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潇霞
震惊炫目的科幻大片和轻松搞笑的喜剧片,往往凭借着视觉冲击和娱乐快感,更易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何平导演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没有夺人眼球的科技特效,没有强烈集中的矛盾冲突,没有明星云集的奢华阵容,受到冷遇不足为奇。加之,这部影片不曾大规模宣传,又是小成本制作,因此一年来未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但是,一部影片是否优秀并不完全由票房决定,更由影片本身决定。何平继《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等影片之后,奉上了“六年磨一剑”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一改历史题材与大制作,而是对准当下漂泊的青年,关注他们的生存命运与情感世界。影片围绕着离开北京重返故乡的女主人公艾伶展开,在过往与现今两层时间中交错递进,过往是与姜和漂泊在北京难舍的爱情,今时则是与父亲难以调和的心结,这两种情感在生活日常中缓缓道来,观者在此间得到内心的共鸣。不管是艾伶、姜和还是艾中华,都不是“三位一体”的超人,也不是一身正气的刀客、英雄,而是苍茫世间的平凡人,影片映画他们的情与爱,呈现最真实的生活样貌,立意、情感、场景的三重维度都与平凡的大多数有关,这部影片由此变得不平凡。
一、 都市与小城:漂泊者路在何方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不只是一部文艺爱情片这么简单,其镜头对焦的是“北漂”这一年轻而又庞大的群体,贴合社会现实,葆有时代温度。曾几何时,“逃离北上广”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总会不可避免地徘徊在走与留的十字路口,“根在哪里”成为难以触碰的伤痛。都市与小城,远方与故乡之间的选择,也成为他们纠缠不清的迷惘。这部影片意在关怀这群漂泊者的生存与命运。
影片采用嵌套式的双层时空结构,故事的里层,围绕着艾伶的漂泊地北京展开,通过航拍的大全景展示的方式,投射出这座都市的繁华。与诺大的北京形成鲜明反差,北漂青年的合租房逼仄而又混乱,影片还采用青灰色的阴沉色调,象征北漂一族生存环境的凝滞与压抑。同时,在表现北漂生活时,何平将镜头对准那些最平实的生活细节。比如,合租房里年轻人排队上洗手间,洗衣服需要自备晾衣杆,男女房间只靠木板“墙”区隔等等,都是北漂青年最真实的生活再现。还有架子上小黄的臭鞋、墙上的各种无厘头标语的涂鸦,这些与文艺气息不搭界的“秽物”,不仅没有破坏影片的素雅之风,反而通过真实的细节见证和强化了北漂一族背井离乡的艰辛。何平将镜头聚焦到这些琐碎的情节和事物上,寄托他对这些平凡的北漂者深切的关怀。实际上,年近花甲的何平对当今一线城市漂泊年轻人的无根状态已关注良久,如上这些细腻的捕捉植根于他6年光阴对20个中小型城市,百余位北漂青年的采访之上。艾伶、姜和等人是现实中大多数平凡人的代表,他们的生存境遇正是现实中北漂青年的真实写照。
