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玲
摘要:文中概括介绍了隐喻的模糊性、冲突性、创造性、系统连续性和文化的共识性等五个语义特征,进而阐述了隐喻的构词和称名、联想、推理、创新、描摹等五项功能,并据此提出口译中应注重文化研究、注重语言环境、注重联想思维、注重词义字面及背后义的理解和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俄语口译;隐喻;策略
一、隐喻及语义特征
隐喻又称暗喻,是最常见的形象表现手段,是词语的一种转义用法。以本体和喻体相似的特征为基础,把一个事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去的比喻就叫隐喻。
隐喻有以下几个语义特征:
模糊性。由于受语言环境、认知能力、喻体含义的多样性、语言本身模糊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常会使隐喻语义模糊不清。如“你就是一只狼。”这句话若述说者是在表达有关忘恩负义的语言环境下,那听者就要选择狼的没良心、恩将仇报等隐义来理解。如果述说者是在表达有关冷面无私、遇事总是冲在前头等语境下,那听者就应理解为敢担当、不讲情面、吃苦耐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一个领头人。
冲突性。指一个语义与语境发生偏离的语句,其不再具有单纯的字面意义,而是具有与字面意义相冲突的特殊含义,希望听者透过表面意思领悟出语句中的隐性含义。如“雪中送炭”“你真是个活菩萨”“你是领头雁”等等,并不是字面上直接表达的真来送炭、活菩萨、领头雁,而是要表达遇到困难时你能给解决、救苦救难、带队伍等隐义。
创造性。隐喻以其创造、类比性从不同事物中发现共性或相似性,丰富和弥补了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某些模糊和缺失。本体和喻体间的相关联特别是相似性不一定是原有的,常是述说者在一定语言环境下临时创造联想出来的,并经常随语言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创造和想象出新的隐喻。如“科学是把双刃剑”“人生这杯酒怎么喝都是醉”。“科学和剑”“人生和酒”本是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但创造性地将其放到一起,就将隐喻中的本体“科学和人生”通过喻体“双刃剑和酒”相联系帮助我们从某一方面去理解科学和人生。
系统连续性。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语义关系常常在不断地扩充和带有系统性地发生转移。如用“狗” 暗喻某些人的词句,他是条“走狗”“疯狗”“看家狗”“哈巴狗”等,这些隐喻的词语和隐喻的概念在不断地呈系统连续性的扩充和转移。
文化共识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群体的人,其对一些隐喻都能理解推断揣摩出大致语义,通过对喻体的概念或其属性含义的共同认识,形成对隐喻中本体的理解和认知。如“一山不容二虎”“狗仗人势”“昙花一现”“狼心狗肺”“狐狸精”“花心”“小人”等等,中俄两国人基本都知道大概意思。
二、隐喻的功能
构词和称名功能。“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实质上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换言之,“隐喻是人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为了认识和揭示一个事物的特点选择一个具有同该事物相似特征的事物来比拟,借以加强对该事物的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人们在给新事物命名时,常是用熟知的相似的事物概念创造新的词汇概念。如:电脑、键盘、鼠标网络、平台、淘宝、一把手、山头、山腰、山脚、屋脊、灯泡、灯棍、雷人、学霸等等。
联想功能。隐喻能把两个非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甚至通常能把原本不相关的事物建立起联系,具有丰富的联想功能。如:“秋风扫落叶残酷无情”“人生是一场梦”“国家的栋梁”“你是我的命根子”“挑大梁”“靠山”“祖国母亲”“祖国花朵”“知音”“宰相肚子能行船”“藏龙卧虎”等等。
推理功能。隐喻能把已知一事物的特征或概念转移到另一未知事物上去,这样通过已知的此事物的特征或概念进行推理,受到启示,就可得出彼事物的特征或概念。如:“初生牛犊不怕虎”用大家熟知的初生牛犊,少有顾虑不知危险来比喻推理青年人思想上很少有顾虑,敢做敢为,也常喻为缺少经验,不知道危险。再如:“瞎说”用大家熟知的“盲目”作比喻,就可推断出要说的事情摸不着、看不见、无凭无据、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等意思。“机器人”是在说具有像人一样的大脑和身体功能的机器等等。这样,人们便可通过熟知的“人”推理出“机器”的性能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等。
创新功能。由于隐喻自身的语义特征决定了隐喻不仅在语言使用的表层上具有创新功能,而且在通过喻体的表层特征和其抽象概念的应用和喻体概念的不断扩充和发展上,也会给本体带来新意。如:用“花”隐喻人,“她美貌如花”“幸福之花处处开放”“他的事迹就是昙花一现”“花季少年”等等,喻体“花”的表层特征和其抽象概念在不断地变化,产生新的含义。
描摹功能。隐喻通常是用已知、熟悉的事物揭示出另一个不易描述事物的特征或概念,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概念,提高理解效果。如:“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三、口译中的应用策略
