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霄+吕兴群
摘要:中国传统的“文人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它凝聚着中国知识阶层的精神诉求和文化理想。我国“文人画”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英精神,它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传统美学的精神,它通过“笔墨情趣”来抒发和表现作者的胸臆、以此寄托情思。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通过反思“文人画”在中国历千年而不衰的因由,可探寻到“文人画”精神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这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振及在当下多元、杂乱的艺术思潮中,判断和选择我们绘画艺术的走势和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人画;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文化理想;绘画艺术;笔墨;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其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的“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民族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所独具特色的绘画美学体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代表着东方文化而独树一帜。中国画在丰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其中传统的“文人画”将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结合相互辉映,具有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中国文人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神州民族精神及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国知识阶层的精神诉求和文化理想。
在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全面振兴与艺术审美价值重建的大背景下,研究和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通过反思“文人画”在中国历千年而不衰的因由,可探寻到“文人画”精神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这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振及在当下多元、杂乱的艺术思潮中,判断和选择我们绘画艺术的走势和发展颇具现实意义。我国传统的“文人画”曾经创造过的辉煌,其写意精神至今仍焕发着光彩。重新认识“文人画”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对“文人画”发展脉络的梳理,使我们可以从传统的绘画中开拓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一、文人画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文人画,亦称“士夫画”(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讲究诗、书、画、印,她具有诸多的文气、情趣及文化性。
我国文人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六朝的刘宋时期,但其思想的萌发则早于南朝时期的宋朝。文人画的艺术思想当初只反映在个别的观点上,后来才逐渐形成为一个画体和系统的绘画思想理论。文人画思想的滥觞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如《历代名画记》引录王廙的话:“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南朝宋画家宗炳所著的《画山水序》,及王微的《叙画》都是至今有山水画论流传的早期文人山水画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自然主义、“老庄”之学、佛教传入的兴盛时期,士大夫画家们活跃于画坛,其将文学修养、精神理想、哲学理念融入创作之中,出现了许多享有声誉的画家。如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曹中达等。
中国“文人画”发展成熟于五代、两宋时期。五代时的山水及花鸟画发展得很快,为宋代绘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宋代的文化艺术水准之高是空前绝后的,受唐诗的影响,宋代的“文人画”注重诗意、情趣和境界,曾产生了许多诗意深遂的流芳作品。此时艺术的整体是内敛与思辨的,单纯沉静的水墨韵味取代了灿烂奔放的情感。南宋画家夏圭、梁楷的水墨画,墨韵淋漓、变化万千,其飞动的笔势和酣畅的泼墨首开减笔写意画之先河。宋代的“文人画”讲究笔墨趣味,并以书法入画,题材多以梅、兰、竹、菊为对象,代表人物有文同、苏轼、杨无咎等。
中国“文人画”的滥觞高潮于元代。凶悍的蒙古铁骑统一了中国并创建于元朝,元代在认同汉文化的同时实行残酷的民族歧视策略。文人们被放逐于野,许多知识分子隐居山林回避现实的生活,文人的绘画多取材于花鸟、枯木竹石、水波烟云、茅亭远岫等,即使身在朝廷也难以施展报负,只能寄情于书画以聊心志,这些使文人水墨画的技巧水平得以新的提高。元代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开拓了讲究笔墨和书画结合的绘画境界。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的作品,予人以荒冷、萧疏、淡泊之感,其深茫幽寂的境界又各显画家不同的人生和性格。在“元四家”的作品中,人们可以听到民族与个人所遭苦难及悲凉的情境里人精神的呐喊。
二、文人画的精神和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画”,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传统美学的精神,它通过“笔墨情趣”来抒发和表现作者的胸臆、以此寄托情思。我国的古代知识分子基本上都以科举入仕,尽忠报国,并试图变法强国。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艺术化生存的形态,这也是中国文人画产生,及千余年来不衰的历史根源。这也是文人画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髓思想及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神,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并对当下的中国绘画艺术仍然产生着实际的影响。“文人画”要追寻的是文人的“意”,即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其表现形式为:精神独立的主体性,即创作个性鲜明的创造和创新特色;立意高超的文化性,即绘画艺术反映出作者的胸襟、品格和精神层面;致广意精的审美性,即完整的审美心境的升华过程;艺术思维的执中性,即辩证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这里文人画家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大要素必不可少。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修身养性、涵养人格, 并以道德的理念去体悟生命之美。我国古代文人素有虔诚的“山水精神”之观念,有着知识分子对自然的无限情怀,他们的艺术画作高雅脱俗,天真平淡、去脂粉、除霸气,具有士大夫的风骨和精神。我国传统的“文人画”,极为注重画家的品格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画家的学识内功,宋代欧阳修曰“古画画意不画形”,即注重物象的内在精神及作者主观的情感,艺术的关键是“立意”和“传神”。文人画在创作方法上倡导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将画意、诗情和书法融为一体,重视画作的“文气”和精神内涵的表述。清张庚曰:“画要士夫气,此言品格也。”我国传统“文人画”以精神和意境层面上的追求和表现为首要之目的。endprint
中国“文人画”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艺术表现,是国人精神家园的一种寄托和追求,它已不再简单地对景写生和再现自然的表现,而是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的依恋、虔敬和理想化——“道”的表达及感悟。文人山水画的笔墨蕴含了诸多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理念,文人画家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思想,“畅写山水之神情”虽“咫尺”画面,却有“万里之势,千里之趣”,人要成为自然一分子,必须融入自然再求超越,才能获得心灵的恬静、安然、无为等深刻的人文内涵。所以,在当代的语境下,我们应将中国“文人画”中对人的文化品性上养育和圭臬,回归到艺术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上,以此来填补我们当前最为缺乏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意义。
倡导传统“文人画”中的精神性和人文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明智之举。我国传统的“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精神理念和审美诉求,给予了人们以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需求,它焕发了人的灵性及心志,它静人心怀,陶冶情操。所谓“澄怀观道”,即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的情操,追寻自然本体的回归及感悟宇宙之本真的作用。中国“文人画”的内在文化性远远大于绘画性,这是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根本。只有将笔墨的“笔性”与文人的文化品性高度统一起来,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及良好的绘画技能,还要广泛读书写字、赏析名作以养品行和正气。
在当下普遍浮躁、纷乱、学术良知匮乏、急功近利心态的社会中,给人以直朴、纯真、诗意的精神栖息的家园。其中的文化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要振兴弘扬民族文化,要彰显民族文化的个性,保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而不被“同化”,并能在世界艺林中独显魅力,首先要承传和延续“文人画”中的这种“文化性”,此乃当代文化艺术发展中,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21世纪的文化艺术格局,应是“和而不同”,即多元文化因素并存、互补的时代。虽然中国绘画已从传统中发出了许多“新枝”,但其传统中的精神性和人文性的理念,可说是日渐生疏。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检视和张扬,我国传统“文人画”中的精神理念及文化思想的内涵,探究“文人画”中的笔墨情趣、诗性意境的审美诉求及审美理想。我国传统“文人画”中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境界,为华夏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显映及承传,这种博大精深的艺术思想、精神理念及独特的表达形式,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
总之,我们要以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深厚的基础,以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为自我更新的精神起点,通过广泛地吸纳优秀的西方文化,来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现代文化模式及中国绘画艺术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永林.文人習画本无师[J].美术观察,2002,5.
[4]黄强苓.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与境界[J].美术观察,2003,11.
[5]毕继民.传统绘画与传统文化精神[J].装饰,2001,4.
[6]辞海·艺术分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