作为异乡人的他们,寄居在繁华都市的另一面,可是回到故乡又将如何?影片的外层将坐标定位在艾伶的故乡都江堰这座小城。与北京斑斓的商圈,匆忙的人潮不同,小城的氤氲中弥漫的是舒适与静谧。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展现的就是翠绿的田野,随之是古旧的石板路,伴随着清晰入耳的艾伶的脚步声,一副清新淡雅的小城画卷就此展开。然而,影片的焦点并不在于繁华都市与宁静小城的对照,而在于北漂青年“溯洄”后生活状态的呈现,这也是影片的殊胜之处。刚一开始,影片就“别有用心”地设置了艾伶返乡后与老友聚会的情节。通过此,我们了解到,艾伶昔日的恋人王庆不复往日模样,结婚后卖起猪肉;她原来的朋友有的卖起假包,有的在糾结是否嫁给60岁的老男人。艾伶与这样颇有几分市侩的“烟火味”小城早已渐行渐远。她感叹说出“自己怎么会看上王庆”,这不仅是一句嬉笑之语,更是肺腑之言,她与王庆所代表的过往早已泾渭分明。同时,与其他的朋友相较,她的人生轨迹也早已发生变化。就如同那张不和谐构图的合影,艾伶在最边缘的角落,与昔日之友彼此疏离。对艾伶而言,这座小城山水不变,但人却再不如从前。
影片一方面表达了北漂者在都市的不易,一方面又呈现出他们回乡后与故土的疏离。那么,他们在都市与小城,远方与故土之间应如何选择?影片没有回答这一问题,但是何平似乎给出了关于“路在何方”的探讨。刘伟可以视为艾伶的镜像参照,他与艾伶都是漂泊者,“久混上海”归乡之后,上了年纪的他在家乡开了一家书吧,勉强经营。而且他也同样成为故乡的边缘人。对着那些书,他感慨地说:“反正无人问津,那就束之高阁吧。”他还以自身经验告诫艾伶:“北上广的新鲜玩意儿搁在咱们这儿,血本无归。”这份格格不入促使他最终选择移民。他的选择似乎也预示着艾伶今后再次离乡的命运。虽然何平诚恳地说,他对艾伶的出路无法预知,但是通过影片,他寄托了自己对漂泊者前路的焦虑、思索与关怀。
二、 失去与回归:爱情的回忆与亲情的弥合
除了北京和都江堰双城的空间切换,影片还自然地在回忆与现实两套时间穿梭,分别对应爱情与亲情两条情感线索。
影片用最接近大众的“路人化”风格诠释普通人之间的爱情,平淡如水,却情润无声,
“路人化”不带有丝毫贬义,相反是褒奖与赞美。从角色相貌来说,艾伶和姜和算不得通常意义的俊男靓女,艾伶的饰演者王佳佳更是全程素颜出镜,他们不粉饰,自然得就像我们的身边人;从人物身份来说,艾伶是瑜伽教练,姜和是冰球教练,都是普通的中薪阶层;从爱情交往来说,他们没有浪漫邂逅,因姜和上洗手间忘记带纸,二人才开始产生交集,而且他们的感情并非轰轰烈烈:隔着墙敲手指传递感情、用台湾腔聊婚纱照等等,平淡却恣意幸福。然而,让人骤然清醒的是,这一切都在回忆的视角下讲述,姜和的离世让美好的过往如鲠在喉。艾伶以回忆建构起的是一个美好却飘然远逝的乐园。甚至包括她的父亲艾中华,整日端详洋牡丹,日复一日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回忆与现实形成间离,促使影片弥漫着一抹挥之不去的伤感。何平展现给观众普通人爱情的模样,但另一方面也演绎了残酷的青春,告诫观众失去是每个人成长要面临的重要命题。
除了回忆视角下的爱情线索,影片还在现实视角下展开亲情线索。一方面表现了父女之间的感情隔阂,另一面又极尽细腻地表现无言父爱的大气磅礴。艾中华刚一出现,就足以让游子心中动容。黝黑的皮肤,止不住的轻咳、夹着香烟粗糙的手指,演绎得像是每个人的父亲。影片中的一个情节是艾中华小心翼翼地给女儿打电话,关切她又怕打扰她。听到电话那方女儿冷淡简短的回答后,他欲言又止,但还是展开幸福的微笑。这一平静的画面透露出父女的矛盾心结,更在细微之处展现了父爱的浓浓深情。随着影片展开,父女心结成因逐渐显现。艾伶母亲去世半年,他与新人结婚,这造成与女儿长久的矛盾。为了弥合父女亲情,艾中华曾多次向女儿靠近。影片中有一个镜头走位很有意思,父亲接近、入画,女儿走掉,画面定格在父亲;然后,父亲跟上,女儿入画,父亲出画,女儿停下。这种走位透露出父亲始终向女儿靠近的姿态。