注重两国文化研究。中俄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差异性。隐喻研究已经揭示了人类隐喻思维过程的契合点和同质性。人类对一些事物的体验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如:”你是一只老狐狸”“胸有成竹”等,中俄两国人都对狐狸和竹子有共同的认知体验,表达意思也基本一致。这一点可以从语言学家们翻译的哲学、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等理论著作中找到。但是由于中俄民族思维、文化传承、价值观念、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差异性,也必然导致在中俄两种语言中隐喻地生成和理解应用,在喻体选择上会有一些差异。如:汉语《红楼梦》中“卖油的娘子水梳头”与俄语“Сапожник всегда ходит без сапог(卖鞋的老婆赤脚走)”,汉俄隐喻的主体和喻体都不同,从文字的表述看也不是对应的,但都是比喻号称自己是做什么的,却自己都不用或不会用,令人难以信服的一种自我解嘲的意思。За двумя зайцами погонишься,ни одного не поймаешь(同時追两只兔子,一只也得不到),汉语可译成“脚踩两只船”,其共同比喻为“一心不可二用”“一无所获”的意思 。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雨后的蘑菇),汉语可译成“雨后春笋”,同是比喻大量涌现的新生事物。endprint
注重語言环境。翻译中的隐喻运用实质上是语用者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认知语境,解读隐喻也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隐喻的运用不仅包括语言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流方式、上下文等,还会牵扯到述说者的自身表达习惯、经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等。脱离语言环境的隐喻,常使人很难理解。如“他就是一头老黄牛。”对于这句没有语言环境交代的隐喻,我们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是说他像牛一样勤劳肯干、功高禄少,还是说他像牛一样倔强顽固、不明事理呢?显然缺失了语言环境,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详细了解语言环境,把语言的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联系起来,让隐喻所运用的词义与语境相吻合。
注重联想思维。要善于建立联想。隐喻的运用过程也是一个联想过程,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有在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的的事物形成的,有在相似特点的事物上形成的,也有在对立关系事物上形成的,也有在因果关系下形成的等等,这些都需要把不同的客观事物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联想。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大量的阅读,丰富知识,积累阅历,让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融进脑际,让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印入心灵,把不同的事物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要对所表达的事物倾注思想感情。联想和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强烈的感情可以激发丰富的联想,而丰富的联想又可以进一步深化原来的感情。要掌握联想规律,根据专家们的研究,要学会运用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象征联想、推测联想等基本方式和内容。
注重词义字面及背后意义的理解和应用。隐喻字面义与实际意义常有不同,有时甚至冲突。这是由隐喻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的,需要发掘对词义字面及背后涵义的理解学习和掌握应用。无论是俄语还是汉语这方面的例子都相当多。如: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 Цыплят по осени считают(到了秋天才能数鸡雏),汉语可译成“秋后算账”,两国语言都不是字面表述的到“秋天才能数鸡雏”和到“秋后才能算账”的意思,而是共同比喻着等时机到时,再把以前所做的事情作以了结,也有伺机报复的意思。又如:Яблоко от яблони недалеко падает(苹果掉下来不会离苹果树太远),汉语可译成“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虎父无犬子”等等,都不是词义字面上的意思。Волков бояться--в лес не ходить(怕狼就不要进森林) ,汉语可译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都不是狼、森林、虎穴、虎子的字面含义,而是指不敢冒险、不经历艰难险阻,就不会取得成就的意思。
参考文献:
[1]王福祥.现代俄语辞格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129-134.
[2]LakoffG.Joh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i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endprint