影响下,国内政府、企业以及媒体机构也应当转变思维模式——大数据的浪潮无可逆转,大数据并非意味着对数据的隐藏和保密,而是如何在海量的数据面前用最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受众进行有效的可视化呈现,进行数据的优化整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提高数据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实现各机构间的互利共赢,最终向受众传递最精良、最优化、最真实客观的数据新闻。

参考文献

[1]郭钦.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新模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3]毕良宇.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研究——理念、生产方式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陈虹,秦静.数据新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6(1):69-7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客观性挑战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第52Q 迈向新挑战
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性评价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