但是,父亲的努力靠近在单一的亲情线索下,并没有促成父女矛盾的消解,而是靠与爱情线索汇合才使得父女隔阂得以弥合。有人认为姜和死亡的设置颇为荒诞,是影片败笔,但是笔者认为,姜和的死别有意义。如果说爱情线索是电影的主流,那么亲情则是支流,二流交汇点就是姜和之死。姜和的死促使艾伶和父亲同样“永失我爱”,她才可以感同身受父亲的孤独,由此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姜和也是“将和”,他的离世虽然是爱情线索的终结,但却促成了亲情线索的弥合。影片在光与影里展现了一边缅怀过去,一边用爱拥抱现实的成长之路。
三、 细腻与真实:返璞归真的生活本态
影片从未高屋建瓴,故弄玄虚,在场景维度也同样致力于还原最真实的生活本态。
从整体场景的调色效果来看,影片呈现出十分难能可贵的朴素、细腻的风格。不同于其他国内青春题材的电影,打光和色调上或是偏向日式清新,或是倾向时尚华丽,而是荡漾出一种中国式的纯净淡然。如同王维的山水田园或是沈从文笔下的边陲小城,纯净中飘荡着诗意,带有牧歌般的情调。除了调色上远离浓艳,呈现返璞归真之风,影片还细腻地将每一处色彩、镜头与故事都高度统一起来。比如艾伶与姜和在北京的晨跑時,镜头机位很低,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被特写的露水沾湿的石子、铁轨上覆盖的棕红色锈迹,还有地上零星散落的垃圾;当视线回到小城时,镜头投射出的是青色的瓦、碧绿的河、早点摊儿冒着的热气。影片将生活中常见元素汇总起来,以色彩和镜头细腻又真实地诠释着双城各自独特的气质。
同时,影片在生活场景的择取上也十分朴实自然。影片中有一段关于艾伶与姜和长达8分钟的意识流长镜头。电影有记录的作用,那就是镜头对现实之景的完整复制,长镜头在此基础上强化发展。但是对于这8分钟,笔者更愿意把它视作意识流的长镜头,因为它不是对画面蒙太奇式的展现,而是更加关注人物内心的流动,如同法国导演阿仑·雷乃借鉴意识流手法导演的《广岛之恋》一样,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回忆为切入点。8分钟内艾伶与姜和乘坐公交车、手挽手用台湾腔路上聊天等画面模糊了时间顺序,但都是生活最真实的“横断面”,在艾伶回忆的思绪中流动,使得这8分钟并不是“像极了生活”,而是“根本就是生活”。
如果说影片整体的场景像是一条舒缓的河,那么影片细腻真实的局部场景就是这条河上泛着的光点,悄无声息,但却大音希声。在表达艾中华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时,何平没有设置激烈的大开大合的场面,而仅用一盆牡丹这一局部“点”就展现得淋漓尽致。艾中华捧着牡丹的熟稔透露出已买花多年,他把花放在阳台后小心翼翼地调整和端详,在浇水时展露出的久违笑容,都透露着这位水闸工人对妻子深深的眷恋,无形的情感在这盆有形的花中呼之欲出。这盆洋牡丹,饱含脉脉深情,成为“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回忆载体。
总之,影片整体上的调色、镜头与细节处的场景设置相得益彰,贴合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极尽生活的真实样貌。值得一提的是,这与何平首次尝试的“去戏剧化”策略密不可分。何平在这部影片中首次尝试无剧本拍摄,演员自编台词,即兴创作,就如同无法预知生活那样,演员一边表演一边才知道故事的走向,所以一切都是当下最真实的反映。如此,使得影片极具生活化和代入感。
睽违影坛6年之后,何平奉上了《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尽管这部影片没有进入广泛的大众视野,但是它在立意、情感和场景三个维度都指向平凡大众的真实生活,有温度、有感情,无容置疑应是快餐文化中脱颖而出的上乘佳作。影片结尾,艾伶与父亲和解,沿着一荡清波,缓缓前行。艾伶的故事无终结,我们自己的故事也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