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景
摘 要:现代性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职场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工匠”型人才,过度偏重对学生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美的生活观,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转变发展理念,重视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构建完善的审美教育体系,为职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现代性 职业教育 审美教育 创新性
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前提下,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能型人才。然而,现代性视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误区,其在过分追求职业教育质量,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的“工具人”同时,却忽视了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审美教育。正是审美教育的缺失,这也成为了制约职业教育价值提升的问题所在。加强审美教育,既是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性”概念解读
“现代性”作为哲学概念,一直是学术界非常重视并争论不休的课题,对其概念界定也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现代性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历史断代术语,被看成历史时期的概念,即紧随封建时代或中世纪的那个时代,泛指各种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转型发展;也可以从哲学层面解读,即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念体系,其过度关注理性的价值,过度标榜自由、理性的时代精神,在追求理性进程中,摒弃了很多对人性的关怀。本文讨论的现代性,指的是以现代性社会为基础而构筑的价值观念体系,更偏重从哲学上解读现代性。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其根本特征表现为主体性和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影响下,理性的至上地位被最终确立,其力量得到重视,并诠释出“自由”、“理性”的时代精神,最终将理性精神演绎成指导人存在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基础。“理性”的本质即是人性,具体表现为人的活力、灵感和创造力,因此,现代性的有一个核心特征就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
现代性概念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意义,促使西方社会顺利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但是,尽管现代性将人们从落后的中世纪或封建时代解放出来,也促进了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短期内的迅速发展,但是并没有完全解放人性,也没有促进人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自其问世以来也受到了很多的批判。
二、现代性视域下职业教育融入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误区,即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职场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要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工匠”型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以向社会输送有素养有技能的工匠為主要教育目的,其中心毫无疑问地偏向技能培养方面。本世纪初拟定的职业教育方针,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基本导向,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尽管其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侧重点仍然放在技能培养和就业上。尽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职业教育不断审视人才培养的缺陷,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改进课程设置,对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缺乏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这也成为了制约职业教育价值提升的问题所在。
现代性视域下,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仍然是教育,既是教育,就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理性发展的权利,尊重人的主体性,审美教育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不应强行剥夺学生对审美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相应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尽管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有素质有技能的工匠为准,但是如果一个工匠不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没有美的直觉和情趣,那么他永远只能成为受到设计者和图纸限制的平庸之辈,无法成为大师。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推动“中国创造”战略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具有审美意识的技能型人才。
现代性视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尽管受到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但也应该追求其本真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也是育人成人的事业,是培养健全人性的事业,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加强“人”的世界的建设,教会学生享受生活之美,追求生活的意义。当一个职校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他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实力,还必须掌握加工设计产品以预约消费者的审美能力。作为人自由创造的成果,美能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生涯的意义,可见审美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性视域下职业教育融入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1.转变职业教育理念,重视审美教育。
现代性视域下,职业教育在顺应社会大工业生产需求的前提下,以培养标准化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将职业 教育看作一个生产“工匠”的生产过程,采用标准化课程、统一的教育流程和技术,将学生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变成“工具人”,最终丧失了作为人的丰富性、创造性和独特性。职业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物,而人又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需要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融入审美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职业学校应该意识到审美教育带给整个学校教育体系质的变化,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审美教育的机制。这套管理机制是确保全校范围内推广审美教育的基础,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既要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增加审美教育的比重和考核力度,也要构建一套有效的审美教育考评体系,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审美教育方向必须与职业教育专业方向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接受审美教育,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整体,确保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和专业能力。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师审美素养。
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任务和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交往关系,一种有效和积极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对话的基础上。只有在教师和学生间构筑一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平等人格关系,才能推动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作为职业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师德风范建设,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确保自己的言行举止既自然优美,又合乎规范,在言行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美育教育。其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建设,举止行动要潇洒自然,给学生自然舒服的感觉;姿态大方稳重,给学生可靠踏实的感觉。审美教育不应该只是由音乐和美术教师完成,而应该形成全校范围内的教师责任义务,提升全体教师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是职业学校应着力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审美教育,培养所有教师的美学观念和素养,在教师群体中营造一种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氛围,才能将学生真正纳入到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系中。endprint
3.完善课程体系设置,融合职业教育和审美教育。
在职业院校开展审美教育,也必须承认其与普通院校在办学理念和目标上存在的差别,职业院校最终目的仍然是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因此其审美教育很难像普通院校一样具有系统的学科,较大的规模、较多的学时和学分。职业院校的审美教育也没有必要达到普通院校的目标高度,必须对其进行针对性完善,探索出量身定制的审美平台。在职业院校中增设独立的审美课程具有较大难度,可以采取植入式和独立式双线并行的道路,首先以公共选修课方式设置将审美课程独立出来,然后在专业课程中有机地融入审美教育内容,实现两者的互相串联。
对于公共选修审美课程的设置,应该结合职业教育需求。对于美学的纯理论知识如专业术语、概念、理论阐述等可以点到为止,而偏重对审美现象、体验和行为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采用“读、看、听、说、做”的教学方式,多展示一些影视片段、时事热点、艺术精华内容,丰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感化和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审美教育,要巧妙地将其嵌入到专业教学中,不可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教师要刻意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美学元素间寻找契合点,对二者进行有效的分析比对,最终形成有机的整合,作品的设计既要从实用性、也要从美学上展开评价。而这正是提升学生自主性、独创性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学生走出“工具人”桎梏的有效途径。
4.丰富辅助教学形式,营造审美教育氛围。
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仅靠课堂形式是不行的,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辅助教学形式。首先,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审美教育的学术讲座,通过开展美学知识的学术讲座,有效弥补学生在美学知识上的短缺。美学知识讲座应该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实际需求,侧重于应用美学的知识。其次,多以美学为主体举办学生社团活动,从而将美学的宣传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学生中间。审美教育的社团活动,应该采用流行的活动形式,如书法展示、摄影参展、征文比赛等,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寻找美、探索美、创造美,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最后,重视审美实践教育,在专业技能实践中融入审美实践活动。如对于纺织类学生而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编织和纺织技巧,也要求他们能够赋予纺织品外在的美感,从设计花样到质量保障,处处都为学生的审美实践提供机会,这种审美能力只有学生通过课下的实践活动才能最终掌握。
结语
现代性视域下,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其审美教育的缺失必将影响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和职场生涯中在美的熏陶下走理性和感性协调发展的道路,有效地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只有采取针对性的审美教育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婷婷. 现代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意蕴的缺失及对策[J]. 传承, 2013(11).
[2]王德兵. 审美现代性视域下当代美育的反思与对策[J]. 山海经:故事, 2016(9).
[3]赵华. 论高等职业教育中艺术审美与人文教育的必要性[J]. 教育与职业, 2007(32).
[4]谢增伟. 由高职生职业角色所决定的审美修养教育的特殊意义和授课方略[J]. 文教资料, 2014(20).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